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欄文章

【職場習慣】系列➊ 從小白到領袖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作者 /陳德堅

好習慣,是成功的基石;職場上的好習慣,能為實現職業目標提供有力支援。為此,相信各種行業裡有上進心的職場人,都希望培養促進職業發展的習慣。然而常常想得到卻做不到。怎麼才能突破?

陳德堅教練繼【天國領導力】(參考63-66期管家單元),帶領讀者以屬天眼光學習發揮影響的領導力之後,推出新系列【職場心習慣】,更進一步引領天國人這趟從職場小白到領袖的「心」習慣之旅。

希望你我能由內而外探索究竟,找出方法,實現蛻變,與他一起發現:工作,可以是一個發現生命意義、找到熱情、活出使命的過程;工作, 真的可以讓人樂在其中。

從工作找到生命意義

無論在哪個領域的職場,無論是新手、主管還是老闆,相信職場人都希望取得更好的業績,收穫更大成果。為達到這一目的,常用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種:

■立志行動:一次次告訴自己—只要堅持努力,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咬牙堅持:遇到困難時,硬著頭皮繼續前行。

■打卡監督:通過每日打卡,記錄和監督自己在各方面的進步。

方法看起來不錯,但試過以後就知道,效果往往並不理想。為甚麼?怎麼解決?我從三十多年的工作經歷中,發現職場成長四個關鍵階段:

1.初進職場:認識工作內容和任務,掌握技能,了解自己的身分。

2.力爭上游:積累經驗,創造更好業績,攀登更高職位。

3.帶領團隊:晉升為主管,成為團隊的領航者與使命推動者。

4.傳承使命:帶領團隊傳承使命給下一代團隊。

這個系列將回顧、思考和展望職涯中每一步往上升的階梯,從實務和信仰的角度,挖掘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最終實現從新手到領袖的蛻變。

每個人都希望不斷進步,但一次次發現,無論下多大決心、打多少卡,能堅持下來的好習慣還是寥寥無幾。畢竟「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咬牙堅持一個月可以,三年、五年呢?一輩子呢?更令人沮喪的是,上司、公司只要業績、要結果,一點都不看我們付出的努力!

要走出這個困局,需要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思考:如何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生命的熱情、意義與核心價值?讓我們問四個問題,從四個維度來審視:

Ⅰ熱愛:我內心的熱愛是甚麼,為甚麼喜歡這份工作?

Ⅱ擅長:我在工作中擅長甚麼,為甚麼別人認為我有價值?

Ⅲ收入:在所屬的部門或行業中,別人為甚麼尊重、認可我,並願意支付我薪資?

Ⅳ社會需求:為甚麼社會需要我這一行業的服務,需要我這個人的貢獻?

這四方面的交集,就是職業生涯中的核心價值觀。這個核心價值影響工作和生活習慣,甚至影響職場發展。

「熱愛」與「擅長」的交集,就是「熱情」(Passion);當對工作充滿熱情時,即便壓力很大,仍能高高興興地投入工作。「使命感」(Mission)則源於所熱愛的事物和社會對我們的需求;認識到自己被需要,使命感就會更強。「專業」(Profession),則是所擅長且獲取薪酬的領域。「天職」(Vocation)是指社會需要且能帶來收入的職位。

不同的職業可能具有不同的特質,但在每個工作崗位中, 相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熱情、使命感、專業和天職。這四方面的結合,就彰顯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只看工作有沒有好的收入、回報,能不能得心應手……。求神幫助我們轉變觀念,從熱情、使命感、專業和天職四個角度,重新審視職涯,必能促進未來發展。

以我自己為例。通過自我審視和專業測評,發現自己很喜歡與他人一起學習、進步,這是我的熱愛;我擅長教導和整合;我在電腦公司的工作,能力得到認可,獲得收入;「世界的需要」方面,我意識到很多人都需要愛和關懷,也願意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整合四方面後找到我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因著愛,通過與同伴一同學習、成長,並且使用自己的特長服務他人。我也將此價值觀落實到工作和生活中。

盼望每一個職場人都能通過這四個角度的審視,力爭上游、脫穎而出,有能力帶領團隊完成使命。

職場四階段,進步無止境

職場人隨著每次工作轉換,職業發展應該是螺旋上升的過程。以下簡要介紹職場四階段,後續文章會更仔細分別解釋。(下圖)

一、「初進職場」階段:了解自己在此特定職場中的身分、長處和能力;以此為出發點,引導自己不斷進步。並了解身邊的人,爭取導師、朋友、師長及職業顧問的幫助。

二、進入「力爭上游」階段:關注以下三方面—

從效率到效果。許多人擅長提高工作效率,但工作不一定有成效。

從自己到團隊。不少職場人獨立工作時很出色,與團隊合作卻常遇到溝通障礙,甚至產生矛盾。

從痛苦到喜樂。工作不僅為謀生,更是為了追求內心的滿足和喜樂。至關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動機和目標。

