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名校的挑戰不只培養「能創新的人」 清大周卓煇教授:更該塑造「負責任創新的人」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周卓煇教授(圓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如何從倫理的兩難,走出雙贏?」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周卓煇受訪時表示,他在清大開設「工程倫理」課程,有一堂讓大家思考在職場遇到倫理議題,很多學生不是選擇隱瞞就是辭職,甚至可能同流合污,難道沒有雙贏嗎?

「真正的名校,不僅在培養『能力強的畢業生』,更該塑造『負責任的專業者』」!台積電洩密案,被收押禁見的三人都是清大校友,三位涉案校友中,一位是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畢業生,另外兩位是化學系畢業生。雖然他開設「工程倫理課程」(選修)長達35年,也是國立大學第一位開設此類課程的教授,但對此事件的發生,他表示:「並不意外!」。

周卓煇教授(受訪者提供)

35年開工程倫理課程 重重困難

由於台積電員工中有許多清大畢業生,他所開設的「工程倫理」課程,其實多年來並未受到學校重視,最後才落腳於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談到開課緣由,他回憶,35年前,中華基督徒專業人員信望愛社「工程科技組」組長王晃三教授,與一群基督徒大學教授團隊看見。當時台灣許多製造業為了賺錢,而嚴重排放廢水汙染環境,因而希望能為國盡一份心力。當時國外多所頂尖大學已開設「工程倫理」課程,並制定「工程倫理守則」,於是他們決定從教育著手,期盼培養學生未來不僅具備專業技術,也能擁有堅實的道德觀。

於是王晃三教授帶領的團隊在中原大學開課,周卓煇教授也在清華大學同時開這門課。中原大學是基督教大學,校方全力支持開設;但是他在清大建議開課時,起初被否決,一度想作罷,後來寫一封信給當時的劉兆玄校長,強調工程倫理的重要,感恩的是,劉校長不僅同意,還要求工學院院長負責開課。後來院長授權讓他在工學院開,這門課也成為國立大學第一個開課的學校。

後來,教育部在全國工程教育會議中接納提案,將「工程倫理」列為日後工程相關科技評鑑的重點項目之一。原本這門課並不被看好,以為許多人聽到「工程倫理」便興趣缺缺,認為是冷門課程;然而,開課僅兩年,新上任的院長便要求將其設置於「通識中心」,讓其他科系的學生也能選修。結果報名人數爆滿,一度多達629人,同時在總務長支持下,還改到大禮堂上課。只是後來人事更迭,這門課再度陷入窘境。

美名校記取教訓 強化倫理教育

周教授表示,有些學生早已經沾染社會歪風,並有了扭曲的價值觀,總認為違法沒關係,「只要不被抓到就好」。因此他對這次洩密案不覺驚訝,只是很遺憾,學校應該重視倫理和品格教育,尤其是名校更該著重。

他以哈佛校友涉入的「安隆案」為例。哈佛不僅公開檢討,更將案例納入商學院教材,強化「企業倫理教育」。MIT也曾發生學術不端事件,校方主動調查並調整研究規範,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這些學校的做法顯示,頂尖大學不僅追求技術創新,更應承擔「塑造業界倫理」的責任,重獲社會的信任。

因此,他也期待清華大學在面對三位校友涉入「台積電2奈米機密竊取案」,可以藉此有些積極作為。他說,雖然涉案校友均已畢業,校方在法律上無直接責任,亦無權干涉司法案件,但從教育本質與社會期待來看,外界難免質疑,學校是否在「專業倫理」、「智財權教育」或「價值觀培養」上有疏漏?相關作為有否符合大眾期許?

期待兼具「專業能力」與「道德操守」

周教授認為,清華大學這類名校作為台灣頂尖學府,社會的期待,不僅是學術卓越,更會希望所培養的人才,兼具「專業能力」與「道德操守」。若學校僅強調「校友個人行為」,而無任何自省或改進措施,可能被視為消極應對,甚至影響公眾信任。

周教授建議清華大學或是其他學校可以採取以下的行動,即使校方不便評論個案,亦可從以下面向回應社會期待: 

一、公開聲明重視倫理教育,重申對學術誠信與智財權保護的立場。 

二、檢視現行課程,加強工程、資工等科系的「科技倫理」、「工程倫理」必修課程。 

他認為,學校與企業可建立預警機制,在校友涉入重大爭議,便能評估是否調整產學合作規範,也讓學生懂得法律常識,不要以身試法。此次事件,不僅對清大,也是對許多名校檢視教育方針的契機。若長期缺乏對「科技倫理教育」的反思,可能弱化其作為教育機構的社會影響力。技術名校的真正挑戰,或許不僅在於培養「能創新的人」,更在於塑造「負責任創新的人」。

相關新聞:能力領先 品格卻掉隊? 從台積電洩密案看職場倫理和品格教育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