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AI時代更需要創造主信仰 謝木水院長:在「無感世代」,唯有愛與傾聽能打動人心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新加坡神學院謝木水院長應懷恩堂之邀,來台分享AI時代文化處境傳福音的福音策略。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在台灣和華人社會,基督徒普遍在人口比例中僅占小群,與非基督徒的朋友討論和分享信仰遇到的最大文化挑戰或難題是什麼?信徒如何在「我相信有一位創造主」的根基上,向他人傳福音,帶領更多人得嘗主恩美善的滋味,成為一生最美的祝福?

新加坡神學院院長謝木水牧師,8月16日應浸信會懷恩堂之邀,在信仰論壇暨文化護教講座,以「在數位時代更需要創造主的信仰」專講。謝院長表示,在教會界,「護教學」是為信仰提供合理性又有說服力的闡釋,無論是在新加坡還是台灣,跟歐美國家最大的文化差異,就是「基督徒在人口比例中都是小群」,包括很多信徒的家人、親友、鄰舍和職場同事,大多數都不是基督徒,甚至對基督教已有既定的刻板印象,華人教會界常稱這樣的社會為「人心剛硬的福音硬土」。

有人問你們盼望的緣由 要常做準備

謝木水院長引用彼得前書三章15節,就是當年彼得寫給小亞細亞北部一帶信徒的書信,勉勵現今AI時代的教會和信徒,「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做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謝院長分享兩個故事勉勵大家,基督徒傳福音給他人,「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一個是他在初信主之時,在主日聚會遇到的一位「平凡」的弟兄。但這位弟兄活出的信仰榜樣,帶給他後來靈命進深和服事歷程的深遠影響,另一個則是他在跟傳統信仰背景的爸爸傳福音20多年後,爸爸在晚年接受耶穌做生命救主的見證。

謝木水院長提出當代文化的挑戰。(圖/梁敬彥攝影)

謝院長回憶,自己在初信主三、四年的時候,雖然有守主日,也參與事奉,但對信仰始終「不冷不熱」。有一次參加主日崇拜,他注意到身旁一位弟兄在讀經、禱告與聽道時都專心投入,全然沉浸其中,這讓他深受吸引。他開始自我省察:同樣是基督徒,同樣身在同一場敬拜聚會,為什麼那位弟兄比自己多了一份火熱與專注?他驚覺,自己缺少的正是「要把這件事做好」的目的感。那一天,上帝給了他極大的提醒與觸動。

後來,那位弟兄走出會堂時,謝木水院長跟在對方後面,因為他很好奇,那位弟兄散會後「會去哪裡?」結果那位弟兄走進教會對面的老人院,去服事那裡的住民,為罹患皮膚病的長者擦藥,他就在那位弟兄身邊觀察了一小時。

後來,那位弟兄離開老人院後,謝木水上前請問對方:「弟兄,你為什麼這麼做?」那位弟兄告訴謝木水,「我們主日早上去教會的敬拜,是為了預備離開會堂之後的日常生活、去服事有需要的人。」謝木水深受激勵和感動,他就學習那位弟兄的榜樣,一整年的時間,每週主日後一定進到老人院服事那裡的長者。

因一位平凡信徒深受影響和激勵

因為年輕的謝木水服事長輩時,就像他在家裡專心認真聆聽父母說話的內容,久而久之他和長輩們就成了忘年之交,即便那些長輩一時半刻還沒有受洗,但長輩們會安慰謝木水:「不要急,時間還沒有到!」謝木水院長表示,他很感謝主,讓他在主日聚會中,看到了一位看似平凡,卻滿有聖靈充滿的聖徒的信仰榜樣,這對他後來的服事,和後來擔任神學院院長,都有非常深遠的潛移默化。

謝院長分享文化處境傳福音小故事。(圖/梁敬彥攝影)

而在華人的社會,很多基督徒很想要領人信主,卻經常碰壁,不知該如何切入。謝院長分享,在華人社會中,基督信仰對廣大的未信者來說,其實是介入及攪擾了他們熟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兒女和父母的關係,在華人的倫常觀念中是「下對上」,這是非常大的文化挑戰和難題,就像他跟自己的父親傳福音和為父親禱告。起初爸爸對他這個兒子信耶穌不太能接受,聽到兒子要自己信耶穌更常氣得半死,甚至還曾說他不孝,爸爸很堅持「信耶穌,把祖先放哪裡?」

