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沒有譁眾取寵、沒有政治嘲諷,也不靠髒話搏笑聲,單口喜劇演員奈特.巴蓋茲(Nate Bargatze),以「乾淨」而貼近人心的喜劇風格,成為當今美國觀眾心目中最喜愛的脫口秀演員之一。但他說:「我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上帝第一,其次是我的家庭和觀眾,而我甘心退居其後。」
巴蓋茲的演出不以賣弄或刻意搏笑為目的,他的節奏從容、語調溫和,如同朋友閒話家常,然而,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常常暗藏爆點(punchline),令人會心一笑,或在意料之外發出笑聲。
巴蓋茲的成功,並非一夜之間的奇蹟。1979年3月25日出生於田納西州納什維爾郊區老希科里(Old Hickory)的他,父親是一位魔術師兼小丑,至今仍在舞台上表演。2002年開始,23歲的他在小酒吧初試啼聲,以聰明、自嘲且貼近生活的橋段迅速累積人氣。
2020年代憑藉Netflix聲名大噪
直到2020年代,他憑藉Netflix上的特輯《田納西小子》(The Tennessee Kid)、《出奇平凡的美國人》(The Greatest Average American)和《哈囉世界》(Hello World)大放異彩,《出奇平凡的美國人》並榮獲葛萊美獎提名。他的演出腳本來自生活瑣事——送錯外賣、搭錯飛機、女兒學校活動的糗事——但就是這種不誇張、不設防的表達方式,讓他吸引了不同世代的廣大粉絲群。
他的票房成績更證明了一切:2024年,巴蓋茲榮獲「十大票房最高的單口喜劇巡演」榜首。同年,他主持《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幽默而不失分寸的風格再度掀起討論。他也將於2025年9月主持第77屆艾美獎頒獎典禮,進一步跨足主流娛樂界。同時他也以《我友來了》(Your Friend)入圍今年三項艾美獎。
儘管外界對他的「乾淨喜劇」(clean comedy)多有讚譽,但他本人卻不希望被貼上「宗教喜劇演員」的標籤。他曾明確表示,他的目標是創造「所有人都可以一起觀賞」的節目,而不是讓喜劇成為分隔人的信仰標籤。「我希望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看我的節目,而不是需要擔心裡頭會不會有什麼不適合孩子聽的東西」,他說。
這樣的理念,也延伸至他創立的Nateland娛樂製作公司,未來將跨足影視與節目製作,首部長片《家中的頂樑柱》(The Breadwinner)預計於2026年上映。對巴蓋茲來說,喜劇不是娛樂的終點,而是橋梁——一座能將人與人、家庭與社區、幽默與信仰連結起來的橋。
出生於南方基督教家庭
巴蓋茲強調,他的喜劇生涯並非只為帶來笑聲,而是為了活出信仰的見證。他出生於一個典型的南方基督教家庭,從小便深受家庭信仰影響。父母有天主教背景,但他本人則是在浸信會的信仰氛圍中成長。
他曾自嘲地形容自己的宗教經驗:「我從小背負著天主教徒的罪咎感,卻沒有體驗過天主教的喜樂,後來又謹守著浸信會教養的嚴格規範。」這句帶有玩笑意味的話,其實道出了他對宗教氛圍的真實體驗——所謂「天主教徒的罪咎感」並非指神學上的「原罪」,而是形容那種因為從小接受嚴格道德教導,導致經常自我責備、容易內疚的心理傾向。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他不僅遠離粗俗與放縱,也自然發展出一套內斂、乾淨、不帶攻擊性的喜劇風格。
對於自己的演藝工作,巴蓋茲並不視為個人追名逐利的手段,反而看作是一份「來自上帝的呼召」。他接受《紐約時報》播客訪問時說:「我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上帝第一,其次是我的家庭和觀眾,而我甘心退居其後。」他坦承自己無法一切都為自己而活,「我之所以能站在這裡,是因為神讓我成為可使用的器皿。」他雖未常公開宣揚信仰,但確實將信仰深植於創作理念與日常生活中。
儘可能回家時參與教會聚會
儘管經常奔波於巡演與錄影,46歲的他仍盡可能在回家時參與教會聚會。他在接受《君子雜誌》(Esquire)訪問時說:「我經常出差,但只要回到家,就會儘量去教會。」對他而言,信仰生活是讓人「有根有基」的重要根據。他的演出並不帶宗教色彩,卻散發著一種由內而外的尊重與節制,讓觀眾不論信仰背景,都能安心享受笑聲。
在一個充斥攻擊性、分化與極端立場的時代,巴蓋茲不靠怒吼,只靠一個簡單的笑話、一段誠懇的故事,就讓人卸下心防。他用幽默服務他人,也在不張揚中見證信仰的力量。(資料來源:Esquire, Fox News, Relevant Magazine, Christian Post, Cross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