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各級學校將陸續開學,面對新學年,從國小升國中、國中升高中,或是換了新的導師、新的同學,學生該如何面對新的學習挑戰,不至焦慮,並能夠很快適應?
「需要先從親子間彼此有信任,以及有效的互動開始!」卓蘭神召會邱彼得牧師受訪時表示,若親子之間平常沒有很好關係,孩子進入新學期後,遇到適應問題無從解決,家長就更難處理。此外,家長與學校之間的互動很重要,相互搭配影響孩子、教導孩子。孩子學習動力需要學校的推動,也需要家長給予適當肯定,一起努力讓孩子快樂學習。
家庭日突破親子隔閡 說出愛的語言
他說,暑假期間往往是親子關係最大的挑戰,但也是親子關係建立的最好時刻。因為孩子長時間在家,家長看不慣孩子的一些作為,難免產生情緒,讓國高中生感到焦慮害怕,好像做什麼都不對;家長也會挫折,不知道如何與孩子互動。因此,他和師母在暑假期間,常常輔導家長面對在教養上遇到的困難。
箴言二十二章6節提到「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另外在箴言十三章24節也說,「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教養」與「管教、杖打」兩者如何平衡?
邱牧師同時也是教育部霸凌小組的調查員。他指出,在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時,孩子會把這一套用在家長身上,讓現代家長不知如何管教,甚至有些家長因對孩子講話大聲,而被孩子舉報。因此,他鼓勵家長一週至少抽出一段時間,或選在假日,好好地陪孩子坐下來,不是說教大道理,而是用引導的方式,彼此分享心聲,增進親子情感。
他說,有一次在社區舉辦家庭桌遊日,一對母子玩到一半,兒子突然放聲大哭。後來才知道,是母親一句稱讚肯定的話:「原來我兒子的邏輯數學能力這麼好,我都沒有發現!」兒子表示,過去從來沒有聽過母親稱讚自己,這句話立刻打破了母子之間的隔閡。母親此時才自我檢討,原來她沒有讓兒子感覺到「我曾肯定他」。自此親子關係改善,也會固定安排家庭日。
親子互動不足 難解孩子開學適應難題
他提醒,家長不要因為忙碌而忽略孩子,而讓孩子花大量時間在3C產品上,如果暑假期間互動不足,孩子開學後遇到適應困難,家長就更難處理。
邱牧師分享,他家老大今年升國一。孩子小學畢業時,他就開始引導孩子思考:「我將到新的學校,進入國中後有什麼新的願景和期待?」當孩子提出想法,他就從中協助引導,如何面對新的學習。他提醒孩子,國中課業不再像小學那麼簡單,範圍更廣、內容更多,作業也會更複雜。他會引導孩子先分享對新課程的想法,並思考是否想預先了解課程內容。
暑假期間,他也幫助孩子進行心理建設,讓孩子在銜接國中階段時更順利。他和師母還帶孩子實際走訪將要就讀的國中,在校園裡逛一圈。因暑假老師不在,他們就和警衛聊學校的事,孩子也跑了一圈操場。
升國中前 孩子先做好心理建設
回家後,他讓孩子分享在校園的觀察,他會引導孩子思考:「對老師有什麼期許?如果希望得到老師喜歡,需要怎麼做?」透過具體引導,孩子能從原本的「空談」進展到「詳談」,最後有實際感受。
他說,自己遇過一些孩子升上國中不久就放棄學習。因為面對功課壓力時,家裡缺乏引導幫助,孩子覺得學不來、跟不上同學,就開始自卑,甚至被排擠,最後自我放棄。他曾輔導一位國一生,因為無法承受功課壓力,一年級下學期就中輟;還有一位高關懷孩子因家長不覺得唸書重要,甚至因經濟需要讓孩子中輟去打工,影響了學習。
進入國中新階段,孩子不僅要面對課業,還要面對同儕壓力。因為除了原有同學,還會遇到其他學校來的學生,每個人的程度不同,還要努力跟上。從小校升到大校,小學一班可能只有個位數,國中卻有三十多人,再加上一位老師要教三十個學生,教導方式和小學不同,孩子也要面對老師的要求,壓力自然變大。
適應作息時間改變 提供求助管道
邱牧師指出,他的孩子國小和國中地點不同,以前國小早上七點起床來得及,但升國中可能六點就要起床,必須先做好心理預備。如果孩子擔心遲到,家長要在焦慮時給予具體解決方法,幫助孩子適應。他除了教孩子時間管理,也會陪孩子實地去搭公車,讓孩子感覺背後有家人支持。
在教會的陪讀班中,他提醒孩子,若在學校遇到問題,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請老師協助。當師長能幫助孩子面對壓力或焦慮,給予信心與安心,他們就能感覺被支持。
在陪讀班裡,孩子們最常反映的,是與新同學或新老師相處的衝突。他認識一所國小,每兩年編班一次,老師也會更換,孩子每逢新學期都要重新適應,承受相處壓力。有些孩子會抱怨不喜歡某個同學,他就提醒孩子:「當我們看到這同學就很不舒服時,要想想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同時也鼓勵孩子嘗試多接觸,也許會發現對方不同的一面,甚至成為朋友,再引導同學不要做讓人不舒服的事。
與孩子成為朋友 一起思考面對問題
很多孩子會直接拒絕:「我不可能做到」,他也不會強迫,而是建議先不要急著回答,可以為同學禱告,慢慢嘗試,觀察對方反應,再分享心得。他也教孩子如何與不喜歡的同學或老師相處,並從結果中學習。
邱牧師表示,新學期孩子面對陌生的同學和老師,要學習敞開心,而不是封閉自己。如果一開始就把對方阻擋在心牆外,永遠不會看到對方的好。這些都需要花時間與心力陪伴孩子,幫助他們面對成長過程中的課題。
當孩子先感受到被愛、被陪伴和被關懷,再去引導他們幫助別人,就不會那麼困難。他強調,不管是老師、家長或牧者,都要先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才能真正影響他們。如果只是用責備口吻說「你應該這樣」,孩子會覺得被指揮、被責備;但若被視為重要的朋友,他們會更願意聽進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