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好牧人

【腓立比書查經】保羅額外的勸勉

檢舉
吳道宗 吳道宗 追蹤
右圖:"Saint Paul", by Follower of Guercino

◎吳道宗(聖光神學院研究教授)

經文:腓立比書四章1-9節

壹、經文釋義

保羅在新的段落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一個新命令上。在新的一節,保羅再次稱呼腓立比的信徒,並且這還是一長串的稱呼:「我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你們就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

在這五重稱呼裡,第一個是「我的弟兄們」,它是用來表示保羅與信徒同屬一個屬靈的大家庭,並且彼此之間有親密的關係。第二個是「所親愛的」,這個字是要表示腓立比的信徒是他所愛的對象。

第三是「所想念的」,這個字的使用,是說明保羅對他們的思念,他的「思念」當然與他愛他們(「所親愛的」)有密切的關係。第四是「我的喜樂」。這個地方,保羅把腓立比的信徒視為他喜樂的來源。第五是「我的冠冕」。在這個地方,則是指保羅以他們為榮,而且是現在發生的事。

保羅在下半節接著說:「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應當靠主住站立得穩」,「站立得穩」是指不論是來自外在的迫害,或是侵入教會的錯誤教義,信徒都要堅守信仰而不搖動(參一27~29)。

1、幫助兩個姊妹
保羅以「勸」開始,接下來作了幾方面的勸勉。首先是「我勸友阿蝶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由「同心」這個片語所引申的意義(「和諧相處」或「達成和解」)可知,顯然教會這兩位姊妹發生了爭吵。由保羅在信中公開勸和的情形來看,她們之間的爭吵是教會中公開的事實,並且也造成整個教會的困擾。

她們要化解衝突有個關鍵點,就是要「在主裡」解決她們之間的爭執。這一節的「在主裡」接近二章19、24節的涵義,就是指「在主的主權下」之意。明確地說,兩人的衝突是無法靠著服在某人的權柄下解決;只有服在耶穌的主權下,才有可能達成和解。

除了保羅的直接規勸,他還委託「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四3)來幫助這兩位婦女。「同負一軛」這個字是指「同工」。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是他必然知道保羅現在正委託他排解糾紛。

雖然友阿蝶和循都基在彼此的人際關係上出問題,但是保羅對她們的描述卻是正面的:「因為她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表示她們曾經在保羅的福音事工上,與他並肩服事、一起奮鬥。

下一句「還有革利免,並其餘和我一同做工的」的「革利免」,這個名字在當時相當普遍,他的身分難以確定。還有「其餘與我一同做工的」,雖然無法獲知他們是誰,但應該是腓立比教會的信徒,過去也都與保羅「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一5)。

他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這裡的「他們」是指2-3節所提到者(友阿蝶、循都基、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革利免、其餘與我一同做工的),並且他們的名字都列在神的「生命冊上」,「生命冊」指的是「天國公民的名冊」,因此就表示這些人有永生。

2、要喜樂、謙讓
除了四章一節,本段落中往後餘下幾節裡,是保羅對整個教會的各方面勸勉。首先,是要信徒「要靠主常常喜樂」,保羅說了一次還不夠,他又強調一次:「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保羅在此之前已提到信徒要「喜樂」的命令(腓二18,三1),之後又提出要信徒要喜樂(腓四10)。

保羅指出:信主能夠喜樂,是因為「靠主」。表示信徒喜樂的根據(基礎)與範疇是「主」。除了「喜樂」之外,保羅也要信徒「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腓四5)。「謙讓」(寬容大量)與放蕩不拘成對比;保羅對信徒有如此要求,很可能是與他們受到不信者的惡待(逼迫與反對)有關。

保羅在第五節末了突然插入一句「主已經近了」。它的地位與功能不易確定,它有兩種可能的意思:一,在「時間」上表示耶穌快再來,亦即主再來是要拯救神受欺壓的子民。二,從「空間」來說,意味著耶穌將要出現在信徒那裡,垂聽他們的禱告。這兩種意思都有可能,保羅並沒有明確的指出它的功能,很可能是刻意為之。

3、要禱告
保羅在四章6-7節論到另一個主題就是禱告。由於腓立比信徒因為敵人的逼迫而「掛慮」(一28、30),因此保羅要他們向神禱告:「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掛慮」表示為某事焦慮,或是對事情無謂的擔心。保羅接下來使用三個相關的字眼,來表達向神的禱告:禱告、祈求、所要的(即「所求的」)。這三個名詞是同義字,三者一起出現是強調「禱告」的不可或缺,以及對禱告的結果有正面與積極的期待。

此外,這裡的「凡事」不是指「任何事」,而是指在任何情況下。表示腓立比信徒不論在何種情況下,特別是心裡出現掛慮時,就隨時向神舉手禱告。接下來第七節就是禱告的結果:「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這裡的「神所賜……的平安」,它的直譯為「神的平安」。「平安」在此是指內心的平靜安穩,不被「掛慮」所影響。保羅所謂「出人意外的」平安,意思是:神賜給人的平安,是超出人的理解(能力)之外。

神的平安其功能之一,就是作用在信徒身上:「必在耶穌基督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此句的「心懷意念」就是包括整個人的內在生命。人的內在生命容易受干擾也容易受到世界的影響,但神的平安卻能保守信徒的心,使他們免於不安與「掛慮」。

在基督耶穌裡」是位於整節的最後面,它的意思是指「與耶穌基督連結」。若是如此,一個人的心懷意念能夠蒙神的平安保守,是由於他與耶穌基督在生命上有密切的連結。就是由於有這樣的連結,神的平安才有可能在信徒的生命中發生保守的效用。

