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當生活的壓力變得無處可逃時,Z世代不會跑去瑜珈館或使用冥想App,他們找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避風港——浴室。這種被稱為「浴室露營」(bathroom camping)的潮流在TikTok爆紅,影片裡的年輕人躲進浴室隔間或泡在浴缸裡,不為隱私,而是為了暫時脫離喧囂。
畫面看似滑稽:有人席地而坐,耳機塞耳、零食在手;有人翻閱書籍或寫日記;甚至有人點上蠟燭,營造專屬氛圍。對他們來說,浴室成了短暫喘息的場所。無論是令人窒息的派對、嘈雜不止的辦公室,還是失序的家庭聚餐,浴室往往是唯一能把門關上、不需解釋的空間。
浴室成為「最後的安靜角落」
在擁擠的宿舍、合租的公寓、強調開放設計的辦公室,以及無休止的線上生活中,隱私已變得稀缺。一間上鎖的浴室隔間,成了少數能讓人不必表現、不必承受他人眼光的地方。一名TikTok網紅坦言:「這是唯一一個我可以哭卻不用解釋的地方。」他的影片獲得了數十萬次的觀看量,留言區裡滿是承認自己也這麼做的網友。
心理健康家辛西亞.維尼(Cynthia Vinney)接受《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訪問時提醒,長時間待在浴室並不是真正的休息,而是一種逃避,甚至可能與焦慮或憂鬱相關。不過,她也指出,浴室之所以成為年輕人的選擇,正因為它唾手可得,社會普遍能接受,而且是少數能上鎖而不引人質疑的空間。
室內設計專業刊物《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則形容浴室為「建築設計意外賦予的微型避風港」──封閉、隔音,並與清潔儀式緊密相連,成了現代生活裡最容易找到的獨處場域。
@imany0l #fyp #foryoupage #relatable #trending #viral Missing Pieces - Slowed - Killswitch Memories & Flawed Mangoes
文化映照與警鐘
流行文化早已捕捉到這種現象。在美劇《40惑不惑?》(This Is 40)中,保羅.路德(Paul Rudd)飾演的皮特為了逃避家庭紛擾,拿著 iPad躲在浴室的橋段,引起不少觀眾共鳴。如今,Z世代只是將這種習慣命名並放上社群,讓隱而未宣的心聲成了集體經驗。
觀察人士指出,浴室露營更像是一聲文化警鐘:現代人需要更多有意營造的安靜空間。辦公室裡有健身房和咖啡廳,卻少見能靜心重整的「重置室」;學校投入龐大資源在健康方案,卻常忽略為學生提供單純放鬆的角落。即便在家裡,臥室往往兼作工作與社交空間,真正能休養的場所日益稀少。
事實上我們需要開闢出一些角落——靠窗的椅子、停放的汽車、戶外的小路,它們不需要太複雜,只是需要存在。
目前已有些改變正在發生:部分企業設立冥想室,圖書館重新發揮社區安靜空間的功能,甚至機場也開始在登機口間設置「靜心區」。這些空間提醒人們,尋求 片刻安寧不該是昂貴或難以企及的事。
需要的不只是躲藏
專家也提醒,浴室露營雖能短暫減壓,但若成為長期依賴,則應探究背後的原因——是倦怠、界線被侵犯,還是深層孤獨。十分鐘的退隱有助於調整狀態,若動輒兩小時,則可能意味著需要尋求朋友、治療師或支持性的社群。
更重要的是,人不僅需要休息,也需要歸屬。浴室能帶來片刻舒緩,卻無法替代真正的療癒,那來自於健康的人際連結、節奏適度的生活,以及能支持身心的群體。
TikTok上看似古怪的潮流,其實是這一代人的告白:我們都需要安靜與獨處。問題不在於年輕人躲進浴室,而在於社會缺乏足夠安全的休息空間。浴室露營告訴我們一件事——渴望停下腳步並非錯誤,而是人類最自然的需求。挑戰在於,如何在浴室之外,為這樣的需求找到正當的位置。
而從信仰角度來看浴室露營現象,可以有幾個反思方向:
1. 對孤獨與安靜的渴望
聖經多次強調安靜與獨處的重要。耶穌常常獨自退到曠野禱告(參路加福音五章16節),顯示人需要在日常的壓力與群體互動中,留出與神單獨相處的空間。浴室露營其實反映了這個世代對安靜、獨處的渴望,但他們選擇的空間往往只是一個臨時、功能有限的地方。
2. 真正的避難所來自於神
詩篇四十六篇1節說:「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年輕人躲進浴室,可能是想短暫逃避世界的喧囂,但基督信仰提醒我們,真正的避難所不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與神的關係。浴室的門雖然能鎖上,但心靈真正的安全感,需要建立在神裡面。
3. 社群與教會的責任
浴室露營也顯示出:年輕人缺乏能夠自在停留、被接納的安全空間。教會在這裡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不僅是屬靈上的支持,更要在實際上提供「可安心休息」的環境。小組聚會、安靜禱告室,甚至只是單純的陪伴,都能讓年輕人知道,他們不需要靠鎖上的隔間來獲得安全感。
4. 心理健康與屬靈關懷的交會
「長時間待在浴室」在心理學上是逃避的表現,但從信仰角度,這也是一個呼喊:年輕人需要更多心靈上的牧養。這提醒教會與信徒要更關注年輕世代的焦慮與壓力,並在屬靈輔導、牧養陪伴上主動介入。(資料來源:Relevant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