從「職場四部曲」的圖中可以看到:個人層面,需要在職場找到平臺,發揮自身的影響力;職業生涯的更高階段,則需要學會如何帶領團隊,從「能者」成為「帶領者」。

三、「帶領團隊」階段:發揮影響力和團隊能力,幫助企業或機構解決問題。同時也需要考慮第二個人生跑道。在帶領團隊的過程中,持續培養自己的斜槓能力,為人生下半場做好準備。

四、「傳承使命」階段:留心推動使命的傳承;不僅傳遞技能,更要點燃接棒人內心的熱忱,讓他們在接手時不僅僅是接替工作,還能接過我們心中的火把。做到這一點,我們才算是充分發揮出了影響力,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從「心」建立好習慣

職場上特別強調時間管理和習慣養成;很多職場人認為,管理好時間就能管理好一切。不過時間安排和習慣養成只是表相;想要持之以恆做好時間管理,除了培養高效健康的好習慣,還得挖掘出決定性的因素—究竟我是甚麼樣的人?

人一生的果效從內心開始;當內心改變,外在生命也會隨之改變,進而影響工作習慣和時間管理方式。

例如很多職場人覺得,工作就是苦差事!學業告一段落,一頭栽了進去,再加上養家的壓力,不堪重負。日常工作中雖求有功,更求無過,把分內事做好就夠了;理想工作就是—事少,錢多,離家近。

如果只是為了退休(不工作)而工作,那麼在潛意識中,想到工作內心就覺得苦!這樣的心態之下,想要培養積極向上的職場習慣,必定困難重重。

讓我們嘗試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工作和生活—從內而外,找到工作和生命的意義;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熱情和使命,讓工作成為實現幸福與人生意義的過程。

想要成功建立有利於職業發展的好習慣,必須在內心開啟這從「苦」到「甜」的轉變—這轉變始於認識自己的身分。儘管工作仍有壓力,但新的生命在裡面發動,叫心意更新而變化,看到善良、純全、可喜悅的生命意義,自內而外影響習慣和行為。

習慣由「心」發出,才有動力做出改變。

想在浪濤洶湧的職場力爭上游嗎?從「心」養成職場好習慣,帶你從職場小白到領袖。

問「為甚麼」,找到自己的熱愛

想要擁有助力於職業發展的好習慣,最重要的不是堅定意志,而是照顧心靈。為此需要了解自己,找到最佳定位,由此出發,不斷地學習、積累,一步步向上發展,培養從心底發出的新習慣。

從認識自己的四個維度中,需要找出「熱愛」跟生活、工作的關係。

細細品味工作中的每一部分,很可能會發現,「所熱愛的」事物能以某種方式跟工作和生活搭上線。以我自己來說,我喜歡跟別人交流看法,大家一起學習進步。這個「熱愛」跟工作有關,而且跟我內心的喜悅緊密相連。

而發掘心底深處既是所熱愛且擅長,且是世界所需要的,讓我們藉此賺取收入,就能看清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著名領導力專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提出了黃金圈法則(The Golden Circle),強調要從「為甚麼Why」開始。他注意到包括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以及美國民權領袖金恩博士等著名領導人,與普通人的最大不同處在於他們從「為甚麼」開始思考。

一般人常常首先考慮「做甚麼What」—根據手頭的資源,考慮具體要做甚麼,專注於眼前看得見的事情。有些人則會考慮「如何做 How」—如何把事情做好,如何成功……。

西奈克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生命價值和工作效果的問題,是「為甚麼 」;回答了「為甚麼」,緊隨「熱愛」採取行動,能激發出極大的動力。

就拿蘋果公司和戴爾(Dell)公司做比較:兩家都生產電腦,二者的區別在於價值觀不同。

戴爾的核心價值在於特定產品;專注於生產電腦,始終也只做這個產品。蘋果追求創新;創立初期就立志「做出能影響幾代人的產品,並且能激發人的內心熱愛」。所以不僅生產電腦,也生產無線耳機、iPad、智慧手機等各種產品。產品的共同特點是激發用戶的原創性,以及對產品極致的追求。蘋果對創新的熱情,反映在各種產品之中。

不同的價值觀,塑造出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價值觀,也塑造出全然不同的人生。因此需要認真挖掘心中最深的熱情,並投身其中。如何找到熱情?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今天退休了,不再需要為謀生而工作,還願意做甚麼?這可能是一個指向熱愛的線索,帶領我們回答「我為甚麼工作」。

以我自己為例,如果今天就退休,會依然喜歡和朋友們討論新知識,一起學習、進步—成為終身學習者就是我的熱愛。把熱愛跟工作結合,工作就不再只是外在的事情,而是與內心最深層的熱忱緊密相關。

在生活和工作中仍需考慮「如何做」和「做甚麼」,但根基是尋找和關注內心深處的熱愛。這是源源不斷驅動我們的內在力量,也是真正動機所在。

問「會甚麼」,找到自己的擅長

擅長,就是能做得好的事;知道擅長,還需要結合自身特質。譬如喜歡和人交流,可能適合做市場宣傳或者銷售;喜歡數字,可能適合技術型的工作。

如何發現自己的特質?我自己使用過,也推薦朋友和學生採用的工具包括:蓋洛普優勢識別器(Strengths Finder),StandOut 工作優勢測試,MBTI 個性測試。

