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布詠茹採訪報導】現任馬來西亞製造廠商聯合會副會長、馬來西亞生產力中心董事,亦是企業家的李祖國弟兄分享他在信仰中的思考:在風暴中,如何持守一顆敬畏神、定睛主的心。
對關稅政策的反思:特朗普真是無知嗎?
在談及美國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時,李祖國弟兄提到,外界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褒貶不一。一些批評者認為他對政策後果缺乏全面理解,將對外徵稅視為懲罰,卻忽略了最終成本將由美國民眾承擔。
然而,李弟兄並不認為特朗普是無知之人。他指出,作為總統,特朗普身邊必有顧問與智囊,實難想像如此重大的政策會無人提醒。問題在於他是否選擇忽略正確的建議。有一次,特朗普宣佈對一百八十五個國家提高關稅,但不久後又撤回,導致華爾街股市大漲。這種反復無常的風格,不僅損害了美國的國際信譽,也削弱了世界對美國代表自由和公義的信任。
他回憶起一九八〇年代居住在加拿大時,曾被北美社會的文化與道德素養吸引,然而過去二十年間,他看到以基督教立國的西方國家逐漸失去屬靈根基,變得浮躁而迷失方向。
此外,李弟兄也提到「中國人在工作,美國人在消費」的論述,這反映了全球分工的結構,雖帶來短期紅利,卻導致美國長期財政赤字與國債壓力。今年,美國政府面臨高達九兆美元的債務到期問題,最終成本往往由普通百姓承擔。
關稅風暴下:馬來西亞的處境與應對
這場由美國掀起的關稅風暴,其影響不僅止於本土,也迅速波及全球。馬來西亞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也難以完全置身事外。
李祖國弟兄指出,馬來西亞對美國的出口占整體出口的大約百分之十一點六,其中以半導體產品為主,而這些產品暫未被列入本輪加徵關稅的清單。因此,真正直接受影響的部分,大約控制在百分之六以內。
他表示,從國家層面來看,這百分之六的影響仍屬「可控」範圍,但對某些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小企業而言,卻可能是致命打擊。尤其是醫療手套、傢俱、演藝器材等領域的廠商,其主要訂單來自美國,一旦訂單減少或客戶要求壓價,企業的現金流便會受到嚴重衝擊,甚至可能面臨破產。
更令人憂心的是,美國的關稅政策反復無常。從最初宣佈對某些產品徵收高達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關稅,到接著又傳出可能下調稅率,這種朝令夕改的作風,使得企業難以做出長期規劃與策略調整。
部分馬來西亞廠商已接到美國客戶的要求,希望由廠商自行「吸收」關稅,要求將報價下調約百分之三十五。然而,本地廠商普遍回應:「我們的利潤根本沒有高到可以吸收這種程度的壓力。」這意味著,企業將必須獨自承擔損失,風險極高。
是否會有企業立刻倒閉,還需視各自的財務體質與市場佈局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關稅陰影」已經讓許多企業不敢貿然出貨,貨物囤積、資金周轉困難的現象正在加劇。
至於特朗普政府希望藉由關稅徹底擺脫對中國製造的依賴,李弟兄認為,這並不容易實現。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並非短期可以取代。即使美國意圖轉向墨西哥、或透過自動化提升本土製造效率,技術轉換、供應鏈重建與成本控制等挑戰都極為複雜,不是一兩年可以解決的問題。
因此,馬來西亞雖然不是這場貿易戰中受衝擊最大的國家,但影響確實存在。李弟兄提醒,國家與企業既不可盲目樂觀,也不宜過度恐慌,而應警醒察覺國際局勢的變化,並將眼光從動盪的市場中移開,回歸那永恆不動的根基。
壓力之下:基督徒企業家的真實見證
從國家走到個人層面,李祖國弟兄也坦誠分享了他在企業運營中面對極大壓力時,如何憑著信仰堅守崗位。
他提到,人人都會面臨各種挑戰:經濟壓力、家庭困境、健康憂慮等。尤其是作為企業主,壓力往往更大。在新冠肺炎最嚴峻的時期,他經歷了公司幾乎停擺的狀況,當時公司收入中斷,手下兩三百位員工的薪水成了他的頭等大事。儘管財務壓力巨大,李弟兄深知員工需要養家糊口,薪水不能停發,這種現金流吃緊帶來的焦慮與無助感十分強烈。
然而,正是在這段困難時期,他深刻體會到企業在盈利時應當預留現金流,以應對未來風險。他也感恩信仰的支撐,讓他沒有陷入絕望。他說,儘管每天都面對著未知與壓力,但心中始終有一個安穩的「錨」,那就是深知上帝沒有離開他。信仰並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讓人在最艱難的現實中擁有堅持的力量。
「你走過死蔭的幽谷嗎?」李弟兄問,他說:「我走過。那種恐懼感不會因為你信主就不存在。」在那段最困難的日子裡,是禱告支撐著我,是我與神同行的經歷提醒著我,祂一直都在。「耶和華是我的避難所」、「萬事都互相效力」、「祂為我開一條又真又活的路」——這些聖經中的話語,不只是安慰,更成為真實的力量與活潑的盼望。
基督徒員工應有的工作態度
面對企業困難期的減薪或不完美的工作環境時,有的員工可能會感到不滿。李祖國弟兄從老闆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工作本身就是一種買賣。我們賣出的是自己的時間、智慧和專業,換取公司的報酬。公司透過這些獲得利潤,再以薪水和花紅回饋員工。這是一種簡單的價值交換關係。」
聖經提醒我們:「你們作工的事,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歌羅西書三章二十三節)這並不表示要忽視現實的壓力,而是在困難和挑戰中,仍然保持一份從信仰而來的敬業與忠心。當基督徒將日常工作視為對神的回應,那份堅持與付出也會更有力量。這不僅是對雇主的支持,更是基督信仰在職場中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