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全球缺水的時代 教會如何回應「我渴了,你們給我喝」?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主筆】作為全球水資源議題的年度焦點平台,2025 年世界水週(World Water Week)在8月24~28日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主題是「水資源與氣候行動」,強調水資源管理必須納入氣候政策的核心,需要同時兼顧減緩與適應的策略,包括跨界與跨境合作、資金與創新、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如濕地恢復、流域保護)與氣候智慧型基礎設施(如海綿城市排水系統、節水灌溉)等。

這次的會議特別強調水資源分配不均,加劇了社會不平等,尤其在氣候衝擊下,貧困社區、衝突地區與邊緣群體承受最大的壓力。

全球21億人缺乏安全飲水
世界水週的訊息很清楚,水是氣候行動的核心槓桿,必須被納入所有永續發展的策略,同時合作與創新是突破水資源危機的關鍵,從跨境流域管理到城市基礎設施升級,都需要多方參與與資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公平與包容是水資源治理的基礎,要優先保障脆弱群體的權益。

聯合國的報告也顯示,目前全球超過21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且多集中在貧困、衝突或氣候風險高的地區。水資源的短缺與汙染,不僅是環境與公共衛生的挑戰,更是深刻的社會公義議題。

水是生命源頭與恩典象徵
對基督徒而言,水不只是物質資源,更是聖經中承載深厚神學意義的象徵──它是生命的源頭、潔淨的媒介、聖靈的表徵,也是上帝恩典與救贖的記號因此,當世界面臨水資源的不公平與脆弱群體的困境時,教會與信徒不能袖手旁觀,而應以信仰為基礎,積極回應。

詩篇二十四篇1節宣告:「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水屬於上帝,是祂賜給全人類與萬物的禮物。舊約律法中,井與水源常被視為社群共享的資源,顯示水的分配應以公共利益與生命維護為優先,而非單純的市場商品。

聖經中的「公義」不僅是法律上的公平,更是對弱勢群體的積極扶持(彌迦書六章8節)。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5節說:「我渴了,你們給我喝。這不只是屬靈的比喻,也是具體的社會行動呼召──為口渴的人提供水,就是服事基督自己。

約翰福音七章37~39節將「活水」明確指向聖靈,象徵生命的澆灌與更新。若聖靈的活水是白白賜下的,那麼物質的水也應該以公平、無歧視的方式供應,反映上帝的恩典與國度的價值。

落實水資源公義是信仰實踐
氣候變遷所加劇的乾旱、洪澇與冰川消融正在改變水的可得性。非洲之角的旱災、南亞的洪患,以及太平洋島國的海水入侵,都使脆弱群體首當其衝。在許多地區,水資源被大型農業、工業或城市優先佔用,導致農村與貧困社區缺乏安全水源。部分國家甚至將水完全市場化,使貧困人口無法負擔基本的用水;缺乏乾淨水源導致疾病蔓延,影響教育與勞動力,進一步加深貧困與社會不平等。這種衛生與健康的惡性循環正是聖經所呼籲要打破的不義結構。

破壞水資源,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對上帝創造的冒犯。創世記二章15節呼召人「修理看守」受造界,基督徒應以負責任的態度管理水資源,避免浪費與汙染。

基督教的倫理原則一定包含有公義,確保水資源分配不因貧富、種族、性別而有差別;有憐憫,要優先滿足脆弱群體的基本用水需求;有行動,支持社區在水資源管理上的決策權,避免由外部的力量單方面決定。

因此我們可以推動4P的行動策略,也就是從:1. 提供脆弱群體安全乾淨的水資源 (供應 Provision)、2. 避免水源汙染與過度開發(保護 Protection)、3. 協助弱勢保有決策權(參與 Participation)、4. 結合福音與社會服務(宣告 Proclamation)等層面,帶出生命活水的盼望。

教會應該將環境保護與社會公義視為敬拜的一部分,在教會的教導中加入水資源與環境公義的課程,培養信徒的全球視野與行動力,並與非基督教的組織、政府與學術界合作,推動永續的水資源管理。

啟示錄二十二章1節描述生命水的河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滋養萬民。這幅圖像提醒我們,上帝的國度是沒有缺乏、沒有不公的地方。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被呼召在當下的世界,先行活出這種國度的價值,讓物質的水與屬靈的活水一同流向最需要的人,也見證約翰福音七章37~38節所說「生命活水」的主。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