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台灣結婚率逐年下降,晚婚與不婚現象普遍,離婚率仍居高不下;對基督徒而言,婚姻不僅是一份社會契約,更是神面前的聖約。教會的婚前輔導,如何協助基督徒夫妻建立穩固的婚姻根基?在價值多元、挑戰重重的時代,又該如何更貼近青年需求,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婚姻觀?
台中生命之道靈糧堂家庭事工部「幸福首部曲」講師、事工執行主責楊忠穎與妻子陳貞曲就此議題接受採訪。陳貞曲表示,他們接觸過許多年輕人,普遍不敢踏入婚姻,常覺得「一加一未必等於二」,甚至可能「等於零,或變成負數」。
婚姻真相殘酷 主要找到解方
她分析,許多人還沒結婚,就在網路上看到大量負面經驗分享,不論是「老公怎樣」、「老婆怎樣」,或是「回家後又如何」,往往發現婚後雙方都不符合彼此期待,壓力持續升高。這讓年輕人質疑:「交往不合頂多分手,但若結婚後不合,再加上孩子與家庭問題,豈不是更麻煩?」
「婚姻的真相往往看起來很殘酷」,陳貞曲坦言,剛結婚時也曾氣惱先生不幫忙,甚至覺得自己做比較快,有時還認為「多了一個人反而成了負擔」。其實,這正是夫妻磨合的過程。若能找到合適的搭配,成為彼此的「神隊友」,就能互相幫助、彼此加分。她提醒,若只期待對方順從自己,即使分享了感受卻缺乏同理心,一加一反而可能變成負數。這也是為何教會必須提出正確的婚姻觀,讓大家知道婚姻問題是有解方的,而且婚姻可以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美好。
楊忠穎指出,教會的婚前輔導對準備或想要結婚的人幫助極大,因為課程會引導他們從聖經價值觀來理解婚姻,而不是照著屬世的觀念。當然,部分聖經教導對年輕人來說確實不易遵守,例如婚前不可有性行為。然而,創世記記載,神看見亞當「獨居不好」,便創造夏娃幫助他,使男女成為夫妻、合而為一。這提醒基督徒,婚姻不只是情感或制度,更是神起初就設立的美好心意,也是婚前輔導最核心的引導方向。
走在神道路上 婚姻沒想像可怕
「神的心意是婚姻,但罪進入世界後,社會、教育與資訊充斥許多錯誤價值觀,加上試探不斷,影響年輕人的想法」,楊忠穎說。許多年輕人因此對婚姻失去期待,甚至感到害怕,懷疑婚前課程是否真的有幫助。
不過,他也觀察到,許多人上完課程後驚訝地發現,原來婚姻並非如想像的那麼可怕,而是充滿祝福。「若是走在屬神的道路上,婚姻其實是蒙神祝福的。」
陳貞曲認為,關鍵在於「理解他們的需要」。
「經濟壓力大,是年輕人怯步婚姻的重要原因之一。」她分享經驗指出,許多年輕人連養活自己都不易,更遑論養家。她強調,在交往過程中,教會應陪伴他們面對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再一起找方法,而不是等要結婚才開始輔導。
她提醒,若交往中一遇問題就分手,換伴侶後仍會面對同樣困境,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唯有學會溝通與達成共識,問題才可能化解,關係才會更堅固。婚前輔導課程正是幫助他們操練這些能力的好機會,甚至因此關係變得更好,願意一生一世相守在一起。
她建議教會平時就要關心青年牧區裡弟兄姊妹交友狀況,然後將他們遇到的問題歸納整理起來。若能協助他們發現問題,甚至告訴他們婚後可能遇到的類似狀況,可以有什麼解決方法。當他們先知道如何應對,就不會害怕婚姻的考驗。
了解自己和對方 並找到共識
楊忠穎分享,他曾遇到一對未婚男女,男方是餐廳老闆,因工作繁忙,常忽略女友,讓女友覺得自己不被重視。「男生覺得自己拚事業是為了未來,女方卻感到孤單」,他說。
在輔導過程中,他建議男方審視自己的工作,再忙也要每天抽時間與女友聯繫,即使只有幾分鐘或半小時的電話,也能表達「我在乎妳」,甚至把自己難處告訴對方。另一方面,也鼓勵女方不要冷戰、耍脾氣,而是清楚說出感受,讓男方知道她在意的點。當雙方理解對方的想法和難處,找到平衡點,換位思考,避免發生類似的問題,雙方距離就會拉近。
「我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陳貞曲表示,在課程中會透過模擬各種狀況,讓學員在討論過程中更認識自己的反應與需求。許多人這才發現,原來在某些狀況下,自己會做出特定的選擇,背後其實反應了對愛與婚姻的渴望。例如,有些人特別需要經濟上的安全感,有些人則更在意情感上的安全感。透過這樣的探索,雙方能更清楚了解彼此的期待與差異,並藉著良好的溝通,判斷彼此是否合適。一旦能在婚前就提前面對並找到共識,婚後就能避免許多衝突與問題。
表達愛之語 做對方需要非我想要
楊忠穎也提到《愛之語》中的五種愛的語言:肯定的言語、身體的接觸、精心時刻、贈送禮物、服務的行動,是男女雙方很好的溝通工具。
「關鍵不是做我想做的,而是做對方需要的」,他說。男女雙方要知道對方最需要的是什麼,才不會只做「我想要的」。譬如,女方需要的是「服務的行動」,可能只是出門的時候幫她提個東西,就能讓她很開心。又如,女方喜歡「贈送禮物」,可能無意間下班買朵花送她,簡單的舉動就會讓她非常開心。
先生可能期待的是「服務的行動」,例如下班回家很累時,希望另一半說「老公,你辛苦了」,並幫忙按摩肩膀,先生就會非常開心。其實不用做很多,只要做在對方最需要的地方,雙方關係就會變得很好。
有時候,雙方自認「我對你這麼好」,卻不是達到對方的需要,反而白忙一場,甚至心生委屈,反倒埋怨「為什麼你都沒有感覺?」
同心合意去耕耘愛情與家庭
楊忠穎表示,自己和妻子的愛之語,第一名都是「精心時刻」。因此,他們只要有時間,就會出去散步聊天,兩人都非常開心,覺得彼此在乎對方,而不是只忙於工作,忽略伴侶感受。在散步聊天的過程中,夫妻倆也會談論生活點滴,交流彼此的想法與困難,讓關係更為緊密。
他說,若交往時雙方關係愈來愈甜蜜,覺得「你很在乎我,我很在乎你,你了解我,我也了解你」,那麼進入婚姻後,摩擦相對會減少。
楊忠穎回憶,大學時期曾答應幫女友(現在的妻子陳貞曲)買晚餐,卻因與朋友聚會而忘記,導致她餓了一晚。他當時覺得女友任性,心想「自己去買一下就好了」。但事後才明白,是自己不夠體貼。這也是男女交往常見的問題──只想到自己,沒有站在對方立場去思考,而且犯錯時也不願認錯。一旦誤會累積,雙方摩擦就會變大。後來,他開始審視自己的錯誤,並向女友道歉、做出調整,彼此關係才愈來愈好。
他勉勵年輕人:「婚姻並不可怕,婚姻是美好的,就看我們如何去經營、灌溉這塊田地。就像農夫想要收成,必須付出心血與努力,而不是單方面付出。當男女雙方同心合意去耕耘愛情與家庭,就能享受『一加一大於二』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