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美國的關稅與貿易壓力、台幣匯率波動和物價上漲,考驗著台灣的經濟韌性,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已然襲捲而來,勞動市場雖然「大缺工」,但勞工的薪資調幅趕不上物價的通膨,也讓很多受薪階層喟嘆「生活大不易」,期待能夠脫困破繭而出。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今天(9月5日)召集專家學者,共同召開「公評台灣當前的政經發展」最新民調發布記者會,結果發現,有54%的民眾對台灣的經濟前景感到悲觀,64%的民眾不滿意政府控制(平抑)物價的表現,34%的民眾認為「目前的薪資不足以滿足生活需求」,74%的民眾不滿意政府打擊詐騙的表現,更有59%的民眾對政府的能源政策,維持電力穩定供應沒有信心。
40-59歲勞工過得薪苦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民調召集人、靜宜大學資管系顏永森教授表示,民調顯示有半數以上的民眾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前景感到悲觀,超過三分之一認為「目前的薪資不足夠滿足生活需求」,超過七成對政府打「詐」的表現不滿意;進一步分析,覺得目前薪資不足以因應生活需求的民眾中,40歲到59歲這個年齡層就占了61%。
根據交叉分析這份民調結果發現,是因為40歲到59歲的民眾,基本上已婚且有家庭的比例,比40歲以下的民眾高。他們不但有支付自己家庭的房貸、生活開銷、養兒育女和預存退休養老金的壓力,有的還有奉養高堂的支出,若他們的薪水每月支付必要的開銷之後,捉襟見肘、所剩無幾,甚至是月光族,他們的焦慮和壓力會比年輕人和單身者更高。
報告建議政府,除了在政策上照顧年輕人之外,也要思考到人口占比超過半數的45(含)歲以上的族群的需要。而對於薪資調幅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民眾對台灣的經濟前景感到悲觀,政府也要思考如何穩定發展台灣經濟和穩定物價的政策,和維持電力供應穩定,此外,詐騙的猖獗也讓人心惶惶,政府如何有效打擊詐騙,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心也很重要。
缺工時代提升薪資招人
與會的中央大學經濟系邱俊榮教授分享,民生物價的售價與原物料和能源的成本價格會正常連動,基本上電價和薪資(基本工資)調漲,物價一定會上揚。舉例來說,同樣一家的便當,以前花80元可以買到,現在要花100甚至120元才能買到,但這人薪資漲幅若是沒有同樣上升25%或50%,薪水不夠用的剝奪感就會很強烈。台灣的低薪問題,跟勞動市場的供需有關。例如餐飲服務業,雖處大缺工環境,但很多商家的徵人廣告都開到月薪4萬元,甚至是5萬元,但仍然常處於缺工狀態,這就是市場的供需法則。
邱俊榮教授建議,看待台灣低薪的問題,要從「人均所得」和「物價水準」兩方面來看,很多台灣人到國外的歐美國家或是亞洲的先進國家旅遊,常會覺得那裡的物價比台灣還貴,但到比較不是那麼先進的國家,就會覺得新台幣很好用。
商品售價與受雇人員的薪資(無論月薪或時薪),其實都反映了企業的營運成本。有些產業已逐漸走向夕陽,從業人員的薪水自然難有大幅提升。對於薪資成長空間有限的產業或組織,缺工問題也更難改善。尤其台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這更凸顯政府在推動產業轉型與擬定經濟政策時,必須做出周全的規劃與取捨。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嘉薇教授和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賴祥蔚教授則表示,民眾對政府打詐感到不滿,往往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仍不斷接觸到各種詐騙訊息;對國家經濟發展缺乏期待,則多源於政黨之間的口水戰,經常凌駕於真正的民生議題與施政討論之上。正如賴清德總統日前所強調,政府未來施政應更聚焦於經濟、民生、青年與弱勢等面向,唯有與民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政策,才能真正讓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