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天使報喜天主教學校(Annunciation Catholic School)在8月27日發生的槍擊事件,震驚全美,並引發各界關注。宗教與教育領域專家指出,這場悲劇折射出當代文化錯置的解決方案——將「性別肯定治療」 (Gender-affirming care)視為解決之道,卻忽略了人心深處真正的破碎與需要。
隨著調查人員深入追查槍手背景,浮現的畫面是一個深陷困境的青年,他迫切需要那唯有在耶穌基督裡才能找到的饒恕。他對基督徒、猶太人、共和黨人充滿憤怒,而最深的仇恨,卻是針對自己。
專家:正視槍手的內心困頓
槍手羅賓.威斯特曼(Robin Westman)在網路上留下的宣言揭示出他的內心矛盾:「我厭倦了當跨性別者,我希望自己從未被洗腦過,我之所以還留著這頭長髮,只是因為那幾乎是我僅存的跨性別象徵……我現在不能剪頭髮,因為那對我是令人難堪的失敗。」
根據兒童權益組織「保護兒童倡議者」(Advocates Protecting Children)的統計,一個針對跨性別者的線上論壇用戶就多達57,000名。明尼阿波利斯槍擊案的兇嫌距離完全變性僅一步之遙,但他卻在文字中坦承:「我知道我不是女人,但我絕對不覺得自己像個男人,我後悔自己是跨性別者。我希望自己是個女人,但我知道以我們今天的科技無法讓我擁有那樣的身材。」
這名處於困境的青年,最終把憤怒轉向自身,陷入深深的自我厭惡,甚至將自己的外表與偶像比較,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我喜歡讓自己看起來性感可愛,但我的臉永遠與我的願望不符,我討厭我的臉……」
保護兒童倡議者共同創辦人瑪麗亞.凱夫勒(Maria Keffler)在《華盛頓觀察》(Washington Watch)節目中分析說,槍手在犯案前曾直言「自己被洗腦了」,這並非單方面的幻想,而是社會環境長期塑造的結果:「這種洗腦來自各方面:公立學校的課程、社群媒體的影響,甚至許多私校也在傳遞同樣的訊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或創傷,只要選擇性別肯定治療,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話語霸權使錯誤觀念根深蒂固
凱夫勒表示,「一旦有人質疑,就會被扣上『恐跨者』、『仇恨者』、『偏執狂』的帽子」。她表示這些標籤無益於對話,反而壓制了批判性思考。此外,這種「話語霸權」使許多家長和孩子不敢挑戰主流敘事,反而讓孩子陷入更深的混亂與掙扎。
在其新書《停止、去跨性別和戒毒:讓你的孩子擺脫性別邪教》(Desist, Detrans & Detox: Getting Your Child Out of the Gender Cult)中,凱夫勒揭示跨性別思潮如何像「文化霸權」般侵入校園與家庭,並呼籲家長必須警醒,主動幫助孩子擺脫影響:「家長不能把孩子交給文化洪流任意塑造,而是要積極介入,提供健康的身分認同建構,並指引他們找到真正的出路。」
性別肯定治療不是萬靈丹
家庭研究委員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FRC)資深研究員喬迪.希斯(Jody Hice)也指出,明尼阿波利斯槍擊案顯然證明,性別肯定治療完全沒有達到效果。它不是萬靈丹,不僅沒有處理真正的心靈創傷,反而可能掩蓋問題核心。他警告,政策制定者若只是一味追隨潮流,而不探究人心的根源,類似憾事將難以避免。
《華盛頓立場報》(Washington Stand)資深作家約書亞.阿諾德(Joshua Arnold)分析,這名槍手的自我憎恨違背了自然法則(參以弗所書五章29節),他鄙視上帝所創造的一切,包括自身所承載的上帝形像。這苦毒的根蔓延,使他輕視他人身上的上帝形像,最終轉化為謀殺的動機(參約翰一書三章15節)。
阿諾德形容:「在兇嫌留下的筆記中,有一幅畫描繪他看著鏡子,而一個邪魔也凝視著他。我們無法斷定他是否被邪魔附身,但他的行為顯示出受到黑暗勢力的影響,因為魔鬼從起初就是殺人的」(參約翰福音八章44節)。
他補充,在黑暗權勢的轄制下,這名青年深陷羞恥與自我否定,被憤怒與驕傲捆綁。他唯一的出路,在於耶穌基督——那位有能力「捆綁壯士」(參馬太福音十二章29節)的救主。然而,無論是因聽不見(參羅馬書十章14節),或是拒絕聽(參馬太福音十三章15節),他都未曾意識到基督所能賜下的饒恕和希望。
饒恕與和解才是答案
對於基督教界而言,這起事件更凸顯了人類最深層的需要——饒恕與和解。阿諾德強調,若沒有基督裡的饒恕與醫治,社會將不斷在錯誤的道路上徘徊。
凱夫勒也提醒,基督徒父母肩負責任,特別是當孩子在性別認同上掙扎時,要以愛心說誠實話,並不斷以禱告托住。「這對父母來說很難,但即使最忠誠的見證人,也無法單憑自己把石心變為肉心(參以西結書三十六章26節)。」
明尼阿波利斯槍擊案不僅是一場公共安全悲劇,更揭示了文化對人心深處需求的忽視。唯有透過信仰與價值重建,從基督裡找到赦免與盼望,社會才能避免悲劇重演。(資料來源:Washington 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