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彬(馬德里大學西語文學博士、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
西方社會在以上帝為中心的中世紀,留下許多與十字架有關的神蹟奇事。在那漫長的千年歷史中,雖然某些傳說或文獻的可靠性,在伊比利半島留下迄今五百多年的爭論,真真假假,言之鑿鑿,卻讓傳說與信仰生活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十字架的天啟意象
西元722年,正當北非的阿拉伯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橫掃整個伊比利半島之際,裴拉佑(Don Pelayo, ?-737)在北部阿斯杜里亞地區,帶領少數部眾抵抗穆斯林。他在科瓦東加戰役(Covadonga)之前,看見天空出現一座巨大的十字架和勝利的標記,就以這個天啟的意象,製造了一個橡木十字架,作為他的護身符,以及軍旗上對抗摩爾人的徽號。
數日後,他果然神蹟似的獲勝(圖一),並轉進入山區,建立了阿斯杜里亞斯王國,成為新王國的第一位國王;這個木十字架從此被尊為聖物,成為王國的徽號,流傳一千多年後仍是阿斯杜里亞斯自治區的官方標誌(圖二)。
在許多有關裴拉佑國王的十字架傳說記載中,包括了阿爾豐索三世(Alfonso III, 848-910)和王后希梅納(Jimena de Asturias, ?-912 ) ,於西元908年用黃金珠寶裝飾了裴拉佑的木製十字架(圖三),獻給都城的聖薩爾瓦多大教堂,以紀念救世主。國王還命令將這十字架用石頭雕刻複製,安置在境內各處城堡上。由於這個十字架的底座留有一個可供木棍支撐的空間,以使十字架保持垂直狀態,因此,有些人認為這個十字架以前可能被使用於宗教節慶遊行;也有人認為在戰爭時期,它是被放置在大教堂的主祭壇上,用來祈求和平、戰勝敵人。
這個美麗的傳說,一直到當代學者以碳14鑑定檢測後,認為這座勝利十字架使用的木頭屬於阿爾豐索三世時代,而非裴拉佑時代。人們似乎從千年的美夢中被硬生生地叫醒。儘管如此,在爭論中,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對他們來說,傳說依舊美麗迷人,十字架仍然是尊貴而崇高,並使人得以欣賞中世紀金銀工藝之美。
佩尼阿爾巴十字架的神蹟
西元939年,雷翁王國的拉米羅二世(Ramiro II de León, 898-951)在希曼加斯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中(la Batalla de Simancas)擊潰了阿拉伯王率領的軍隊,確保了王國的疆域。據說在戰爭中,他看見使徒聖地亞哥(即耶穌的門徒大雅各)騎著白馬出現,激勵並保護基督徒士兵(圖四之一)。
之後,拉米羅二世下令製作一個十字架,奉獻給阿斯託爾加主教黑納狄歐(Genadio de Astorga, 865-936),安置在他帶領的佩尼阿爾巴的聖地牙哥修道院(el monasterio de Santiago de Peñalba)。因此,這個摩斯阿拉伯(Mozárabe)加上拜占庭風格的十字架就稱為佩尼阿爾巴十字架(La Cruz de Peñalba)(圖四之二)。它代表了希曼加斯這地獲得勝利的宗教意義,以及雷翁王國的政權與教會之間的緊密關係。
黃金寶石微雕的天使十字架
伊比利半島上現存最早,也是工藝美術史上現存最早的黃金寶石微雕十字架,是阿爾豐索二世(Alfonso II, 791-842)於西元808年,獻給首都的大教堂,以紀念救主耶穌恩典的天使
十字架(La Cruz de los Angeles)(圖五)。
在政教合一的中世紀,鑲珠寶的黃金十字架,通常是國王委託匠師精工細雕,獻給大教堂作為紀念上主的神聖還願禮物,同時,它也是代表王權本身的記號。阿爾豐索三世的勝利十字架就是以它為模本的複製,同時彰顯了神恩和君權。
十字架提醒信徒學習謙卑順服
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理性抬頭,科學勃興,人的理性和創造能力不斷被放大,聖經所記載耶穌回答文士和法利賽人求神蹟的話語,似乎也成了文藝復興以降的預言:「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馬太福音十二章39節)
但是,也就在那個時期,西班牙的兄弟會(la Cofradía/Hermandad)於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興起,在每年的復活節聖週舉辦遊行活動,其目的在於幫助信徒體驗基督的受難,並發揚在患難時期互相支持的情操。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以十字架為前導的莊嚴盛大活動,有樂隊、聖像花車的遊行,已成為文化觀光的焦點(圖六)。
十字架的意義深廣,不僅是一個宗教符號,更是信仰的核心與救恩的記號。伴隨它而來的許多神蹟異象,除了意味著神掌權,也是一個國家乃至於個人逆轉勝的希望和力量泉源。
對基督徒而言,十字架是整個神/人性光輝的濃縮與載體,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使我們罪得赦免,並且可以與神恢復關係,得著永生。十字架也提醒信徒走一條捨己、跟隨基督的道路,學習祂的謙卑與順服,也如同大德蘭所說:「在逆境之中,內心仍能安然堅持,懷著喜悅與平靜,這便是愛」。
不管我們是把十字架深藏在心中還是配戴在身上,都在表明我們的身份,也提醒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要活出耶穌的樣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