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預約數位,友善家庭」親職教育論壇 父母面對數位原生代兒女 親子如何重塑未來學習?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參與「預約數位,友善家庭」親職教育論壇的與會者大合照。(圖/梁敬彥攝影)
I時代的學習,是爸媽和孩子都要做的的事,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好奇心是核心能力,當親子之間都能更多去傾聽彼此的時候,數位工具就是讓親子溝通更緊密的助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暑假已屆尾聲,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與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8月22日在台北市青年局合辦「親職教育論壇」,主題為「預約數位,友善家庭」。

在新學期開學前夕,傳遞「科技不該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應成為家庭親子之間,彼此理解與陪伴的橋梁,父母要跟兒女一起打造溫暖、具韌性的跨世代共融親子關係。」

親職教養爸媽要共同承擔

擔任此親職教育論壇籌備會長的國立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退休教授黃迺毓分享,她從事家庭教育和親職教育的師資培訓和教學數十年的時間,她很深的體會是「親子關係是一輩子都要努力經營和終身學習」,她看到台灣社會的家庭親職教養,從過去被一般人認為「孩子教不好,是媽媽的責任」,到「爸媽要共同承擔」。

師大黃迺毓教授分享。(圖/梁敬彥攝影)

近幾年,隨著3C科技和AI的蓬勃發展,在社會和教會很多家長都因為不知道怎麼跟自己「數位原生代」的兒女互動和溝通,產生了數位焦慮,這次的親職教育論壇的主題「預約數位,友善家庭」,就是希望搭起世代對話的橋梁,協助家長面對數位時代的教養挑戰。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秘書長陳進隆表示,台灣的教育環境、網路社群合科技發展得太快,父母在對兒女的親職教養上,有很多的不容易和挑戰。

特別是現在的兒少接收資訊的管道更多元,孩子們習慣看短影音和精簡溝通,讓很多父母很不能適應這一代孩子的改變,孩子也常覺得「爸媽不懂我」,產生了溝通的鴻溝,這次親職論壇的主題「預約數位,友善家庭」,就是希望爸媽和孩子都能善用包括AI在內的數位平台,彼此交流和學習。

彩虹愛家秘書長陳進隆與謝慧燕夫妻合影。(圖/梁敬彥攝影)

家庭教育中心年度推傾聽

代表台北市政府出席的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表示,在華人的社會,家庭價值和家庭生活是眾人所看重的,特別現在是少子化的時代,家庭的親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寶,今年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的年度主題就是「傾聽」當親子之間都能更多去傾聽彼此的時候,數位工具就是讓親子溝通更緊密的助力,而非鴻溝。

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圖/梁敬彥攝影)

本身是二寶爸的台北市議員曾獻瑩,是促成這次親職教育論壇的推手之一,曾議員說,過去他辦親子如何面對3C成癮的親職講座,不用宣傳,只要開放報名就秒殺,他也建議地方政府要更多增加家庭教育的推廣預算,因為國家國力的強盛,跟家庭關係和功能的健全,極有關聯。

台北市議員曾獻瑩。(圖/梁敬彥攝影)

大會的親職教育專題演講,是邀請到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電子資訊學院副教授進行「AI時代的教育核心:重新塑造未來學習」專講。

育有目前正就讀國小中、高年級和幼兒園3名兒女的胡筱薇說,她在教念國小女兒利用AI畫畫的時候,和女兒進行親子對話,胡筱薇問女兒,AI對於她的學習的幫助是什麼?

女兒以畫筆為例說,如果念幼兒園的弟弟拿到畫筆,在家裡亂塗鴉,畫筆就是災難,但若是在對繪畫很有想法和創意的孩子手中,畫筆就是祝福。

胡筱薇說,她舉自己跟女兒的對話,是要鼓勵家有兒少的父母,AI其實已是現在不分年齡的大人和兒少都必須要學習的科技工具,但家長要陪伴孩子在使用AI的過程中,能夠判讀AI所給的海量資訊,並且能夠保有獨立思考和論述的能力,而非是將大腦外包,AI給你什麼,你就照單全收、照本宣科,這樣AI就會變成是親子關係的破口引爆點。

胡筱薇副教授。。(圖/梁敬彥攝影)

胡筱薇鼓勵家長,「AI時代,我們的孩子是我們的AI老師,教我們用AI的是我們的孩子。」胡筱薇說,父母不必覺得洩氣,因為對3c產品和AI使用的嫻熟度,數位原生代的孩子普遍是高於他們的父母的,他鼓勵家長不必把AI當成是洪水猛獸,反而要常常對於孩子和年輕人都怎麼用AI保持好奇心,從中找話題跟祂們聊,這樣親子關係可以更拉近。

AI時代無法取代的親職教養

胡筱薇說,AI時代的學習,是爸媽和孩子都要做的的事,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好奇心是核心能力,他也要從身為一個母親和AI學者的角度,鼓勵每個父母和孩子,以下四大核心能力,在AI時代依然是人類獨特的價值所在,無法被完全取代,這些核心能力包括:

提問與創造力:發現新思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AI無法取代的,父母要陪著兒女一起使用AI進行思辨,並且彼此對話。

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理解知識和資訊背後的深層意義。胡筱薇舉例,像是她幼兒園的兒子畫了幾條線和圓圈來送給她,祝她母親節快樂,她就會跟兒子在對話的過程中,詢問「他為什麼這樣畫?他自己喜歡嗎?」這就是從符號到親職溝通的意義。

人際關係和團隊合作:建立有意義的連結與合作,胡筱薇說,人與人合作最大的挑戰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和偏好,跟人合作會有彼此觀點不同的時刻,這個從不接受到可以放下歧異同工的對話過程,就是父母在家庭親職教育中要灌輸給孩子的。

分享AI與親子溝通。。(圖/梁敬彥攝影)

犯錯的能力:在失敗中發現突破和創新,胡筱薇說,任何的有價值的研究和發明都是從無數次的失敗中,累積出來的經驗,父母要鼓勵孩子,不要怕犯錯,要一直勇敢嘗試。

胡筱薇說,她在成為媽媽後,很深的體悟是「孩子的耳朵不好,但眼睛很好」,這是指孩子不是聽爸媽教她們什麼,而是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看爸媽怎麼活出自己所講的話,他要鼓勵爸媽,AI是很好用的工具,但千萬不要把自己教養孩子的親職功能外包給AI和補習班,也不要讓孩子只跟AI相處,把大腦外包給AI ,真正最好的親職教養就是陪伴和傾聽。

合照。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