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許多華人教會不大認同神學的重要性,認為神學只是「知識」,而信仰卻需要「生命」;甚至把二者對立起來,認為追求知識者必定缺乏生命體驗,而生命體驗豐富者則無須學習知識──這種觀點以「心」與「理」勢必對立,而寧可取前者而棄後者。
讓我們來看一下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觀點,他說:
「我並非一下子就學會神學,每當痛苦的試探性攻擊臨到,催促我必須更深入地探索神學。人並非藉由知識、讀書或思辨成為神學家,而是藉由活著,不,毋寧藉由死去、被咒罵而成為神學家。」
路德提到的神學學習,並非象牙塔內的學習,不是單單經由知識、讀書或思辨的路徑,乃是藉由生死考驗,為真理而被咒罵,乃成為神學家,顯然他所說的神學,同時就是生命體驗,亦即心與理兼具!
路德出身於中世紀傳統深厚的環境,他常經歷靈異體驗,對於魔鬼一點也不陌生。然而,他深刻體驗到真正危害基督徒生命者,並非以齜牙裂嘴面貌出現的魔鬼,而是使人離開因信稱義真理的誘惑,亦即使人離棄信心道路的試探。
因此,路德所面對的靈性爭戰,敵對勢力並非來自形像化的魔鬼,乃是誘使人離開基督、福音、信心的攻擊──試探性攻擊,這種敵對信心的強大力量,千方百計、威脅利誘地要使人遠離信心。當路德寫作時,歷經內心困惑掙扎與靈性苦惱,確實有個力量驅策他離開真理,他說:
「若能活得長久些,我會寫一本關於『試探性攻擊』的書,因為若是沒有它就無人能了解聖經、信心、敬畏上帝或上帝的愛。凡未曾受過試探的人,必定無法了解盼望的意義。大衛必曾受過一個非常可怕的魔鬼的困擾煎熬,若是未曾經歷過那些嚴重的攻擊,他絕不可能擁有那麼深邃的洞察力。」
令人驚訝地,今日幾乎沒有基督徒再提及「試探性攻擊」,難道世上已經沒有那種使人遠離信心的強大敵對力量嗎?或者,今日基督徒重視信心的程度,是否微弱到連邪惡力量都不重視呢?假若今日神學院的教學,若只是紙上談兵,陷入象牙塔內的思想遊戲裡,是否連那些試探性攻擊也無須下手呢?
回顧當今教會的發展潮流,靈恩運動固然全面地興起,追求靈修的熱潮也一再引發關注,卻未見關注靈性成長中的心與理之平衡。中世紀靈修典範波拿文土拉,由於對靈修神學與神秘主義的貢獻,被稱為「心的神學家」,事實上他極力追求心與理的平衡。
波拿文土拉藉由撒拉弗的六隻翅膀,描述人尋求上帝的六個階段:感覺(Sense)、想像(Imagination)、悟性(Reason)、理智(Intellect)、明慧(Intelligence)、良心豁朗(Illumination of Conscience)。這與今日基督徒對靈修的了解與想像大異其趣,因知性層面的悟性、理智、明慧,竟然與感性層面的感覺、想像、良心豁朗並列,而當今熱衷靈修神學者,卻幾乎對於知性不屑一顧,至於專注學術研究者,則對感性毫無興趣,這豈非反映今日教會的問題在於心與理的截然二分呢?
昔日教會的主要敵人,努力驅使大家離開信心,那麼今日教會的主要敵人呢?以「心」為主與以「理」為主的兩條進路,究竟如何才能整合成心與理兼具的健康信仰路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