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沒有兒少教會 也有出路!洪堯昌牧師談兒少宣教契機 須從關心人需要導入福音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布中會都宣部舉辦「當今宣教新契機──兒少牧養事工」講座,與會者合影。主講的洪堯昌牧師,前排中間穿黑色牧師服。(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當今的晚婚、晚生、生育率低,少子化問題,教會當如何回應和預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布中會都宣部於8月31日在大山長老教會舉辦宣教專題講座「當今宣教新契機──兒少牧養事工」,主要講員埔里大湳長老教會洪堯昌牧師分享了「教會人口老化、青年兒童流失的危機」以及「後現代青年、兒童牧養的新契機」。

參與講座的教會同工指出,許多教會正面臨人口老化、下一代流失的困境,這不僅限於都市教會,也同樣影響到都市原住民教會。許多都原青年晚婚、不婚,甚至婚後不願生育,導致不少教會連兒童主日學都無法開辦。他認為,儘管環境看似艱鉅,但對教會而言,少子化並非無解的難題,反而是新的契機。

半偏鄉教會走出困境經驗

洪牧師以大湳教會的經驗為例,這間位於埔里邊緣的教會,曾一度面臨沒有兒童、青少年的困境,信徒只剩下少數長輩。然而,在短短四、五年內,教會的兒童主日學人數成長至少20多人,加上不定期參與人數,常多達60人。

雖然環境很困難,但他認為,對教會而言,不能用少子化為藉口,因許多教會本來就沒兒童參與了。洪牧師表示,對於教會兒童事工,用市場機制解釋,就像賣瓜的說瓜甜,別人為何要買單?家長不會因為基督信仰很好,就帶孩子來教會;但是,若教會兒童主日學提供的活動,是對應他們需要的,就如大湳教會不僅是附近的孩童,甚至還有住在彰化的家長也會開車帶孩子來教會。只要對孩子好,距離遠近對家長來說不是問題。

大湳教會青少年隊輔訓練。(翻攝自大湳教會臉書)

孩童不來教會三方面的挑戰

洪牧師透過現場討論及分享,歸納出教會認為孩童不來教會三方面的挑戰:

1. 對外面環境不了解。他說,教會常陷入迷思,認為少子化讓兒童事工不可能成功。然而,若教會能發出「光」,讓人覺得教會是善、是好的,自然會讓人想靠近。

2. 負面見證引起反感:一些教會的負面行為,例如特定機構重複為同一弱勢家庭募款卻沒改善,或有案家食物銀行送來物資過多,將之販售。這些對周圍未信主的人而言,都看在眼中,成為不好的見證,不僅讓人跌倒,也使人對教會產生反感。

3. 孩子沉迷手機:許多教會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沉迷於手機的問題。

他認為,很多教會會友本來就稀少,根本沒有少子化問題,如何讓人走進教會,才是重點。他說,與其為了吸引人而辦活動,不如先觀察社區與學校、孩子和家長的需求,並針對這些需求舉辦活動。他以耶穌解決人們需要和生命問題為例,強調教會應先關心人的需要,再導入福音。往往我們沒看到別人的需要,就希望對方先來教會,才可以得到幫助,有時變成一種有償的對價關係,如何讓別人感動、使人相信?

針對孩子家長需要開辦活動

洪牧師繼續以大湳長老教會經驗為例,他們在學校發現有些孩子有肌肉發展問題,因此教會舉辦手工活動;發現家長與孩子的衝突,就辦理親子教育,開始親子教育課程,並開辦讀書會,分享該如何與孩子互動。後來又發現家長有一些童年傷害的問題,因此,教會開始做家長內在小孩醫治團體。教會專注於回應孩子和家庭需要,關心他們的生命問題,處理過程中福音才有機會進入。現在,即便住在外縣市的家庭,也會有特地開車帶孩子來教會的家庭。

聖經辨識假訊息分組討論。(翻攝自大湳教會臉書)

洪牧師表示,由於教會空間有限,常常不夠坐,如何讓教會容納更多人,是教會面臨最大的挑戰。因此,教會週日孩童聚會分流,上午是國小,下午是國中。但未來當面臨青少年讀高中、大學,那聚會時間及空間又是另外的挑戰。畢竟他們升高中、大學,多半到外地求學,是否再回來,又是另外的問題。

埔里有7萬多人,真正週日禮拜人數,透過網路上各教會所公布的參與禮拜人數加總,不超過1, 400人,基督徒人口比例不到2%,高達98%比例的人可以宣教。全台基督徒比例平均才5%多,對基督徒來說,代表教會外還有94%比例的人可以宣教。「教會真的沒有人嗎?教會真的在宣教嗎?我們宣教目的是為了感動人嗎?還是看到別人需求嗎?」,亦或「只是為了顯示教會有在辦活動,希望他們能來加入教會,卻沒有看到他們的需求」。教會到底做了什麼,讓人家覺得我一定要來教會?

