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陳秀雯/採訪報導】每年9月,新學期的開始,對於剛升上高中的學生與家長而言,都是一段既期待又焦慮的時期。孩子告別了國中的學習模式,進入一個課業量更龐大、節奏更快速的新階段,迎來的是108課綱下的新挑戰與升學壓力。如何適應環境?如何找到學習的方法?家長又該如何在這條路上陪伴孩子?
成功高中歷史老師賴志忠,本身也是一位基督徒,長年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親身走過高中階段的壓力與掙扎。在受訪中分享了對學生與家長的建議,並從信仰的角度提出勉勵。
調整心態:高一新生的第一道關卡
「國小到國中,雖然學習有差距,但還算能適應;真正的落差,是國中升到高中」,賴志忠老師語氣嚴肅地指出。
以他任教的歷史課為例,高一上學期的知識量幾乎等於國中三年的總和。大量且深入的學習內容,讓許多學生在入學後短短幾週內,就感受到強烈壓力。
除此之外,學生面臨同儕壓力也不容忽視,國中在班上成績拔尖的學生,進入高中後會發現周圍的同學都很優秀。賴志忠表示,「這時候,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心態調整。」他提醒學生,不要再以「第一名」或「最優秀」來定位自己,而是要學會欣賞他人的強項,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步調與方法。
高中是一個「重新定位」的階段,能否快速適應,會影響接下來三年的發展。
新課綱與升學壓力:提早面對選擇
108課綱上路後,學生必須更早為自己的未來做選擇。高一就開始探索興趣與方向,升上高二前就要決定未來志向,要選學群/班群(基本上學群為大學系分類,班群為校內分組),而高三則要全力應對大學考招。
「這意味著學生不能再只等到高三才思考要念什麼,而是從高一起就要開始做準備。」賴老師解釋。
升學制度也趨向多元:繁星推薦、申請入學、分發入學、特殊選才……每一條路徑都有不同的標準與挑戰。例如繁星強調在校成績表現,通常要在班上前 5%~10%才有優勢。這使得學生幾乎每一次段考都壓力重重。
此外,考試題目也有明顯變化。近年國文、英文乃至於數理科目,最初很像「閱讀測驗」,題目篇幅長、字數多;近來,雖已有改善,但考驗的仍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資訊統整能力。賴志忠說,「我常提醒學生,要大量閱讀,不只是為了國文,還包括英文、社會科。這樣才能在有限時間內讀懂題目並作答。」
而高中階段參與社團活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能要面臨和課業壓力難以兼顧,「這時候就要考驗學生的時間管理,常常有學生因為升上高二當上幹部而忽略課業,到高三才開始要準備」,考試通常就來不及了。
在新課綱下,高中生必須完成許多專題報告與學習歷程檔案。AI工具的普及,讓學生有時會依賴ChatGPT或簡報生成器來完成作業。
AI工具利弊:方便但不能取代思考
對此,賴老師持保留態度:「AI很方便,可以幫你快速整理資料,但它也有兩個問題。第一,正確性不足,內容可能有誤。第二,過度依賴會削弱學生的創意與思辨能力。」
他舉例,有些學生做簡報時,直接用AI生成,結果全班作品看起來都一模一樣,缺乏個人特色。「台灣學生最大的優勢是創造力,如果這點被AI取代,就失去了我們最寶貴的競爭力。」
因此,他鼓勵學生將AI當作輔助工具,而不是取代自己努力的捷徑。「要學會自己整理、思考,否則只是交出一份漂亮卻空洞的作品。」
談到家長,賴志忠強調,高中生不僅需要課業上的指導,更需要家長的包容與信仰的支持。
家長的角色:支持、包容與禱告
此外,選擇就讀高中雖然辛苦,對年輕學子而言,還有什麼比眼前面臨課業和升學種種壓力更大的挑戰?賴志忠表示,這就是要信靠神的時候了!
「我自己是在高中時期信主的。當時因為課業壓力大,參加了校園團契及住家附近的教會,才發現原來有一群同伴可以彼此扶持,有地方能夠唱詩歌、禱告,把壓力交託給上帝。信仰對我而言,是度過那段艱難歲月的重要力量。」
因此,他鼓勵家長,不要只盯著孩子的成績,而是多一些包容與陪伴。「父母能做的,是多為孩子禱告,把孩子的未來交在神手中,而不是只放在自己掌控裡。」
對基督徒家庭而言,信仰是一種穩固的根基,能幫助孩子在壓力中找到依靠;對一般家庭而言,則是提醒父母要以接納和理解來支持孩子,而不是無止盡的要求。
給學生與家長的勉勵
在少子化與教育變革的時代,高中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課業壓力、AI 的出現,或是升學制度的複雜化,學生與家長都需要新的心態與支持方式。
賴志忠老師用陪伴自己孩子經歷提醒:真正能給孩子力量的,不只是成績,而是陪伴、包容與信仰的支撐。當父母願意為孩子禱告,把未來交在上帝手中,孩子就能帶著盼望,勇敢迎接高中三年的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