謝木水回憶,父親育有13個孩子,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年少時也曾與父親有過激烈爭執。然而,在老人院服事的過程中,他深受聖靈提醒:向長輩傳福音,起點應當是尊重,其次是聆聽。他體會到,當父母說話時,兒女應當專心聆聽;若父母的話有道理,就要真心認同,而不是自以為基督徒「說的才是對的,非基督徒說的都是錯的」。唯有如此,長輩才會感受到兒女對他們的感激與尊重,並且確信「爸媽的話,我真的有在聽」。

真實的傾聽和代禱是最好的福音。

在神學院的「文化護教學」課程中,謝木水也提醒神學生,在華人社會傳福音時,尊重與專心聆聽對象「到底在說什麼」極為重要。他指出,如果基督徒傳福音只是急著講自己要講的,卻忽略了對方真正的需要與心聲,那麼就會把人看成帶領信主的「數字」,而不是一個寶貴的靈魂。謝木水坦言,傳福音的過程常常會遇到對方強烈的質疑或抗拒,這是很正常的。但他勉勵說,求主幫助每一位信徒,能夠出於真實愛人的心,用實際行動去聆聽對方。唯有如此,對方才會慢慢卸下心防,願意聽你分享信仰的訊息。

謝木水分享,父親晚年愈來愈信任他這個小兒子。兄姐若有事要徵詢父親的意見,父親往往會先要他們來問這個弟弟怎麼看。因為多年來,他真誠傾聽,聽進了父母內心最深處的在乎與渴望。母親比父親早一年安息主懷,父親對她的離世一直難以釋懷,深切的不捨讓他更加看重與兒女之間的心靈交流。

跟爸爸傳福音 20年從碰壁到接納

他還記得,母親過世後,父親必須接受一場重大手術。醫生坦言風險極高,甚至可能無法康復。那時他問父親有什麼心願,父親回答:「我很想和太太在一起。」謝木水便對父親說:「媽媽已經在天上,與耶穌同在了,你願意信主嗎?」於是,他陪著父親一起禱告,父親也真誠接受了耶穌,成為他生命中的救主。

謝木水深信,向未信者傳福音,持續的傾聽、尊重與陪伴,才是打開他們心靈最深渴望的鑰匙。因為主耶穌所關切的,正是人心最真實的渴求與放不下的重擔。他提到,新加坡神學院目前有超過450位同工與神學生,年齡橫跨七十多歲到二十多歲。大家一同服事主,也樂於彼此分享美食、結伴出遊,在這樣的互動裡經歷超越「數字」的關係連結,這正是AI時代更需要的真實相交。

謝木水院長也指出,當代文化正面臨三重挑戰:

一、後現代主義:否定絕對真理,強調多樣性與主觀性;

二、科學主義:斷言科學是唯一的真理來源,卻可能忽視其他知識形式;

三、高科技焦慮:帶來關於人類本質與科技影響的倫理疑慮。

懷恩堂江回得牧師祝禱。(圖/梁敬彥攝影)

AI提供的是資訊 上帝賜人做決定智慧

在當今AI時代,許多人的生命枯乾到一個地步,渴望有人能重新點燃他們的盼望。隨著科技高度發展,社會衍生出各種次文化,人心卻往往變得冷漠,甚至對他人和外界事物無動於衷。從疫情之後到如今高度AI化的時代,冷漠與失望成為普遍現象。謝木水院長提醒,在這樣的數字時代,人們更需要回到創造主的信仰,並且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

他指出,在AI高科技時代,教會與信徒必須分辨:資訊不等於知識,智能也不是智慧。嚴格來說,AI並非「人工智慧」,而只是大量資訊的輸出工具。真正的智慧,是在人接收資訊後,經過思考、分辨、分析與整合,做出價值判斷並付諸行動。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神賜下智慧,使人能分辨善惡,並作出明智選擇。AI雖能提供知識,但能否行動、做決定,仍掌握在人手中。正如謝院長所說:「AI給人的資訊,不能與人的知識混為一談。」因為人的知識,是經過生命歷練、生活體驗與信仰淬煉而得來的;AI所能提供的,僅是資訊(information)。

謝木水院長進一步提醒,無論是AI還是其他來源的資訊,若沒有經過慎思、內心對話、生命掙扎與沉澱,再加上判斷與實踐,只會停留在「資訊」的層次。人之所以有別於AI,就在於我們能與他人交流,能將資訊轉化為知識,這是上帝獨特賜給人的禮物——靈。AI聊天機器人所輸出的資訊,永遠不會成為人的知識與智慧。正如聖經真理,若只聽而不行,仍只是資訊;唯有行出來,才成為生命的見證。這也是在AI數位時代,人們更需要創造主信仰的原因。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