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時序進入農曆七月,台灣社會從人際往來到網路社群,流傳著許多出處不明、牽強附會卻足以引發畏懼的「禁忌說法」。甚至連水果的諧音,也能被炒作成恐慌話題,讓整個社會氛圍與人心瀰漫著惶惶不安。
在這看似「諸事不宜」的月份,基督徒如何扮演「平安之子」?不但自己倚靠主在混亂中安然站立,並傳遞「耶穌是平安的源頭,祂帶來真平安」,給日常生活(社區、職場)中接觸到的未信者,讓他們同享「有主同在,在基督的愛裡沒有懼怕」的真平安。
中華基督教基層宣教促進會理事長尹可名牧師受訪時表示,他的故鄉位於屏東一個傳統信仰氛圍濃厚的鄉鎮,每逢農曆七月便進入宮廟祭儀的高峰。對於台灣逾九成尚未信主的基層鄉親來說,他們心中最大的恐懼往往不是鬼神本身,而是「別人都去拜,我若沒有拜,萬一自己或所愛的家人因此遭遇災厄,那份愧疚與不安將難以承受」。
多數台灣人,若非自幼成長於基督化的家庭,往往難以擺脫「有拜有保庇」的觀念。這種信念在農曆七月最容易形諸於行為:在家中,跟著父母或祖輩一同祭拜;進入職場後,則隨著主管與同事一同參與拜拜。
有拜有保庇的傳統文化氛圍深植人心
尹可名牧師表示,許多農曆七月禁忌,從他孩提時代便流傳至今。多數人抱持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凡能避免的事就盡量避開,例如「不要到水域戲水」、「避免喬遷或開工動土」、「避免在家中釘牆和敲打(裝潢)」、「不要搭末班車」、「避免出國和遠行」、「新店面不宜選在此月開幕」、「非必要則避免就醫或動手術,以及「避免舉行婚禮」等。甚至還有人相信,農曆七月的夜晚不宜照鏡子,連「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男女,也最好不要選在這個月向對方告白。
尹牧師引用詩篇五十六篇3節「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指出,這節經文提醒信徒,在向未信者傳講「農曆七月是平安月」的福音時,不能只是要求別人相信,而是要先從自己做起。信徒應當活出倚靠上帝、心中有平安的生命見證,讓未信者能真實看見並被吸引。
約翰福音十三章記載,耶穌在跟門徒吃晚飯的時候為門徒們洗腳,甚至耶穌連即將要出賣祂的猶大的腳都洗。在15節記載,耶穌勸勉門徒們「我給你們做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做的去做」,耶穌用為門徒洗腳的示範,提醒門徒要「看到需要,彎腰謙卑服事人」的重要。
尹牧師提醒,對於已經嘗過主恩的滋味,且與上帝有親密連結,持續靈命更新的基督徒來說,基督信仰的教導已經內化在我們的生命中,以致於我們不單是農曆七月,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能活出「基督在我生命中做王掌權」的馨香之氣。
生活中成為使人與基督和好使者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五章13節和20節中對哥林多教會的提醒,其實同樣適用於今日教會信徒──當我們在職場與社區中接觸未信者、傳講「平安月」的福音時,要成為使世人與基督和好的使者。同時,哥林多前書九章27節也提醒信徒,在向未信者傳福音之前,必須先攻克己身,因為「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尹可名牧師舉例,農曆七月被提醒遠離水域,其實不只是迷信,從水文角度來看,這段時間海洋和河川常有暗流、漩渦或溪水暴漲,本就不宜戲水;從時間管理來看,深夜也不是適合外出的時刻。再如許多人習慣此月不裝修、不開工,導致靠工程維生的信徒或福音朋友生計受影響,此時教會和基督徒就能主動邀請他們施工,成為真實的幫助,見證「從主而來的真平安」。
他指出,農曆七月台灣社會許多人遵循各種禁忌,例如避免婚禮。但也有傳道人刻意選在這個月嫁女兒,為的是見證信靠主、破除迷信。
尹牧師引用歌羅西書三章23節,提醒信徒無論做什麼,都要像是為主而做;又提到馬太福音十四章16節,連門徒見耶穌在海面上行走時,都曾驚叫「是個鬼怪」,顯示人心本就懼怕鬼神。基督徒要在這樣的氛圍中,活出「耶穌是真平安」的見證。
門徒也害怕鬼怪 耶穌說是我不要怕
耶穌沒有責怪門徒小信,反而安慰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尹可名牧師指出,在農曆七月這段充滿恐懼與不安的時節,信徒和教會更要以實際行動,活出基督的馨香之氣,讓職場和社區中的未信主,因基督徒的見證而經歷這份「耶穌說,是我,不要怕!」的真平安。
他進一步引用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耶穌在離世升天前,為安慰對死亡充滿不安的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尹牧師強調,耶穌以自己的榜樣鼓勵當代教會和信徒,當台灣社會在農曆七月因禁忌與對死亡的未知而陷入恐懼時,我們應先同理這份害怕,再清楚表明、傳遞從天父而來的真平安。這正是「平安月福音」最關鍵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