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影響力聯盟

美國關稅政策牽動未來經濟動向 大馬經濟評論員譚有勝 籲企業家發展多邊貿易合作助緩解衝擊

檢舉
IMPACT x Malaysia 馬來西亞IAA 追蹤
Towfiqu barbhuiya@unplash
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發表 “美國經濟獨立宣言”,並對全球實施新的關稅制度。一方面對多數的國家實施10%的基準關稅;另一方面則針對大約60個國家課征高額的“對等關稅”,讓世界經濟陷入了漩渦裡。

【記者黃曉薇採訪報導】大馬經濟評論員譚有勝表示,從目前特朗普與各國談判的情況來看,高額關稅推行短期內不會導致經濟衰退。他說,美國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已經下降,加上像東盟這樣的多邊貿易圈正在興起,有助於分散美國保護主義帶來的影響,整體影響預計將維持在可控範圍內。

特朗普在2017年至2021年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大力推行強烈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期間,特朗普掀起中美貿易戰,對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也對多國的鋼鐵和鋁產品加稅,同時以「國家安全」為由制裁華為、中興等中國科技企業。這些措施短期內保護了美國部分產業。但從長期來看,卻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緊張,拖慢了全球經濟增長,引發通貨膨脹的問題。

他指出,特朗普今年上任後,再次推行一系列的美國保護主義政策,試圖挽救美國經濟。但他認為,高關稅措施不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因為多邊貿易合作有助於緩解美國保護主義的負面影響。

大馬經濟評論員譚有勝

他解釋,多邊貿易圈的形式,就是三個或以上國家通過簽協議,互相降低關稅和限制,讓商品、服務、投資和人員更自由地在彼此之間流動的一種合作方式。他舉例說,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為代表的新自由貿易協定,正讓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減少對單一市場,尤其是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從而緩解保護主義帶來的衝擊。

加征關稅措施主要針對貿易順差大國
譚有勝認為,特朗普近期對全球國家施加大規模關稅政策,主要是優先針對兩類國家,第一是針對美貿易順差大國如中國和德國,第二則是針對被視為「安全威脅」的產業鏈競爭如墨西哥和越南。

「無可否認的是,受影響最大的國家必然是中國,以當前的關稅稅率去看,雖然中美兩國仍在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但按照兩國對雙方徵收的關稅稅率已經超過100%,基本上超過50%,貿易已經難以進行,雙方的貿易必然會受到最大的影響,預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將大幅縮水。」他這麼指出。

他指出,當前,中國已通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深化與東盟的貿易聯繫,未來中國對東盟國家的出口將進一步提升。另外,中國正通過基建投資和貿易協定開拓中東、非洲和拉美市場,但這些地區的消費能力有限,短期內難以完全替代美國。

他點出,2023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總額大約是5000億美元,美國仍然是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如果中國減少或停止對美國出口,短期來看,中國的經濟會面臨較大的衝擊,但長期有助於推動市場多元化和產業升級;而美國也可能承受物價上漲、供應鏈緊張等一系列經濟問題。

他也指出,特朗普政府目前以「商人治國」的方式推行政策,近期也確實出現了「剎車」的跡象。從中美貿易戰1.0的經驗來看,預計關稅政策只是特朗普推動美國貿易利益的手段。

未來,特朗普的「選擇性打擊」策略將主要體現在對華晶片管制上,並可能進一步擴展到生物科技、量子計算等領域;至於傳統產業領域,他可能對盟友「網開一面」,例如豁免歐盟汽車關稅,以換取北約軍費分攤。

美國加征關稅可能推動全球通脹
譚有勝指出,美國對各國加征關稅可能引發全球通貨膨脹的風險。他指出,綜合經濟學家分析,一旦加征關稅,美國進口商(把商品進口到美國的外國商家)一般會將30至50%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例如商家要把iPhone進口到美國,若被課稅10%,iPhone在美國的零售價可能上漲5%。

他說,一旦出口商品在美國的市場價格上漲,產品賣貴了,美國人不買了,競爭力也下降了。為了保持產品在美國的競爭力,以及穩定的出口和企業利潤,企業被迫重組供應鏈,選擇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沒有被美國加征關稅的國家(如越南、印度等),從而避開關稅。

他續稱,然而,轉移到多個國家後,零部件和成品需要「繞遠路」,運輸距離更長,成本自然上漲,進而推升通貨膨脹的風險。

美國對各國加征關稅可能引發全球通貨膨脹的風險


東南亞或成全球貿易戰中的最大贏家
他指出,雖然全球通貨膨脹可能對許多國家造成衝擊,但各國之間的合作依然能夠降低對經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若要降低經濟衝突帶來的風險,企業應將生產鏈佈局到不同的國家,減少依賴單一市場。另外,在應對通膨問題,各國的央行也有豐富且靈活的貨幣政策足以應對這個問題,進而起到穩定市場的效用,舒緩全球經濟下滑的壓力。

誰會是這場世界貿易戰最大的贏家?譚有勝指出,最可能的情景是全球經濟圈未來將形成兩個局面,第一個局面是中國主導RCEP內迴圈,第二則是美國鞏固美洲供應鏈。不過,真正的贏家或許並非中美任何一方,而是那些具備「搖擺權」的國家,尤其是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

「從長遠來看,多數東南亞國家有望成為全球貿易重組中的最大贏家。對美國公司來說,越南和馬來西亞因為成本低、效率高,成為了中國製造的替代地。而對中國企業來說,越南以及馬來西亞可以成為中國商品『中轉』進入美國市場的通道。因此,越南和馬來西亞成了中美訂單的『交匯點』,吸引了兩國的投資和訂單,享受雙重利益。」他這麼指出。

他點出,這些國家普遍具有幾大典型特徵:一是勞動力成本低,適合承接勞動密集型和中低端製造業;二是地處關鍵地理節點,便於融入區域和全球供應鏈;三是在外交上採取平衡策略,能夠同時與中方深化合作,也維持與美方的良好關係。

馬來西亞半導體行業或將面臨裁員風險
譚有勝指出,一旦美國對馬來西亞加征關稅,可能對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帶來裁員風險。他指出,馬來西亞作為全球重要的半導體代工基地,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0%。他舉例,美國英特爾(Intel)公司出口到美國的晶片中,約有60%產自馬來西亞。如果美國對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半導體產品加征10%的關稅,Intel在馬來西亞生產的晶片出口到美國時將面臨更高成本。為應對成本上漲,Intel可能減少在馬來西亞的生產,或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至美國本土或其他低關稅國家。這種調整預計將導致Intel在馬來西亞的生產能力下降約5%,進而引發裁員風險。

至於馬來西亞人民的購買力是否會受到影響,他指出,由於馬來西亞沒有對美國加征報復性關稅,因此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價格依然維持在合理水準,短期內不會對人民的購買力造成明顯影響。

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可能帶來裁員風險

財政預算案將助出口商應對關稅衝擊
為了幫助出口商應對關稅衝擊,譚有勝認為,馬來西亞即將出臺的財政預算案至關重要,特別是政府是否會為出口商提供優惠的免稅措施。他也建議政府可以考慮設立供應鏈基金,幫助本地企業開拓美國以外的貿易管道,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此外,他建議馬來西亞企業可以將視野轉向東盟市場,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出口互助聯盟」,並鼓勵中小型企業聯合租賃貨櫃,降低貿易戰對企業的衝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