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康(高雄標竿教會主任牧師)
經文:新約〈羅馬書〉12章1-8節
研讀保羅書信有個特點,前面都是教義的闡述,後面都是生活的應用。這個架構告訴我們:認識教義不只是理論的研讀,或是神學知識的堆積。偉大的教義,理應帶來生活的應用,進而改變我們的生命,否則於我們無益。
〈羅馬書〉也是一樣。前面1-11章在教義的部分,我們已經認識這因信稱義的福音意義,現在應當知道這偉大的救恩,帶著何等活潑的能力,要為我們帶來嶄新的生活:為事奉上帝而活!而且這樣的生活,就是上帝要的敬拜!
獻上自己當作活祭,為事奉上帝而活
1節: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保羅一開始就講「所以」,可見羅馬書之前講那麼多都是「因為」—因為這因信稱義的福音,因為這偉大的救恩,已經臨到我們這些原本不配的罪人,使我們稱義得生命。「所以」,他要以神的慈悲勸勉我們:「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
短短這段話,裡面的涵義卻極其豐富,值得我們細細思想。
第一、在舊約,屬神的子民需要常常殺牛宰羊向神獻祭。不管是燔祭,贖罪祭、贖愆祭,平安祭或素祭,所獻上的祭物都是死的,沒有生命氣息的東西。
但到了新約,基督徒是否就不須獻祭呢?其實還是需要的喔!只是所獻上的祭物是自己的身體,不再是身外之物,而且是活生生的身體,不須宰殺。
第二、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這也意味著透過獻祭,我們身體已分別為聖,成為聖潔的活祭,是上帝所喜悅的祭物。我們的身體是屬神的,不只是信了主有靈魂得救,包括身體也是蒙主拯救。
第三、藉著比較我們知道,古希臘哲學看身體是物質,是形而下,較低層次的,認為靈魂才更為寶貴。佛教也說人的身軀不過是個「臭皮囊」,充滿貶抑之意。但聖經的教導卻不是這樣。身體與靈魂同樣都是上帝造的,同樣寶貴,同樣重要,也都是上帝要拯救的。基督徒得救,不是只有靈魂得救,是全人得救,連身體也要獻上給主使用,在自己的身子上榮耀神,這樣才討主喜悅(林前6:20)。
當我們明白這偉大的救恩,領受了因信稱義的福音真理,應當有一個回應,就是把自己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過一個分別為聖討主喜悅的生活。這樣嶄新的生活態度,對神而言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奉!理所當然的事奉這句話在其他譯本也作:「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現代中文譯本),「這是你們理當獻上的敬拜」(新漢語譯本)。講到事奉,不應僅僅侷限於教會擔任某項事工;基督徒理當獻上的敬拜,也並非只是聚會中的唱詩敬拜,而是指我們平日各個層面的生活都是,是最為廣義的事奉與敬拜。意即:像這樣獻上自己當作活祭的生活,就是在神面前的事奉,也是神要我們理當甘心樂意獻給祂,那最真實的敬拜。
曾有個代書受託處理遺產分割,親眼看到彼此都是一家人,還是基督徒,甚至有的還在教會擔任長老,卻為了爭遺產吵得不可開交,甚至不惜對簿公堂,他非常嘆息!其實,即使處理遺產,我們也要有分別為聖敬拜祂的態度。不能有「區隔化的思考」,等主日來教會唱詩歌才想到要敬拜,至於平日的生活應當怎樣,就全忘了!
常常察驗:何為上帝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
2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至於基督徒平日應當怎樣生活,才算是分別為聖討主喜悅呢?保羅繼續說:
第一、消極面來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這也就是說,基督徒不要追隨這個世界的潮流,不要被這世界同化了,不要附合這個世界的做法。老約翰提醒我們:「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2:15-17)
第二、積極面來說,「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們很多事都要懂得察驗,只有察驗明白了,真的弄清楚了,才能努力實踐,躬身力行,往神所喜悅的旨意竭力追趕。
三十年前很多教會相信「一九九五閏八月」那本書的預言(其實不是什麼真的預言),以為到了民國84年中共會派兵血洗台灣,上帝要審判台灣拜偶像的罪!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甚至有些牧者舉家到貝里斯避難!而今三十年過去,事實證明是烏龍一場。可見我們台灣教會多麼不懂得要如何查驗!
