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在台中市興中街,座落著一座擁有127年歷史的柳原長老教會。它不僅是信仰的殿堂,也是台中少數完全以紅磚砌成,未使用鋼釘的西式古典建築。1965年,教會又增建新禮拜堂,哥德式設計,尖塔與拱形花窗的造型格外醒目、辨識度極高。
這間教會兼具教育、人文、歷史與宣教等多重功能,每逢週末假日,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參觀,也常有新人在此拍攝婚紗照,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從教堂裝置認識教會歷史和信仰
教會的舊堂一樓懸掛著三面大型掛幅,向參觀者介紹大社教會與柳原教會的簡史,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史、基督教的起源與改革、教會禮儀與節日等,讓初次接觸基督教的民眾也能對信仰有基礎認識。
二樓則陳列珍貴的歷史文物,包括「教會典藏文物」、「柳原教會古蹟禮拜堂修建工程紀錄」、「羅馬字與白話字聖經」、「柳原教會建築演變史」、「柳原幼稚園發展」、「推展母語的使命」,以及「上主──人類文史智慧的起源」等,串聯起教會與地方文化的脈絡。
柳原長老教會的歷史可追溯至1889年。當時,中部地區最早成立的大社教會信徒潘德成、潘純熙,時常來到東大墩(今台中成功路一帶)探訪朋友並傳講基督福音,受到當地人熱烈歡迎,開始在慕道友家中舉行聚會。
1896年,英國宣教師梅監霧牧師與蘭大衛醫師負責中部宣教與醫療工作,經常在東大墩的聚會處落腳,協助培育信徒。
宣教士一筆奉獻成為現今禮拜堂
1898年2月,梅監霧牧師捐贈當時幣值100元委託信徒吳兆祥購置聚會場所,選定台中街一處土埆厝(位於現今教會旁巷內),並在同年5月8日舉行落成感恩禮拜,定名「東大墩佈道所」,這一天也被視為柳原長老教會的設教紀念日。
1909年至1915年間,隨著信徒人數迅速增長至500人,原有場地已不敷使用。會友同心籌款,甚至養豬、種香蕉籌建堂款,並獲英國母會資助。1915年購下現址土地(柳町七丁目三番地,今興中街119號),當時蓋教堂沒有藍圖,經梅監霧牧師提供蘇格蘭某長老教會的建築圖開工,於1917年3月6日獻堂,吸引千餘人參加典禮。
二戰後教會不斷植新堂
二戰後,台中湧入大量外來人口,許多牧者與佈道家來此開拓事工,各教派攜手舉辦大型佈道會,使信徒持續增加。柳原教會也分設多間子教會,包括1910年烏日長老教會、1914年霧峰長老教會,之後的民族路長老教會、篤行長老教會、三一長老教會與大雅長老教會。至1993年,柳原教會已直接或間接設立7間教會,並與其他教會合作開拓14間新堂。
隨著教會持續成長,原禮拜堂逐漸老舊。1965年,教會在原址旁新建一棟哥德式禮拜堂沿用至今;1983年興建舊教育館;1998年進行大規模整修,包括新舊堂維護、教育館翻新、地下停車場與牧師館興建等。2024年5月,位於勤美綠園道的「柳原教會鄧基鴻紀念教堂」完工,為教會開啟嶄新篇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主任牧師劉柏超在受訪時表示,教會史料與文物不僅記錄過去,更反映當時社會與宣教背景。早期宣教師在交通不便、物資匱乏下,仍以醫療、教育、文字為切入點投入傳福音工作。雖然現在進入AI時代,宣教工具與方式大不相同,但「福音與信仰的本質始終不變」。
教會建立皆從一個家庭開始
劉牧師強調,教會的體質與信徒的委身精神,是傳福音的關鍵。不論百年前或今日,只要信徒明白使命、熱心事奉,教會就能興旺。
劉牧師指出,早期台灣的教會到新加坡學習細胞小組,之後又學習韓國的教會近年來許多教會流行幸福小組。他常對會友說,其實長老教會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實踐幸福小組,只是現今「技巧方法不同,本質都一樣」。比如大社長老教會熱心信徒來到台中,先在某個家庭聚會,人數增長後,再逐漸建立柳原長老教會。不少教會的建立,都是從家庭聚會開始,然後從一個家庭、兩個家庭到三個家庭,最後成為一間教會。關鍵在於家庭中某幾個人願意付出,他們的熱情帶動大家的向心力,而後逐漸擴展形成教會。
傳福音火熱難以「持續」
然而,他也提醒,許多教會隨著時間推移,初期的熱情會漸漸減退,就像企業組織久了會僵化。幸福小組的精髓在於「簡單、持續、重複」,「持續」最重要,也最難做到。無論是任何教會或教派,都要省思「我們有沒有持續?」「我們是否失去了熱情?」
過去宣教士建立穩固的醫療、教育,不管馬偕、彰基、新樓醫院,還是長榮大學、真理大學、長榮女中、淡江中學等學校,已經有龐大的體制運作,伸入社會各層面,也看見神的祝福。
面對老教會的再出發,劉牧師主張先扎根於信仰基礎,而非僅依賴策略。他建立小組與團契並行的教會,推行全教會同步讀經與禱告,使用《活潑的生命》靈修材料,共同領受與思考,穩固信徒的屬靈生命。如果每個人都有讀聖經、禱告,有過靈修生活,使用任何策略就變得簡單。
建立教會首要健康再談策略
他引用華理克牧師的話說:「一個健康的教會自然會成長。」每位基督徒知道自己本分,在職場與生活中以生命見證信仰,不僅靠言語去傳,而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就能在任何社會環境下推展福音事工。雖然在變動的社會,只要把基礎打好,不管用什麼方式,都能讓教會增長與擴大,使每個人都有動力。
柳原教會的古蹟不僅是建築遺產,更承載著信仰傳承的使命。上帝給教會很大恩典,去年在草悟道新的禮拜堂──鄧基鴻紀念禮拜堂的落成,為教會提供了另類傳福音的平台。未來他將與社福單位合作,並透過科技工具如LINE 2.0與多媒體電視牆,結合網路行銷,讓福音觸及更多人。
從1898年的土埆厝,到2025年的現代化禮拜堂,柳原長老教會見證了台中城市的變遷與信仰的延續。劉牧師相信,只要回到信仰初心,維持對福音的熱情,不論時代如何改變,教會都能繼續成為光與鹽,影響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