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基督教醫院當然必須是「醫院」,然而「基督教的醫院」又是什麼意思呢?基督教醫院與一般醫院的不同,究竟何在呢?
這個問題在梅監務來台宣教時,已經隱隱約約浮現。當時梅監務與蘭大衛兩位好友、同工,配合良好,梅監務宣揚福音,蘭大衛推動醫療宣教。然而,梅監務在後期著作《王的賓客》,非常客氣地呈現一些內心的疑問。
傳道事工逐漸被邊緣化
首先,他觀察當時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基督徒投入海外宣教,然而「在信從基督教的國家中,人心都領受福音的溫暖,但卻只有少數人內心燃起向異教徒宣揚福音的渴望,而且在為數眾多的宣教禾場上,除了醫療宣教事工,鮮少有人投入其他宣教事工。」這意味著,投入海外宣教者仍然有限,而且許多關注都非常集中在醫療宣教,問題是這種潮流是否對於宣教大勢有幫助呢?
其次,梅監務固然肯定醫療宣教的貢獻:「福音的信息已逐漸傳遍福爾摩沙廣袤的鄉間,這要特別感謝基督教醫院的努力。」不過,他接著提醒說:「然而,福音不僅僅是傳給病人及其家屬而已,醫院事工還需要許多各種傳講上帝恩典的事工補足;但是,同工來源一直都極其欠缺。」
當時基督教醫院的的關注僅僅止於對病人及其家屬宣揚福音,雖然醫院事工應可發揮更大的宣教關懷,但卻使不上力。醫療事工需要大批人力,同樣地宣揚福音也需要人力,實際上卻遠遠匱乏!今日情況也是大致如此,基督教醫院全力招募醫護人員,相形之下傳道事工卻漸漸地被邊緣化,這是整體台灣宣教動力弱化下的一環。
宣教動力走下坡的警訊
當梅監務寫作《王的賓客》時,他看見台灣宣教動力正在走下坡:「福音進展的速度遠比二、三十年前更加緩慢。在許多例子中,經過初期的新鮮階段後,會出現短暫的快速成長,而後雖當地基督徒信心仍然堅定,卻未能贏得更多信徒,整個會眾就這樣停頓了十多年。
例如,一個人口稠密的小鎮,有間教會的會眾十五年前的光景竟然比現在還要興旺。就宣教地整體而言,大部分情況看來都好像是福音從未傳到之處。即使在那些已有一戶、乃至三、四戶人家都是基督徒的村子,他們的鄰居往往也未能信主。連最虔誠的歸信者,都可能終其一生不曾勸說自己子女或任何村民成為信仰者。因此,基督教在某些地方曾興旺一時,後來又逐漸消逝的戲碼一再上演。如今,福爾摩沙全部人民,從男性到未裹小腳的女性,都同樣在不停地工作,忙碌程度更勝以往,信徒往往沒有空去傳揚福音的好消息。」
至於本地牧師和全職傳道人,他們如同基督教國家神職人員,總是耗費較多精力照顧會眾,而非出去尋找失落者的話。梅監務感慨說,我們確實很難遇到有人下定決心,持續不斷地向自己的同胞傳福音。
梅監務深深覺得自己來到一個仍具有宣教熱情的世代,但卻感受到宣教動力趨緩,「未來的世代將會羨慕我們擁有的機會,並驚訝我們為何沒有獲得更大的成就!」
當今教會是否在哪些方面正重蹈覆轍呢?當宣教開始發動,如何才能繼續維持宣教的動力,不因教會建制化產生許多內需而逐漸弱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