家長遇到問題 都說要求助牧師

他說,現在大湳長老教會附近的人遇到孩子的問題或狀況,甚至沒來教會的家長求助,都會有人說,「你們去教會,去找牧師」或是「去找牧師娘」、「去參加他們的活動 」、「去參加主日學」。他們對於來教會,覺得是正常、是理所當然,讓他們可以看到光,可以協助解決問題。

老幼共學合影。(受訪者提供)

洪牧師也提出挑戰:一、「教會的光在哪裡?」二、 「教會可以替人解決什麼問題?」早期宣教士來台灣,看到台灣的需要,從當時缺乏的醫療、教育著手。反觀現在的教會,會友從A教會到B教會,B教會到C教會,甚至有些弟兄姊妹會說「我們教會比較好,不要去那間教會」,很少花時間去牧養陌生的人,只是去拉別教會的人。埔里有98%,全台還有94% 的人沒信主,我們有花多少力氣看見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還是一直顯示自己教會多好,然後在自己同溫層很嗨,別人為何因相信而進來教會?

他說,當教會想要投入青少年跟兒童工作,真知道現在他們在想什麼嗎?不管是Z世代、阿法世代,常用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遇到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協助解決,該怎麼對這些人呼召,讓他們進入教會?使用的宣教方法就完全不一樣。

台灣青年都面對不婚不生問題

洪牧師說,韓國的「拋世代」,拋棄戀愛、結婚、生小孩;日本的「悟世代」,沒有慾望、對戀愛沒興趣……。這些在台灣年輕人都有類似情況,因為他們對生活沒有盼望,也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功,教會可以如何回應?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失敗,自認為一事無成。如何重新建立他們自信?在網路世代,如何讓他們靈命成長?他們連生命都無法抓住,如何讓他們看見希望,能夠跟隨耶穌?這些遠比我們舉辦活動、找人來教會,才是宣教上真正需要面對的課題。以大湳長老教會為例,他們採用職能試探、職能治療和職業認識,讓他們重建自信,知道如何走下去,知道所做的是有意義。

主日學與學校童軍團的家庭露營。(受訪者提供)

洪牧師說,有些青年生活得過且過,成為躺平族、繭居族,教會如何讓他們重建信心,讓他們覺得教會其實可以讓他們成功站起來,對未來是有盼望的。青少年次文化,不重視任何議題,又被短影音洗腦。他建議兩種做法:一、對這些族群,學習如何成為輔導,甚至是治療性的關懷。二、重新關注教會外,還有九成以上的人需要。他說,大湳教會平常做很多社區需要的防災教育,以及從聖經如何辨識真假訊息的系列課程,孩子上到第四堂課,就開始討論分辨新聞真假,甚至別人說話的真假。

讓周圍鄰里相信 教會做的是善的好的

他表示,當別人進來後,如何打破框架,讓他們感受是在安全健康的環境,可以理性討論信仰。如果教會讓人感到不安全,他們很容易又漂走。如何讓周圍鄰里的人相信教會做的是對的、是好的,真的是善的,是針對他需要而做,還是我們做這些慈善工作後,認為我已經給了,你就要來相信我?

當兒少、青少年議題大家都很關注,但要找到各教會真正福音切入點後,我們願不願意犧牲?甚至放下自己休息及玩樂時間,去陪伴那些需要的人。很多宣教成功的年代都是在戰爭苦難中,教會蓬勃發展,在物質生活豐裕的當下,教會如何突破困境,使福音廣傳?是每個教會面對的課題。

埔里在地文化定向活動預備測試,大湳教會主日學受邀參與測試。(受訪者提供)

埔里姐妹市交流,邀請大湳教會青少年一起參與活動。(受訪者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