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學生進入新學期,特別是新的學校環境,最大挑戰是『陌生』!」校園福音團契張予晅傳道受訪時表示,學生對於新的群體,會容易產生巨大的陌生恐懼感,尤其是在與同儕相處時,會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觀察他人的互動喜好,在足夠安全感的狀態下,才敢直接的表達真實的自己。
從信仰角度看,她形容學生進入新環境,就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雖嚮往那美好的世界,但進入後卻發現試探與挑戰巨大。因此,學生們需要學習定睛仰望神,並認知自己屬神的身分,這點至關重要。當學生進入大學後,要鼓勵他們投入各樣的學習,在知識跟信仰中一起成長,並培養思辨能力。
新環境與人際關係實體挑戰
許多新生對新學期應做什麼事感到焦慮與壓力。新的課程與人際關係需要他們重新適應。校園團契的陪伴,便是幫助學生找到新環境的節奏,除了跟著群體行動,也能整理自己,給自己沉澱的空間。
因為陌生感容易引發焦慮,若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去整理與抒發,他們心中往往會不斷上演「小劇場」。如果沒有適當的協助來釐清,通常在前半個學期,他們都會陷入持續的不安狀態。
暑假期間,校園團契特別為高中畢業生舉辦「飛躍高三應畢生營會」,討論他們進入大學後可能面臨的課題,尤其是住宿與室友相處。相較於課堂上的互動,住宿生活更加緊密,室友之間的生活習慣差異,往往直接影響居住品質。對於多數來自小家庭、備受呵護的孩子而言,學習與他人同住並養成新的生活方式,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張傳道指出,關鍵在於學生是否「害怕衝突,敢不敢表達自己的界線」。她曾認識一位學生,因室友將冷氣開得極冷,卻因害怕衝突而不敢調高溫度,因為他只要稍微調高一點,室友就會覺得熱。因此,他冷了一週才告訴別人。但有的室友比較強勢,就直接表達不想分擔這麼多電費,只願意付進來房間開冷氣這段時間的錢。
又如生活習慣的差異,包括睡覺是否開燈、是否放音樂等,若無法有效溝通,只會讓彼此壓抑,最終都不開心。室友間需要重新釐清彼此的期待,學習表達自己的界線,也學習彼此調整,若有人不敢講,害怕衝突,便會將不滿悶在心裡,影響住宿品質。若溝通無效,常常只能撐完學期後換房。
新生對實體社交產生的焦慮
她說,新學期學生需要支持的系統其實很多。在適應的過程中,很需要陪伴,而陪伴的重點,其實就是傾聽,因為學生在原來的場合常常不太敢表達真實狀況,關心他們的師長、輔導、同工,就需要一步一步引導。
他們最怕遇到有些學生,不高興也不會當面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而直接訴諸網路;當社群中傳來傳去,一下子大家都知道是誰,隨即很多不相干的人參與留言,甚至出現網路暴力。
張傳道觀察到,現代學生對於建立實體關係感到焦慮。他們在網路上能自在展現自我,但要面對面認識新朋友、表露真實的自己,卻感到恐懼與壓力,多半選擇沉默。她曾遇到一位學生,開學後憋到週五的團契聚會,才第一次好好完整地說話,一講就是近半小時。這反映出他們內心極其渴望與人建立關係,但又害怕說錯話,因著對別人的眼光沒有把握,讓他們更不敢真實展現自己而寧願壓抑。
校團與教會的系統性支持
「飛躍高三應畢生營會」除了討論選課、時間分配和財務管理,也強調「安息日的規劃」,提醒學生為自己留下喘息時間。現代學生接收資訊過快,若無法好好整理,會感到疲憊。營會教導如何安靜在上帝面前,整理思緒,首先要確保充足睡眠,當生理狀態平穩,才能好好到上帝面前,反思目前的狀況,然後理解自己,再去尋求上帝的幫助。
此外,營會也教導學生如何成為金錢的好管家,不見得是要省錢,而是合理地就目前經濟情況來運用金錢。很多時候,學生的金錢可能是家人給的,不是自己賺的,就算打工,都應合理規劃。往往學生去打工,不是為了生活開銷,而是為了頻頻更換手機。此時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知道在專業學習上,哪些3C產品才是自己合用,無須追逐品牌,頻繁花錢更換。
校園團契最近在各地舉辦聯合迎新,主要幫助新生進入群體,知道如何與群體建立團契的關係。若直接用一些認識彼此的活動,學生反而覺得尷尬,最怕在那邊「尬聊」,因此改為安排解謎遊戲等活動,幫助新生自然地建立關係。
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的新生需要更多空間,不會緊抓著學長姐。因此,團契和師長要清楚告知所能提供的資源,可以陪伴、幫助,讓新生主動選擇是否參與。
她說,其實,教會和學長姐扮演著重要角色,可引導學生認識學校團契、附近教會,協助學生在新的階段不致「信仰流浪」。本地教會與校園團契或與學校附近教會若能銜接,互相了解與關懷學生,對學生將更有助益。
張傳道強調,家長對孩子的信任、接納、聆聽和陪伴至關重要。當孩子進入新學期,遇到困難與挑戰時,若能勇敢向父母開口,甚至一同尋找幫助的資源,他們便不會獨自一人面對而感到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