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AI時代的開學功課 親職專家:孩子更需要抗壓力、人際力與爸媽的陪伴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莫茲婷老師。(右上圓圖/受訪者提供)、巴鎮。(右下圓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9月1日是各級學校開學日。新學期是全新的開始,伴隨而來的,也是挑戰的開始,面對AI時代的來臨,不單是在課業的學習準備,兒少在校園的抗壓性、挫折耐受力、人際互動相處調適力,與面對焦慮時的紓壓能力,都需要在爸媽的陪伴下,親子共同學習、獲得成長。

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理事長、格瑞斯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受訪時提醒父母,現行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材,兒少在升上國小高年級後,課業的學習壓力會明顯增加,升上國中之後,「考上好學校」的升學壓力更為沉重。

莫茲婷老師。(圖/受訪者提供)

父母憂孩子情緒管理 孩子憂社交

根據《網路溫度計》的調查,兒少家庭教養困擾,父母端的第一名是「孩子叛逆期、情緒管理問題」,而在兒女端,第一名則是「人際關係/社交煩惱」,而兒童福利聯盟公布的「台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則呈現6成的國高中生壓力來源,是「每天有大大小小的考試、放學後還要補習、念書」,深感學習疲勞。

莫茲婷說,很多兒少從國小低年級開始,平日放學後,就接著去安親班課後輔導,假日更排滿各樣的才藝學習,多數兒少早已從國小開始就被各樣的「學習」,壓得喘不過氣。

而現今AI時代,更有眾多兒少因為父母忙於工作,就把孩子一週7天的行程表填滿;家庭裡長期缺乏有意義和溫度的親子互動與對話,有的孩子面臨壓力時無人可傾訴,而選擇逃避,沉迷社群媒體和3C成癮,有的孩子更因為不擅長人際互動,在學校遭到同儕肢體或言語霸凌和人際關係的孤立和排擠。

莫茲婷提醒父母,新學期開始,就從減少把對兒女的親職教養外包給安親班、才藝班開始,每天都刻意保留一段「傾聽孩子說話、跟孩子互動、一起禱告」的時間。

從她多年從事兒少人諮商輔導經驗,兒少的正向抗壓性、挫折耐受力與人際社交與互動能力,多半都來自原生家庭父母的正向親職教養和花時間的陪伴來賦能,為人父母者「不可輕看你們對孩子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父母陪伴女兒覺察梳理情緒

莫茲婷說,兒少在校園生活中,在意的是人際關係和社交煩惱,其實這都跟孩子在校園(群體)的情緒控管和表達很有關聯,建議在新學期的開始,父母要刻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解和學習「覺察、梳理和控管自己的情緒」。

雅各書一章19節提到「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這從親子在家庭的日常互動就可以操練,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要學習先聽清楚對方說些什麼,有怒氣要先克制,不要很快就爆發出來;一個情緒控管得宜的孩子,能夠明白表達「我內心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我的期待又是什麼?」

莫茲婷說,新學期的開始,親子每天都要保留給彼此一段刻意留白的時間,特別是孩子還在國中小階段的家庭,更要看重每天「親子精心時刻」的重要性;她也要提醒父母,AI時代學習,孩子必須具備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從國小階段就有能力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性」,這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歷程非常關鍵。

舉例來說,父母跟孩子一起討論和擬訂「新學期的學習計畫」時,除了學校的學科學習外,父母要先傾聽孩子「新的學期,你想要學什麼?去哪裡(玩)?讀什麼(課外讀物)?」的規劃和想法,而非「我都已經為你安排好了,照做就可以了」。

莫茲婷說,現在很多父母看兒女好像做什麼都缺乏動力,那是因為父母並不看重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做決定和負起責任」的重要,所以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跟父母「話不投機」,爸媽則覺得孩子「叛逆」,親子關係愈來愈疏離。但其實孩子最渴望的,是父母可以陪伴他們一起做決定,並且願意接納和尊重他們的決定,包括放學後和假期的安排,都要讓孩子知道「我有跟爸媽討論和落實」的可能性。

陪伴孩子做學習計畫並負起責任

而在課業的學習上,莫茲婷鼓勵爸媽,要鼓勵孩子不要把考試考幾分當成是學習成就,而是達成自己訂下的學習目標。例如孩子如果上學期的某科成績不到70分,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月考時先以80分為目標,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爸媽也要鼓勵孩子,挫折是成長的養分,無論是學業還是人際關係,遭遇挫折是司空見慣的,重要的是「從這次挫折中,孩子學到了什麼?修正了什麼?」這樣的挫折耐受力,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帶得走的能力。

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巴鎮受訪時表示,他讀到《懸崖邊上的學霸》這本書,提到很多看似是「學霸」的孩子,其實是在父母「菁英教養」的策略下,已經失去學習和生活熱情,過著壓力鍋般的生活。

巴鎮。(圖/受訪者提供)

本身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巴鎮說,他到學校分享時,都會鼓勵家長和孩子們,要追求好的學業成績,就要幫助孩子從小奠定正向的自我價值、抗壓和耐挫折力的韌性,並願意成為陪伴有需要的人「走一里路」的那個人。

巴鎮鼓勵父母在新學期的開始,要帶著孩子一起進行「社會情緒學習」,也就是培養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理解他人的情緒、觀點和文化背景)、人際技巧和負責任做決定。舉例來說,孩子在學校遇到了學業挫折,已經出現情緒反應了,父母要及時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別火上加油責備孩子:「你怎麼考成這個樣子啊!」父母能夠同理孩子,孩子在學校裡,就能夠更體諒和同理同儕的難處。

孩子們彼此打氣。(圖/受訪者提供)

開學前問自己:我家親子關係好嗎?

巴鎮說,孩子的抗壓性和挫折耐受力,在於孩子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如同彼得前書三章8節的榜樣,也就是說,在父母的面前,他們不必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一旦孩子過度壓抑時,會剝奪孩子學習思考的機會,孩子的心理復原力的建立,來自於父母親無條件的愛與接納,以及聖經的激勵和提醒,就算是AI時代,孩子也要願意主動去ChatGPT提問。

新的學期的開始,無論是父母和孩子,都要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的親子關係,是無話不談還是話不投機、只剩下『你功課寫了沒、考試考幾分』?」

巴鎮說,新學期父母要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在感到傷心、難過和挫折時,除了發洩情緒之外,「我的支持網絡裡有誰?」父母要讓孩子很清楚知道「家庭是永遠的避風港」,孩子也要陪孩子在基督信仰裡尋求答案,而非急著給孩子答案,每個孩子在遇到學業和人際的挫折時,需要學習去禱告和等候神,父母可以邀請孩子一起禱告,體驗愛我們的神的遮蓋。

相關新聞:開學了!孩子的新挑戰,家長與教會怎麼陪?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