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影響力聯盟

【IAA講座—青年社區 】不是潮流是使命! 馬來西亞十大青年伍玥瑩發出關懷受造世界召集令

檢舉
IMPACT x Malaysia 馬來西亞IAA 追蹤
SDG 可持續發展專員伍玥瑩(Zoel)深入分享 SDGs 如何與基督信仰連結,參與關懷行動。(圖/受訪者提供)
當全世界如火如荼地推動SDG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時,口號是:“不讓任何人掉隊,人人共用 發展成果”。然而,在這股全球浪潮中,教會該如何回應?基督徒是否只是為了跟上潮流而行動,還 是願意尋求天父的心意,做祂所喜悅的事?

【記者張秀芳採訪報導】在亞洲論壇影響力主辦的「第三屆 IAA 亞洲青年召集令:勇闖未來、新天新地」特會中,邀請了 SDG 可持續發展專員伍玥瑩(Zoel)帶來專題演講「青你知道 SDGs 正在改變世界嗎?」深入分享 SDGs 如何與基督信仰連結,以及如何動員青年人的力量,參與關懷行動。

她也向教會發出一項「召集令」,即推動「關懷受造世界」(Creation Care)事工,呼籲信徒群體不要錯過這個轉化社會的契機。她鼓勵教會把握機會,趕上 SDG 的順風車,積極爭取資源,為神的國度成就善工。

伍玥瑩擁有長達十九年的青年與社會發展經驗,曾獲選為二○二四年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也是二○二四至二○二五年奧巴馬基金會領袖之一,長期投入於 SDGs 相關事務,身兼多重角色,包括:SDG 調研者、專案協調者、政策倡議者、認知推廣者、青年賦能教練,並積極深入社區,實地推動可持續發展專案,致力讓 SDG 不只是國際口號,而是真正帶來轉化的工具。

她強調:「推動 SDG 不能只是從上而下(top-down),更重要的是從下而上(bottom-up)。一定要親自走進現場,瞭解真實情況,才知道如何真正幫助他們。」

你給他平臺,他給你驚喜
她分享一個真實故事:在砂拉越偏遠的國會選區 Hulu Rajang,當地沒有人懂得維修手機。居民的手機一旦損壞,只能花高額郵費寄到城市修理,許多人因承擔不起,只能不斷購買便宜手機,壞了就丟棄。這不但加重經濟負擔,也造成電子垃圾污染,危及當地水源與土壤。

為此,她的團隊安排專業導師前往,當地培訓二十位青年學習手機維修技能。最終,有六位青年成功掌握技術,開始為一萬多位居民提供服務,不僅賺取收入,也大幅改善社區生活品質。令人感動的是,當她再次回到這個地區時,居民熱情地問她:「你可以派人來教我們修理摩托車嗎?」這正是她所強調的:唯有真正接觸與傾聽,才能觸及他們的痛點,不是憑空想像、紙上談兵。

你可能會問:「可持續發展,跟我和基督信仰有什麼關係?」伍玥瑩提醒說,地球是天父所創造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照顧好祂所造的世界。聖經《創世記》記載,天地萬物都是神親手創造的,包括人類。而人類被賦予的使命,正是管理這片土地和其中的萬物。這裡的「管理」,並不是支配、剝削或濫用,而是負責任、持續性的管理,就是看顧與守護受造世界。

聖經中也有許多關於生態節奏的教導。例如在《出埃及記》和《利未記》中提到的「安息年」與「禧年」,就是讓土地得以休息、恢復與更新的制度。這些律法不僅展現出神的慈愛,也反映出祂對生態平衡的智慧安排,這是對可持續性管理的早期啟示。

同時,基督信仰強調尊重生命。挪亞方舟的故事中,神吩咐挪亞帶上各樣動物進入方舟,是為了保留生物的多樣性。這是強烈的訊息:神關心的不只是人類,也關心祂所造的萬物。

因此,教會若要回應時代的挑戰,就必須動員信徒投身「關懷受造世界」的事工。以聖經的真理為根基、以生活行動為見證,並以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為方向,將信仰活出來、傳出去。

連結神國以免虧欠
伍玥瑩說:「要連結回神的國,不然會對不起上帝。」基督徒對這片土地的態度,就是對造物主的回應。照顧受造世界,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是信仰的延伸,是基督徒作為神兒女對這世界的使命與責任。

在教會推動「關懷受造世界」事工的過程中,可以從三個主要角度來建構整體框架: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良善治理。這三方面不僅呼應當今全球關注的可持續發展議題(SDG),更深深紮根於聖經教導之中,為教會提供在現代社會中見證基督信仰的方向與路徑。

首先,環境保護(Environment)關乎神所創造的天地與自然生態,是教會行動的首要領域之一。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十二項「負責任消費與生產」、第十三項「氣候行動」、第十四項「水下生物」和第十五項「陸地生物」息息相關。《詩篇》二十四篇一節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顯明大地不屬於人類,而是屬於神,人類只是受託管理者。因此,基督徒有責任以敬畏的心態,去愛護自然、減少浪費、修復環境,成為忠心的管家。

其次,社會責任(Social)是基督信仰中「愛人如己」的體現,對應於 SDG 的第一項「無貧窮」、第二項「零饑餓」、第三項「良好健康與福祉」、第四項「優質教育」以及第十項「減少不平等」。耶穌在《馬可福音》十二章三十一節教導:「要愛人如己。」這句簡單卻深刻的話語,為教會在社會議題上的介入提供明確方向。無論是扶助弱勢、醫療關懷、教育推廣,或是在公共政策上發聲,都是愛人如己的具體實踐。

第三,良善治理(Governance)強調制度的正直、公義與透明度,也是信仰中不可忽視的維度。此領域與 SDG 的第十六項「和平、公義與強大機構」和第十七項「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高度相關。《路加福音》十六章十節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

關懷受造世界,教會樹立榜樣
教會若要推動可持續性的社會影響,必須在治理上樹立榜樣,從誠實管理教會資源,到與社區、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善工,都是屬靈忠心的表現。為落實「關懷受造世界」的異象,教會可以制定一套清晰的行動路線圖。

這份路線圖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意識建立與動員」,旨在提升教會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認識,並激發信徒願意投身其中;第二階段為「能力建設與裝備」,透過培訓和工作坊,讓信徒與領袖擁有實際推動的知識與工具;第三階段是「資源整合與財務可持續性」,協助教會在財務和人力上動員可持續資源;第四階段是「SDG 與 ESG 行動實施」,將理念化為實際行動,例如環保、扶貧、社區教育等具體專案;第五階段是「擴展影響力與見證」,通過故事傳播和影響評估,激勵更多教會與信徒投入其中。

在執行過程中,教會也應透過四個關鍵提問,確保事工的針對性與成效。首先,要識別問題:教會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時,正面對哪些實際挑戰?其次,必須厘清優先順序:對於教會和社區的利益相關者而言,哪些議題最值得投入?第三,要思考合作策略:我們應與哪些機構、在地資源或領袖建立夥伴關係,發展「社區冠軍」?最後,必須學習如何以資料與見證溝通成果:通過有力的報告與真實故事,使更多人理解這項事工的意義與成效。

伍玥瑩強調,教會推動 Creation Care,不應只是順應趨勢,而是回應使命,將聖經的信仰真理轉化為生活行動,並在這個時代活出與神國對齊的治理、憐憫與公義。推動可持續發展,不是學習「高大上」的新知識,而是從更有系統、更有深度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每天正在做的事,並問自己:「這些是否與神的心意對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