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婚前輔導真有必要? 牧者專家:這不是挖隱私,而是婚姻的健康檢查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男女初婚的年齡,男性為32.9歲,女性為31歲。政府近期推出「青年婚育租屋協助方案」、放寬「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放寬上限,及把明年綜合所得稅「有配偶標準扣除額」從24.8萬提高至26.2萬,鼓勵適婚男女敢婚、願生,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把結婚放進自己的「人生清單」當中,因為「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內政部統計,2024年台灣結婚的對數有12萬3061對,比前一年少了2131對,台灣適婚年齡中的結婚比例(有偶率),從2014年到2023年,男女都呈現連9年下滑。

教育部認證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巴鎮受訪時表示,2011年修法後的《家庭教育法》,明文規定各縣市主管機關應針對要步入紅毯的愛侶提供至少4小時的婚前家庭教育課程,但因為屬鼓勵性質,並非強制性義務,在實務上,非基督徒的新人,除了參加政府辦的集團婚禮會包括婚前家庭教育課程,其他新人婚前會去上課的並不多。相對地,在教會結婚的新人,會上婚前輔導課程的比例,比社會上的未信主新人,高出許多。

教會社會都鼓勵上婚前輔導課程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退休副教授詹昭能受訪時表示,政府當年推出的《家庭教育法》修法,讓將結婚的新人去上婚前家庭教育課程,目的就是幫助新人進入婚姻後,培養正確的婚姻觀,婚前教育課程內容涵蓋親密關係、家庭壓力處理和婚姻願景和承諾。

但他在學校教過的學生,若非主內的男女,會去上課的屈指可數。除了「將婚男女認為已交往多年,很了解彼此,不需要多此一舉」,另外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時下的年輕男女非常看重自我隱私,不願意把自己和原生家庭的情況,在他人面前攤在陽光下。詹教授也直言,他有很多教過的學生結婚時,非但不參加婚前輔導,甚至連婚宴都不辦;而在台灣離婚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這也是教會始終看重新人婚前輔導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平鎮浸信會家庭婚姻團隊召集人陳嘉華牧師,和先生黃祈翰牧師已經為超過50對的新人主持婚姻感恩禮拜,下半年的10和11月也有新人要在教會舉行婚禮。陳嘉華牧師說,婚前輔導課程就像是身體健康檢查一樣,很多將婚新人即便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但真要走上紅毯前仍難免會有婚前焦慮,婚禮後的婚姻生活經營,是否「相愛容易相處難」,對新人也是挑戰的開始,

陳嘉華牧師說,她們教會提供將婚新人的婚前輔導課程,涵蓋「了解婚姻有上帝的計畫,包括接納配偶是上帝所預備的另一半,並放下對原生家庭父母的依賴,與配偶二人緊密結合成為一體」、「學習合乎聖經原則的夫妻角色,傾聽彼此、自我表達和化解衝突」、「婚後的財務管理」和「親密關係:婚姻中的性與愛」等,在5週的課程中,有上課,也讓將婚新人實作操練,因為婚姻的經營,是終身的實作。

陳嘉華牧師說,她和先生證婚的新人,絕大多數男女雙方都是在教會裡戀愛,交往到決定步上紅毯攜手同奔天路。他們也都在牧師的鼓勵下,出於自主意願一起接受婚前輔導。他們教會參加婚輔的新人,會加入「婚輔同學會」的社群,先前結婚的學長姊,也會協助將婚的學弟學妹們籌辦婚禮,婚前婚後都以夫妻為單位扶持、陪伴彼此,讓婚輔不單是學習婚後的婚姻生活,也是建立夫妻團契的平台。

教會婚禮,婚前輔導讓新人在進入婚姻前,更了解彼此。(圖/受訪者提供)

婚輔也是建立夫妻婚後扶持平台

和先生黃祈翰牧師目前都不到40歲,但大女兒已經上國中,本身是「三寶媽」的陳嘉華牧師說,她都會提醒參加婚輔的新人,婚姻經營固然是「相愛容易相處難」的過程,但聖經也提醒有主做中保的婚姻,「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傳道書四章9節)。

正因為教會的婚前輔導課程和社會上的婚前家庭教育課程,都不是強制性的,一般人對於「輔導」,難免會有刻板印象,認為「我沒有問題,為什麼要接受輔導?」還有的基督徒嫁娶的另一半不是主內,就會覺得沒有接受婚前輔導的必要。

但陳嘉華牧師表示,婚輔其實就是婚前的總體檢,許多將婚者會有婚前焦慮,甚至有接受婚輔的新人,在婚禮現場就發生衝突,之後甚至分手,也有婚輔完遲遲沒有進入婚姻的新人。

陳牧師直言,許多情侶在步入婚姻前,常因衝突和爭吵而感到壓力,其中不少來自現實層面的考慮,例如存款不足、缺乏車子和房子,覺得難以承擔婚後生活的重擔。再加上婚禮籌備往往牽涉雙方家長,使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融合。例如,新人必須調適「婚後你的父母將成為我的父母」這樣的現實,難免心生焦慮和困難。這個時候若能透過婚前輔導或婚前家庭教育課程作為緩衝,便能幫助新人預先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並更深理解聖經所教導的:「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二章24節)。

婚前婚後都要調整與操練

陳嘉華牧師說,婚後的一切大小事,都得夫妻兩人一同面對和處理,沒有辦法再去分「這是你家還是我家的事」。婚後若有長輩照顧,甚至是同住的問題,都要在婚前講清楚;包括婚後是跟長輩同住、租房還是買房,要不要生小孩,要生幾個,財務怎麼劃分,這都是婚前要先達成共識的,並且隨著婚姻的歷程,雙方都要有願意為配偶捨己的心志和行動去機動調整,這就是夫妻同心且同行的重要。

不單是婚前,婚後也要不停學習和操練,特別經濟是很多夫妻爭吵甚至離婚的導火線;另外就是夫妻不可能完全不受各自原生家庭成員的影響,甚至是干擾,這都是婚前輔導要先開誠佈公去面對的,而她的經驗是,即便已經是基督徒的夫妻,過去有沒有上過婚前輔導,在遇到問題的處理時,都有很大的不同,而在婚前輔導就是一種體檢和溝通,很重要。

相關新聞:從浪漫到盟約 婚前輔導解碼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