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瑪夫(WIRI少數民族差傳創辦人、中原大學副教授)
三月底的緬甸,原本就被戰火與動盪摧殘得滿目瘡痍,如今卻又遭遇一場毀滅性的地震。那一天,我們先是感覺到地面在顫抖,接著一聲聲低沉的轟鳴從遠處傳來,像是巨獸在地底翻身。幾秒之內,房屋傾倒、牆面裂開、道路扭曲,灰塵與瓦礫在空中翻飛,彷彿整個世界都被震碎。
地震廢墟中的呼喊與山區的災情
震央在市區,那裡人口稠密、建築密集,受害最為慘重。短短數小時內,我們陸續聽到消息:主要道路斷裂,醫院倒塌,市場與學校變成廢墟,許多生命被困在瓦礫堆中,呼喊聲與哭泣聲此起彼落。這是我在多年的人道救援經驗中一次又一次面對卻仍然心痛到難以言喻的場景,因為你永遠無法習慣看見人死去、家園崩毀、盼望被掩埋。
我們所在的山區,距離震央雖遠,但並非安然無恙。許多地方發生土石崩落,有的整個坡體滑落,瞬間吞沒山腳下的房屋與田地。那天,有村民正在田裡工作,轉眼間卻連同土地一起被掩埋。那種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預兆的毀滅,讓人連最後的道別都沒有機會。
災後的數天,我們聽說有國際組織趕往市區展開救援與重建工作。雖然我們山區沒有獲得這些大型援助的關注,但心裡仍感到安慰:至少,還有人願意為受苦的百姓伸出援手。我們也希望能趁此機會,集中力量幫助山區難民,並祈禱戰火能在這樣的災難時刻暫緩,讓人有喘息的機會。
然而,現實卻比我們的盼望殘酷得多。當熱心的國際團隊和志工忙著救人時,政府卻依舊加派軍隊攻擊難民聚集的地區。戰火沒有停,反而更頻繁。許多國際組織親眼看到這景象,無奈選擇撤離重建現場,因為沒有人能在槍炮與炸彈中繼續施工。於是,那原本脆弱的復原計劃,就這樣被戰火撕得粉碎。
對我們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災民的苦境沒有絲毫緩解。物資依舊短缺,安全依舊成為奢望,恐懼依舊籠罩每一個角落。邊境局勢持續惡化,戰火的範圍不斷擴大。我們的邊境基地已經有六處被砲擊摧毀,留下的只是一片焦土與刺鼻的煙味。那些無助倒地的人,有的再也沒有呼吸,有的痛苦呻吟,有的眼神空洞,因為希望早已被奪走。
村莊被毀,牆倒屋塌,平民傷亡不計其數。我最不忍見的,是老人和孩子。他們在戰爭裡是最脆弱的群體,卻也是最無法自保的。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有的還受了重傷,卻等不到任何醫療支援。物資短缺到極點,醫療用品和藥物幾乎完全斷絕,哪怕是最簡單的止痛藥都成了奢侈品。
戰火重燃,救援與重建的希望被撕裂
按理說,地震後的這段時間,政府應該把全部的資源用來災後重建和復原。但事實卻是,我們的山區反而承受更頻繁、更猛烈的攻擊。戰火封鎖了主要道路,使得救援物資無法進入,只能繞極遠的山路,耗費數倍的時間和人力。可是,即使如此繞路,能送進來的糧食還是杯水車薪。
大米早已斷糧多日,主食的缺口讓許多家庭只能用樹皮磨成粉,混水成糊來充飢。這種東西苦澀、粗糙、難以下嚥,長期食用會讓人胃部受損、營養嚴重不足,甚至導致虛弱到無法行走。我曾經親眼看見一位母親,把僅有的一小碗米飯留給兩個孩子,自己卻默默吃著樹皮糊。她的眼神很平靜,彷彿這已是習以為常的日常,可是我知道,那背後是咬牙的忍耐與深沉的愛。
有時候,我也聽到災民低聲說:「吃這種東西,還不如死了乾脆。」作為牧者,我心裡一痛,因為我明白,那不是怨言,而是人被逼到絕境的心聲。可信仰告訴我們,即便在苦難中也不可輕生。可是,當你「生不能安居,求死不得」,那種被困住的絕望,真像約伯記中的呼喊:在塵土與灰燼中,等待神的一句回應。
近來,山區連日豪雨,又引發新的泥石流。原本通往前線的唯一山路已全線中斷,唯一的方法就是翻越危險的山嶺,冒著落石與滑坡的風險前行。這讓救援工作變得極為困難,物資送達的速度更慢,而等待的人,卻是一天比一天虛弱。
信仰中的呼求與前線牧者的掙扎
我們的前線同工,長期處於極端高壓與危險之中。有牧者告訴我,他每晚都聽見炸彈的聲音,睡夢中也會驚醒;有人因長期的恐懼與壓力,開始出現憂鬱症狀,甚至失去服事的力量。他們的身心靈都在受創,而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用話語安慰,為他們禱告,求主不要讓他們的心離棄神。
這些年來,我走過戰地、踏過災區,也看過許多苦難的現場。但每一次,當我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堅強,可以面對一切時,現實總會再一次擊碎我的心。這場地震與戰火的雙重夾擊,就像一把無情的刀,一面割裂大地,一面割裂人心。
我們祈求全能的神,賜下從天而來的安慰與力量,供應每一個災民的基本需要,不只是食物與藥物,更是心靈與盼望。我們盼望國際社會不要忘記這片土地,盼望世界的禱告與關注,能像溫暖的手一樣,扶起那些跌倒的人。
願主的安慰臨到,願祂的醫治覆蓋這片焦土。願祂堅固我們在前線的同工與牧者,使他們在黑暗中仍舊燃燒信心的燈火,不讓仇敵奪走他們的盼望。因為我們深信,即便在最深的苦難裡,神仍與我們同在,祂的光,終將穿透這戰火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