2025-08-13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在強風豪雨中打造防災的韌性社會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主筆】今年七月是台灣的極端天氣災害月,不但有颱風侵襲,還有三波豪雨事件,使得七月的月雨量打破歷年同期的紀錄。

七月成為台灣極端天氣災害月
首先是颱風丹娜絲於七月6日深夜從嘉義登陸,成為1986年以來首個由西部侵入的中度颱風,台南、嘉義、雲林等地出現強陣風與豪雨;颱風離境後殘留的低壓與西南氣流結合,持續給中南部帶來強降雨,擴大多地的慘重災情。

接著在七月中旬南海低壓增強後,與西南氣流交會,帶來第二波的豪大雨,多地時雨量突破100毫米,期間適逢天文大潮,疊加低氣壓的暴潮,沿海水位高漲,海水倒灌範圍擴大,暴雨無法排出,中南部從山區淹到沿海。

第三波自七月底至八月初,熱帶系統擾動與西南氣流再度共伴,豪雨接續不斷,多地累積雨量超過2,000毫米,觸發大規模土石流與河川潰堤。

颱風加上三波豪雨奪走至少12條人命,超過50萬戶停電,突顯了電網韌性不足及浮動式光電的脆弱;也造成農業、民宅與公共設施損失逾新台幣40億元,上千多處道路中斷,高鐵、台鐵合計逾百班次停駛,是2009年八月後最嚴重的水患。

超量豪雨考驗治水與土地規畫
雖然政府有關單位在颱風及豪雨災害中提前發布預警,災情還是十分嚴重,背後有天災與人禍的因素疊加而成。首先是盤據日本、韓國的高壓場,阻擋了南側低壓帶的移動,促使西南氣流反覆增強,源源不絕的從高溫的南海洋面輸送水氣到臺灣,導致強降雨的情況超出以往的經驗。依據中央氣象署的觀測數據,不論是長延時或是短延時的降雨量,多個縣市都達到了大豪雨至超大豪雨的等級,累積雨量直逼2009年的八八水災。

一波又一波的超量的雨水令中南部老舊的排水系統瞬間超載,排水道、抽水站等設施完全失靈;同時不透水的都市環境加劇地表逕流,配合地形引導,局部積水與淹水情況更加惡化,最終造成了這次西南氣流豪雨的嚴重災情,顯示我們的防洪排水設施與土地利用規畫,完全沒有跟上氣候暖化的高風險趨勢,必須加速更新排水設計、優化滯洪池管理,並強化數位水文監測與流域的整體治理,才能減輕類似事件帶來的損失。

才剛歷經西南氣流豪雨的重創,排水系統與防洪設施仍在修復之際,楊柳颱風來勢洶洶,勢必帶來強風暴雨,我們必須迅速動員並統合各方資源迎戰,以降低二次災害的風險。

迎戰楊柳颱風降低二次災害
除了隨時動態監控颱風路徑與強度外,政府各級單位要加強檢修及清理排水與防洪設施,也要加固容易潰決的堤坊與堤內低窪區域。對於山區,可動員水利、農業、林務單位進行山坡地巡檢,排除崩塌前兆,部署落石網及護坡支撐;海岸地區方面,更要強化防浪圍堤,預防大規模的海水倒灌。

社區動員與疏散安置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預先疏散易淹水與土石流潛勢區居民至避難收容所,並確保有三天以上糧食、飲水與醫療備品;道路封閉路段與替代道路要提早設立標誌公告,防止車輛誤入險區;動員社區防災志工協助路面清除、交通管制與避難指引,針對年長者、弱勢家庭、身障者要提供必要協助。

長期策略方面,持續更新地區淹水與土石流潛勢圖,將非工程解決方案(自然滯洪、保安林)納入整體流域管理;檢討城鄉排水標準,引入「超前20%降雨量」設計準則,並納入氣候變遷預測參數;鼓勵民間與學術界研發智慧化預警模組、數位孿生河域平臺,強化未來颱風與西南氣流的聯合預報能力。

颱風楊柳一旦來襲,考驗的不僅是現場排水與防洪設施的功能,更是台灣跨部門的協同與社區的應變能力,唯有結合精準預警、完善設施、主動疏散與長期韌性規劃,才能將強風豪雨災害降至最低,確保人民居家與基礎建設的安全。

面對日益凶險的極端天氣災害,我們當謙卑依靠上帝的慈愛與憐憫;敬畏神的同時,也讓我們反思自我中心的開發行為和環境責任,從生活減碳、綠色消費、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等行動開始,認真回應上帝對我們管家職分的託付。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