至於基督徒要怎樣明白神的旨意?當然就是要常常讀聖經,回到耶穌的榜樣去思想。因為神的旨意都寫在整本聖經裡!且要謙卑禱告,祈求聖靈的引導,讓自己接受真理的光照,才能明白。
在基督裡,互相聯絡作肢體
3-5節: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這段經文都是指教會生活的原則。「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就是不要自我膨脹,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怎樣算是合乎中道?這就需要真實活在彼此團契的生活,除了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要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為何,兩者都須兼顧。保羅把我們許多不同的基督徒比作一個身體裡的不同肢體。加入教會的人各有不同,好比肢體各有不同的用處那樣,不一樣是正常,每個人都一樣那才奇怪。
所以教會生活我們要有一個觀念,我們都在基督裡成為一個身體,彼此互相聯絡作肢體。正如保羅說的: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12:21)因為需要彼此,誰也不能說我不需要你,所以需要常常聯絡作肢體,彼此相顧。很多人都說牧師像頭一樣很重要,教會沒有牧師不行,但我卻覺得每個會友也很重要!一個人若只有一顆頭懸在哪裡,其他肢體都不見了,恐怕是個怪物吧!
彼此按著不同的恩賜一起服事
6-8節: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保羅這裡列舉七項事奉的恩賜,要我們按著彼此不同的恩賜互相配搭服事主。
預言是說出安慰造就勸勉的話,並且常常帶有啟示性(林前14:1-3),所以需要按著信心的程度說,過與不及都不好。
作執事也可理解為一般的服事而非特定的職份,需要專心。作教導的,在教會通常是指受過神學裝備的傳道人,或是一般信徒平日對聖經或神學特別熱心研究,並能深入淺出講解明白,讓人一聽就懂,正如耶穌能把創世以來的「奧秘」用許多生動的故事或比喻講解明白那樣。教會有教導的恩賜,能讓教會因為扎根在神的話語上,使教會走在神的心意不偏不倚,信徒也有成長,所以這恩賜非常重要。
勸化也作勸慰,就是能常常給人帶來鼓勵與勸勉,使人在灰心沮喪裡,因著被堅固能再次剛強起來,新約裡的巴拿巴就是一例。由於他勸慰的恩賜非常明顯,以至於人人都稱他為巴拿巴(勸慰子),甚至忘記他的本名叫約瑟(徒4:36)。
施捨的恩賜是指一個人很樂意主動與人分享財物,不會因為給出去覺得虧大了,反而感到開心,因為他認為這些都是出於上帝的恩典,白白得來也當白白捨去,只要給出去就歡喜!有施捨恩賜的人要注意誠實的原則,像亞拿尼亞賣了房產捐錢卻欺哄聖靈,那就不好了(徒5:1-11)。
治理的恩賜是指具有規劃管理的能力,能有效領導群眾完成任務。像摩西選任十夫長、五十夫長、百夫長及千夫長各盡其職;像尼希米僅僅50天就帶領會眾完成重建城牆的任務。有治理恩賜的就當殷勤任事,不要偷懶或鬆懈。
憐憫人的恩賜是指他能對別人的痛苦或需要特別敏銳,深具愛心與同理心,能感同身受他人當下的感受。其實神拯救我們就是出於祂的憐憫,所以憐憫是從神而來的性情與恩賜。聖經說憐憫人的就當甘心,是說要出於甘心樂意不要勉強,要是被人道德綁架不得不裝作有愛心的樣子去憐憫人,也是很痛苦。
其實來到教會的人常常遇到一些事需要被鼓勵與安慰,需要被憐憫與幫助,也需要真理的教導,需要被領導與治理才能有效完成任務。所以這些恩賜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很少人什麼恩賜通通都有,因此都需要彼此配搭與幫助,教會才能得到建造。
綜上所述,前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紛紛改為線上聚會。但我們要知道,要具體實踐為事奉上帝而活的教導,還是要穩定參與實體的聚會生活,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不能只是在家收看福音節目,不能一個人作基督徒,成為「一個人的教會」。
願上帝恩待幫助我們,藉著讀經禱告,把自己委身在教會裡,實際參與教會生活,使我們得更新與改變,彼此按著不同的恩賜服事主,讓教會得到更美的建造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