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賴秋薰/報導】隨著9月新學期即將展開,無數孩子正準備返校,父母也在為新課程、新挑戰而焦慮。人工智慧崛起、社會環境急遽變遷,年輕一代面對升學、就業與生活的挑戰,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在這樣的開學季,關於「教育的本質」與「學習的意義」的討論,再次浮上檯面。對此,逢甲大學佘日新教授在接受專訪時,提出了深刻的觀察與提醒:教育的根本不只是「學習知識」,更是「尋找意義」。
在華人社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根深蒂固。佘日新教授表示,許多父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於是將升學與未來職涯緊緊綁在一起。「從國中到高中,甚至從小學起,孩子的選擇都會受到未來就業的影響,雖然距離看似遙遠,但父母的焦慮卻讓孩子無法忽視。」
「升學與就業」綁架了教育選擇
在台灣,高中生選填科系時,最常考慮的因素之一,就是畢業後的就業前景。醫學系、電機系及法律系,長期以來被視為「熱門科系」,但這種趨勢也反映出社會對教育的單一價值取向。佘教授直言,這種狀況讓孩子失去了探索自我的自由空間,也讓教育逐漸淪為「為了生計的投資」,而非「為了成長的歷程」。
知識變遷的加速與學習模式的翻轉
隨著AI與數位平台的普及,知識更新速度前所未有。佘教授引用業界觀察指出:「有人甚至說讀博士已經沒有用了,因為知識變化太快。」以往,學校和老師是孩子學習知識的主要來源,但現在,Google、YouTube、小紅書甚至TikTok,都成了孩子學習的場域。
這樣的轉變,雖然讓學習更自由、更多元,但同時也挑戰了傳統的師生關係。「孩子可能在網路上一支影片裡,學到比課本更多的知識」,佘教授指出,這讓老師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者,而必須成為「引導者」——幫助學生在海量資訊中找到方向,並學會批判思考。
從「老師教」到「學生學」
傳統教育模式往往強調「老師教」,學生只需「聽話、照做」。然而,這種被動模式容易造成學習倦怠。OECD等國際機構已呼籲教育應轉向「學生學」,也就是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問題是,如果學生本身沒有學習的動力,就會很容易放棄,甚至覺得努力沒有用」,佘教授說道。
他指出社會過度強調考試與升學,導致許多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把學習的胃口給搞壞了」。這樣的現象不只存在於校園,而在更廣的社會層面,許多年輕人選擇「混日子」或追求「穩定工作」,卻在面對高房價、成家壓力時感到迷惘與無力。當人生缺乏明確的意義,學習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動力。
把人生的方向盤還給孩子
佘教授認為,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他語重心長地說:「最重要的是把人生的方向盤還給孩子。」
許多父母把成功定義為「進入名校」、「選讀熱門科系」、「找到高薪工作」,然而,這種狹隘的價值觀忽略了孩子的個別差異,「每個孩子真的都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醫科或電機系。」
他強調,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在探索中找到興趣與熱情,而不是替孩子規劃好一條「安全卻無趣」的人生道路。
找到學習與人生的意義
「孩子必須知道,這一生為什麼而活」,佘教授提出,單純的成績或名校,無法長久支撐孩子的學習動力。唯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呼召」(Calling),孩子才會願意全心投入。他引用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的理論:「人是尋找意義的存在」,弗蘭克爾曾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倖存而觀察到,即使身處極端環境,仍有人因為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能堅持下去。
「缺乏意義,就會缺乏動力」,佘教授說。對孩子而言,若能明白自己學習的原因,不僅能在課業上找到喜悅,更能在未來的婚姻、家庭、職場中,找到生命的力量來源。
因材施教與自我探索
許多人把學習與痛苦劃上等號,但佘教授提醒,真正的學習,其實是一種喜悅,「學習本來就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就像蛹變蝴蝶。」當孩子從「不會」到「會」,那種成就感與自信,正是學習的核心價值。
「無論是數學題終於解出來,或是英文聽力突然聽懂了,這些瞬間,都是生命的喜悅。」因此,老師的任務,不只是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引發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看見學習與人生的連結。
「適性揚才」早已是教育政策中的口號,但實際社會卻仍將焦點放在名校與高就業率的科系;佘教授認為,這是一種弔詭。在中小學階段,雖然已設計了各種自我探索的課程,但執行深度仍不足,許多孩子仍未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天賦與熱情所在。他觀察到,基督徒家庭往往在這方面具有優勢,「因為他們重視家庭生活與信仰資源,較願意陪伴孩子去探索,而不是只追逐成績。」
開學是尋找意義的新旅程
隨著新學期即將開始,孩子們又要背上書包、踏入課堂。父母或許期待成績,老師或許擔心進度,但佘日新教授提醒,教育不應只是升學的競賽,更應當是生命意義的探索。他強調,父母應放下傳統的成功定義,給孩子探索自我的空間;教育從「老師教」轉向「學生學」,並讓孩子明白學習與人生的意義,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不僅不迷失,還能帶著喜悅與使命感,持續成長,走向更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