在找出自己強項的過程中,要「聚焦」,不到處追熱點。最重要的是面對自己的內心,同時虛心徵求工作夥伴和導師的反饋。需留意不要將某些特質歸類為優點或缺點;要將其看為「特點」,而每個人的特點不一樣。

或許你會質疑:找出個人優勢真的如此重要嗎?對此,田忌賽馬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個生動的答案。

戰國時期,齊國貴族常常以賽馬取樂,馬按奔跑速度分為上中下三等。大將軍田忌與齊王比馬,屢賽屢輸,後來他聽取建議,改變策略。他以自己的下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賽,結果輸了。接著用上等馬和齊王的中等馬比賽,這次就贏了。最後用中等馬對抗齊王的下等馬,又贏了。最終田忌以2:1獲勝。

我們所擁有的各項能力,也可分等級。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要嘗試方方面面都贏過別人,要聚焦自己的長項,發揮優勢,以此勝出。

問「如何做」,找到贏取收入的方式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出一個理念—管理自己,「作自己的CEO」。他指出,在各行各業都隨科技快速變化的社會中,職場人需要學會作自己的管理者。而準確衡量自己內在的價值、優勢和定位,才能做好自我管理。

杜拉克建議用以下的幾個步驟,來進行自我管理—

1.觀察: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更善於通過「聽」還是「閱讀」來學習,又或是通過「討論和互動」來學習?

2.計畫:為自己的未來制定計畫,三個月、三年、五年後,希望自己變成甚麼樣的人?

3.預測:寫下自己的目標,三個月、五個月後,希望達成哪些具體的目標?

4.反饋:定期反饋並記錄自己的進步情況,還要找人觀察我們的進步情況並給予實際反饋,看看以前的預測是否準確,從而更好地進行下一個預測與計畫。 認真執行以上四步驟,就有望像管理公司一樣管理自己,持續自我優化,提升能力。當然,最重要的依然是發現熱情,挖掘出內心真正的驅動力和優勢,然後再著手進行自我管理,這樣的管理才有效。而能力提高了,別人願意付給你的報酬自然也會提高。

問「做甚麼」,找到世界對我的需要

砌牆還是蓋教堂?如何回答「你在做甚麼」,揭示自己內心的真實志向和動機。

有些人會說:我就是普通的職場人,就像一顆螺絲釘,多我一個也無所謂,少我一個也無妨。其實如何回答「你在做甚麼」,揭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志向和動機,以及可以帶給社會的影響。請看以下的故事。

有人經過一個建築工地,問三個工人都在做甚麼?

第一個工人回答:「我正在砌一堵牆。」 第二個工人回答:「我正在蓋一棟房子。」第三個工人則回答:「我正在建造本市最美的教堂。」

十年後,第一個工人依然在砌牆;第二個工人成了建築工地的承包商;第三個工人則成了建築師。

故事中,工人一只在完成工作,沒有太多動機和期待,十年如一日只是砌磚。工人二對房子有興趣、有期待,他就沒有停留在砌磚,多年後成了工地的承包商。工人三有更高遠的夢想,不單把磚砌好,蓋出房子,還將工作與「建出最美教堂」的宏大願景聯繫在一起,多年後就成長為建築師。

工作首先是為了謀生,但同時需要思考:所做的工要產生甚麼樣的影響力?為甚麼世界需要我這個人做這個工作,去服務特定人群?想清楚這些,心裡的動力會不一樣,也能在工作中創造出不一樣的結果。

我在職業生涯中常常反思自己的動機,檢視能力、優勢,不斷學習,擴充知識,預備迎接下一個行業風口;希望一步步邁進職涯下一階段,幫助更多人。最終目標,是通過自己的付出和與他人的合作,在美好的關係中共同進步,服務有需要的人。

在職業生涯不同階段中,自我管理都不可缺。我們可以借助有效的測試工具,在身邊朋友、導師的協助下,反覆進行觀察、計畫、預測、反饋,加深自我認識,追蹤自己的成長軌跡。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熱愛與擅長,明確自己的優勢、價值和人生意義,工作就不再是日復一日的「搬磚」,而是一個積跬步以至千里,不斷成長的愉快旅程。

下期文章裡,我將進一步探討時間管理與習慣養成,以及如何從優勢尋找熱情。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思考與行動:

1.你認為自己正處於職場四部曲的哪個階段?遇到甚麼挑戰?哪些方面還有成長空間?

2.彼得‧杜拉克的自我管理理念給你甚麼啟發?你計畫採取甚麼行動來落實這個理念?

〔作者簡介〕陳德堅教練(Jacky Chen),為甲骨文公司(Oracle)電腦雲端總設計師,也獲得領導力碩士學位,是史丹福大學Dr.  BJ  Fogg教授認證的生命教練,獲得麻省理工大學(MIT)的Executive Leadership證書。 現為xLead領導力教練,「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特約講師,以及KRC董事。陳德堅教練的「簽名」是 T.E.A—Tiny小處著手,Enjoyable樂在其中,Action積極行動!他的著作包括《找到屬於你的領導力》及《職場心習慣》。

本文取自《神國雜誌》   79期  神國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