4、要思念對的事
到了第八節,保羅又提出一個新的勸勉,並且以「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作為開始。保羅在這節的勸勉,是要信徒「思念」一些美德:「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這些美德之前,每一個都加上一個「凡是……的」,表示這些美德不一定是基督教特有的德性;它們是當時社會認同的美德,並且這些美德是沿用當時道德哲學的一些倫理名詞。

這些美德共有六項,分別由六個形容詞表達:「真實的」是指沒有虛假的言語、思想或行為;「可敬的」意思包括高貴的、高尚的,如此就與低俗、庸俗成對比;「公義的」意思是正義或公正的;「清潔的」指道德上的純潔;「可愛的」是指討人喜歡的;「有美名的」意味著本身是有價值的。

最後,保羅以「若有什麼德行」與「若有什麼稱讚」把前面六項美德加以整理、涵蓋;不過就範圍來說,應該是超過前面那六個項目。此處的「德行」就是指美德;「稱讚」就是指值得嘉許或值得讚美的事。換句話說,以上六個項目對保羅而言,既是美德,也是值得嘉許或值得稱讚的事;因此就值得信徒去「思念」。

對保羅而言,這些美德是被認為是當時社會的美好德性,而非獨屬於基督教。就像在華人的社會中,孝道、樂善好施、盡忠職守、清白端正等,都是社會與基督信仰所共同推崇的美德。不但如此,由「思念」一字的意涵來看,保羅不只希望信徒常「思想」這些事,也希望他們能在生活上「行」出來;否則「思想」就沒有任何意義。

5、要效法保羅
在第九節,保羅把信徒效法的對象,轉到自己身上,就是要求他們去「行」、去實踐在保羅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前兩個是指保羅的教訓,後兩者則是指保羅個人的榜樣;前兩個是言教,後兩個是身教,這兩者就構成完整的效法與學習內容。

對於他們在保羅身上所學習與觀察到的,他的吩咐是「你們都要去行」。當信徒能夠實行上面的勸勉時,其結果是:「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神與祂的子民「同在」,是舊約與新約中不斷出現的主題,這是信徒的特權與榮幸,也是神對祂子民關愛、保守、眷顧的表現。

貳、反思與應用

一、教會爭吵事情的處理
保羅在這段經文公開勸勉兩位教會的姊妹要停止爭吵、達成合解。在舊約到新約,神的子民彼此爭論的例子可不少。有沒有好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若是以腓立比教會為例,保羅先公開在所有信徒前規勸友阿蝶和循都基要「達成和解」,重歸舊好。不論她們最初衝突的原因是什麼,為了教會整體的好處,也為了教會向外人的見證,放下個人的意氣之爭,其實是需要有順服神的態度才能達成。

還有,保羅委託另一個人來排解糾紛,就是這位不知名且是「真實同負一軛的」(四3)。保羅知道這個人既不會預設立場、偏袒某一方,也知道他一定會謹慎處理兩位姊妹間的人際關係。因此,這位受委託者要有極大的智慧,並且是這兩位姊妹信任的人物,才有可能接受他的排解。

我們從這個案例推知,友阿蝶和循都基的爭吵問題,可能會順利的解決;也可能會無休止吵下去。如果與罪無關,那麼雙方願意顧全大局,以教會的整體和諧為重,在主裡握手言和,就有可能在順服保羅的規勸下,順利且完滿的解決這個公開的教會問題。

換言之,如果把保羅的勸勉之言視為神的話(參林前十四37;彼後三15~16),那麼就可以得出一個原則,就是:順服神的話是解決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這麼說,任何堅持己見、絕不讓步的人際難題,絕大部分是對神的話不順服、不聽從的直接或間接結果。

反之,一個願意「聽從神」(詩八十一8)、「順服神」(徒五29)的人,他也是「隨從聖靈」(羅八4)、「體貼聖靈」(羅八5、6)、「順著聖靈」(加五16)的人。那麼他就願意為整體的利益而向真理讓步,與對方和好。

辦法看似簡單,然而它涉及到個人的意志是否降服在真理面前,這部分也可視為是所有基督徒的屬靈功課,也是神的兒女一生之久的操練。因為它不僅適用於人際關係,也適用於屬靈生活的方方面面。簡言之,我們要成為神「順命〔順服〕的兒女」(彼前一14),以作為教會以及世界的見證。

二、信徒一無掛慮的祕訣
保羅對腓立比信徒的關心,也包括對他們所「掛慮」(憂慮)的事提供解決之道。雖說就腓立比教會的情況而言,他們可能是因為敵人的逼迫而「掛慮」(一28、30);但在現實上,使人掛慮的因素可不只有這個而已。

這裡所談的是人對無法掌握、無法預測的未來所產生的焦慮。由於人對未來以及未知的事無法事先掌握,並且也信不過神,因此就容易產生擔憂。如何才能一無掛慮、不要憂慮呢?就目前這段經文來說,它就清楚的指出:「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6b)。因此,向神禱告是去除憂慮的第一個要素。

然而不要忘了,禱告的態度也很重要,因為在保羅在上文提到要「靠主喜樂」,接著也指出要信徒「帶著感謝的心禱告、祈求」(「禱告、祈求,和感謝」之意)。

除了禱告之外,還有第二個要素,就是對神要有信心。希伯來書十一章6節就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雅各也如此說:「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雅一6~7)。

這兩節經文意思很清楚:來到神面前向祂祈求的人,若是帶著懷疑、不信的心,是無法得到神的應允的。若是如此,就無法在主裡獲得安穩、除去憂慮。信心的禱告不只是把我們「一切的憂慮卸給神」,而且還要有對神會「顧念」我們的信心(彼前五7)。終極而言,只要對神有信心,就會驅逐我們內心的憂慮與不安。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09-12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我的信仰成了自助餐
2025-09-12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旅途中的心靈音符─茶香、甜點與福音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