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在這個加速變遷的時代,基督信仰如何成為影響世界的光與鹽?亞洲是否正是下一波信仰復興與影響力湧現的起點?教會如何學會用創意、媒體和AI工具與世界對話?亞洲國家間的合作(經濟、科技、文化、信仰)將如何決定社會未來秩序?
約書亞管理學院院長陳建中牧師受訪時提出他的觀察和建言。陳院長首先從「現況觀察:亞洲的張力與契機」提出,亞洲有人口的優勢,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口都在亞洲,近年則是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世局的變遷、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不安定中,人們對生命意義與精神歸屬感的需求上升,特別是經濟和和科技發展得愈進步,人們開始會去思考「我活著的意義是為什麼?」
經濟高速與科技加速正發生
再則是「經濟高速與科技加速」。陳院長說,現今的時代在講AI、大數據,資本流動固然使社會效率提升,卻也加劇人們的焦慮與價值迷失,陳院長觀察到,現今的社會有錢人賺很多錢,但窮人愈發貧窮,有錢人會想「我賺這麼多錢做什麼?」而窮人會自憐自艾「我怎麼什麼都沒有?(只有物質)」有錢沒錢的人都會焦慮,他鼓勵青年世代要特別尋求「人活著,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有更高的呼召。」
陳院長分享,他認識一個青年,畢業後就獲聘擔任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特助,不多久這位青年任職的公司有股票上市,他很年輕就賺了很多錢,也買了房子、車子。但當這名青年看似擁有很多這時代年輕人汲汲營營追求的物質時,卻開始省思「我才20幾歲,活著是為了做什麼?」後來這個年輕人決定撇下一切,毅然出國留學,尋找人生的價值感。
陳院長說,現今世代充滿「社會不確定性」,俄烏戰爭爆發後,人們開始憂心戰爭風險、加上政治對立和環境危機,讓「信仰」不再只是私人領域,而被視為是公共議題。特別是人在覺得危險和不平安的時候,就會更迫切去尋找和尋求信仰。
擔任過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會督的陳建中院長,也從神學視角看「基督信仰作為光和鹽」的當代意義。陳院長說,基督信仰勉勵信徒要成為光和鹽,「光」就是提供方向與真理,這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八章12節的提醒。耶穌指出「祂就是光,要跟著祂走」。教會在這個資訊氾濫、真假難辨的時代,也要提供方向與真理,基督信仰要彰顯「真理的明燈」。
陳院長說,以前他在牧會的時候,半夜常會有流浪漢按教會的電鈴求助,因為流浪漢相信「教會是願意助人的,牧師不會欺詐他人」。教會要成為世上的光,就是要在人前彰顯出來。
陳院長提到,在馬太福音五章13節,提到教會要成為鹽,維護公義與價值。基督信仰能在腐敗與混亂中,守護社會良心與倫理基礎,教會要作光作鹽,不能是關在會堂裡講道理,而是要走入人群把所信的道行出來。
教會使命使人得救 也要影響文化
而從國度視角來看,陳院長認為,教會的使命不僅是個人得救,也包括塑造社會秩序、影響文化思潮。就像昔日馬丁路德推動宗教改革,今日的教會不單要傳講福音、裝備訓練門徒,更要能採取行動影響社會和文化。教會要打破宗派之間的牆,也要揚棄「把我的教會顧好就好」的本位,國度視角就是「以神的國度為念」。
針對「未來十年趨勢,亞洲作為影響力孵化器」,陳院長指出,首先從「人口與城市化」的角度來看, 亞洲會成為「思想與文化實驗場」,因為全球人口多數集中在亞洲,世界都在看「亞洲在做什麼?」全球半導體中心在台灣,這是台灣很大的優勢。
再則是科技與數位化。陳院長提到,媒體、AI平台將決定信仰如何被傳遞與接受,不單是職場領袖和信徒,教會和牧者也要主動去了解和學習AI,AI是科技工具,只要善用AI,它是宣教傳福音的助力,不是洪水猛獸,牧者不要害怕AI,因為AI用得好,可以無遠弗屆傳遞更多良善的基督信仰、聖經價值觀,大數據也是接觸福音對象可以善用的工具。
陳院長接著分析未來十年亞洲作為影響力孵化器的優勢,他指出,亞洲國家經濟與政治合作,亞洲國家間的互動將深刻影響全球格局。像他就很喜歡IAA Talk,這個平台連結了很多亞洲國家的教會和領袖,不但國與國之間要互動,亞洲各國的教會也要彼此連結和互動,就像第四屆亞洲論壇影響力國際年會的主題「日出東方」,從屬靈的意義來看,就是亞洲能成為新一波屬靈復興的核心,但是「屬靈復興是給那些已經預備好的人」。
至於「教會使命與應對」,他鼓勵教會未來要善用創意媒體傳遞福音,善用短影音、Podcast、AI生成內容,回應當代人的需求。很多時候教會提出的論述,世界的人聽不懂,這樣的溝通就打折扣。
不單在職場有良善還要卓越
信仰與社會議題對話也是重要的。陳院長說,特別在貧富差距、氣候變遷、AI倫理等議題上,教會可善用科技工具提供聖經價值觀,教會也要透過門徒訓練與職場神學,幫助信徒在職場成為有好表現和活出好見證的基督徒。
陳院長說,約書亞管理學院的職場宣教課程就是鼓勵基督徒企業不單要懂宣教,而且要營收獲利賺錢,基督徒在職場要做到誠實、良善,也要成為基督的見證人。
此外,在跨國合作與網絡建立上,亞洲教會可以聯合培育青年領袖,成為「價值觀輸出」的群體。陳院長說,像IAA先前在馬來西亞新山舉辦的「青年召集令」,就是連結亞洲教會和青年的優良平台。迎接未來亞洲復興浪潮,台灣要連結亞洲教會一起把青年領袖興起和訓練出來,因為青年不單是未來領袖,現在也是,教會現在就要給青年更多的機會。
陳院長也提供幾個具體建議。教會要培育「雙語門徒」,能講聖經神的教導和世界職場的專業論述。職場信徒不能只會講聖經語言,更要結合個人專業領域,如科技、經濟、文學專長,把信仰和專業結合增強論述能力,跟社會對話。
此外,建立數位宣教平台很重要。陳院長說,AI驅動的福音對話和跨國線上門徒群體,台灣教會和基督徒的視野和行動,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城市和島內,而是更要走向亞洲、走進世界,特別是在亞洲,華人分布在各個國家,且人數眾多,數位宣教平台就是不一定人要過去,而是透過數位宣教平台彼此連結,做福音的工作。
陳院長建議,塑造亞洲信仰領袖,需更加投資在下一代領袖的神學裝備與國際視野。台灣年輕人和神學生要知道亞洲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在做什麼?想什麼?促進「跨教會合作」也很重要。面對全球挑戰,單一教會力量有限,需要「國度連結」,像約書亞管理學院和亞洲論壇基金會的互動和連結,IAA就是很棒的平台,
陳院長鼓勵,亞洲正處於經濟與科技的加速轉型中,龐大的人口與深層的靈性渴望,使其成為屬靈復興的潛在火種。基督信仰若能善用媒體與AI、回應社會焦慮、塑造職場見證,就能成為亞洲社會的光與鹽。未來十年,亞洲確有可能成為「信仰影響力的孵化器」,而教會的挑戰是:是否願意以創新與國度眼光,走進這個關鍵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