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魚
一轉眼,我受洗已經十八年了。
如果把信仰旅程比作一張餐桌,我會用什麼樣的料理來形容呢?回望這十八年的信仰生活,我才發現:我有時候把教會當作自助餐,只挑選自己喜歡的;而神卻呼召我坐在一張不完美、但無比真實的家常餐桌上。
我不是從基督教家庭長大的,所以「信仰」對我來說,是從某一天開始,慢慢長成的。走到今日才驚覺,自己的屬靈生命似乎也有一些「長大成人」的痕跡;只是,這些痕跡並不全然美好。
信仰旅程三教會各有特色
回想最初,我在A教會決志、受洗、受屬靈裝備、開始服事。從參與營隊籌備到帶領小組,到台前的服事,我的大學時光幾乎都和教會緊緊相連。除了上課時間,其餘日子都是與弟兄姊妹一起團契、吃飯、禱告、討論服事、歡笑和流淚。那時候的信仰群體,成了我青春最濃烈的底色。
後來因著搬遷,我開始在B教會聚會。那裡的敬拜震撼,燈光與音響效果極佳,講道貼近生活又有啟發性。主日崇拜時,我真切被觸動。但結束後,看著成群結伴的弟兄姊妹熱切交談,我卻始終是一人默默離開大門。偶爾遇到面熟的臉龐,也只是簡單笑笑,說幾句客套話,就各自離去。甚或在其他場合遇到同樣在B教會聚會的人,我只能露出有些尷尬的笑容,努力找話題來填補陌生的空白。
在B教會一年多的時間裡,無論天氣如何、工作多忙,我仍然努力踏上主日的腳步。雖也曾試著加入服事團隊,但也因著工作的繁忙而無法太多投入。隨著教會分堂、聚會越來越多,我越發覺得自己跟不上教會的異象與步伐。每次牧者講到「使命與異象」時,我總會在心裡反問:「這裡真的有我的位置嗎?」。
漸漸地,心裡生出疏離,「教會有沒有我都沒差吧?」這個念想逐漸萌芽,進駐我的腦袋。
某次因故我走進離家很近的C教會。那裡的主日很簡單,短短一小時,沒有複雜的流程,許多事由會眾自行完成——奉獻投進奉獻箱,報告事項全部寫在週報上。詩歌是傳統的聖詩,我完全不熟悉,但還是盡力唱。那天,我刻意把手機收起來,不讓自己有分心的可能,只專注在講台信息。雖然陌生,卻有一種久違的單純。
然而踏出C教會時,我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如果能把我喜歡的元素都拼在一起:A教會的小組氛圍、B教會的沉浸式敬拜、C教會的簡潔流程,再加上生活化的教導,那該多完美啊!我猛然驚覺:我的信仰,已成了一場「自助餐」。
若能挑選理想的教會拼盤?
在自助餐裡,我付錢、挑選、只拿自己愛吃的菜色,不喜歡的就略過;餐廳是為我服務的,我不需要承擔責任。而委身的信仰,更像是家裡的餐桌——我不只是坐下來吃飯,還要一起備菜、幫忙端盤子、分擔洗碗,有時還要吃一些自己不愛但對身體有益的食物。家裡的餐桌雖然不華麗,也不一定道道合口味,但卻充滿彼此的牽掛與連結。
若把「自助餐信仰」比作一段旅行,它像是觀光客式的體驗:我帶著票券進場,隨心所欲挑選行程,累了就回飯店休息,喜歡的風景拍照留念,不喜歡的景點就直接略過。旅行結束後,我確實有了不少照片和短暫的感動,但那些經歷並沒有真正塑造我的生命。
反觀「委身的信仰」,更像是搬進一個新的城市,開始真正生活。這裡的街道不一定乾淨,鄰居也不見得合我意,但唯有長期居住,我才會學習適應、付出、甚至為這座城市的好處獻上一份心力。觀光客可以來去自如,留下的只是足跡;居民卻要承擔,也因此能累積歸屬與深度。
消費式與委身式的信仰
聖經提醒我們:「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哥林多前書十二章27節)作為肢體,我不能只顧自己得著什麼,卻逃避自己該付出的角色。真正的合一與成長,往往是在不方便、甚至摩擦裡被塑造出來的。消費式信仰,把教會當成一個「供應商」;委身的信仰,卻呼召我成為家人,與弟兄姊妹同行、彼此成全。前者以滿足自己為中心,後者以基督的使命為中心。
「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四章16節)提及真正的教會,不是配備最完美的地方,而是願意彼此成全、彼此建造的群體。我必須承認,「挑選」的感覺很令人享受:音樂合口味、講道有啟發、聚會時間方便,就覺得心靈得著。但這樣的滿足短暫而表面。
在神的家委身一起成長
如今我開始問自己:如果神要我停止尋找「更好」的教會,安安穩穩地留在一個不完美的群體裡,我願意嗎?如果祂要我少一點挑剔、多一點擺上,不再只享受別人的服事,而是學習承擔責任,我願意嗎?如果祂要我付出更多時間、甚至面對不合拍的弟兄姊妹,我真的願意嗎?老實說,答案並不輕鬆。
我還在與自己的老我摔跤,也試著為自己立下新的操練:不再急於尋找「更理想」的組合,而是努力安定下來,在一間教會深耕,學習委身。或許過程中會遇見不習慣、不順利,甚至掙扎,但這正是神要我成長的地方。成熟不是靠著找到最舒適的環境,而是學會在不理想中仍然愛人、仍然選擇給予和建造。
我仍在學習把自己從「觀光客」的心態轉變為「居民」;從「顧客」的姿態,轉變為「家人」的委身,不再試著從信仰裡尋找「更好的選擇」。我該試著停下「選購」的腳步,在一個群體裡安定下來,從頭腦到心裡都明白,教會從來不是完美的「服務供應商」,而是基督身體的實體延伸。
我想像未來某個主日,在一張不那麼完美的餐桌旁,與弟兄姊妹一起擺盤、添菜、分食。有人負責備菜,有人負責預備餐具,有人洗碗,有人負責料理,不同的恩賜互相補足。也許還得忍受某道自己不愛的「屬靈青椒」,但因為一起經歷、一起成長,那頓飯會有家的味道。那時,我不再是顧客,而是家人。
願我不再只是「信仰自助餐」的消費者,而是真實作為基督身體中的一分子;在祂的愛中連結,在祂的使命裡委身。願我們都不再只是在自助餐台前挑揀,而是願意在家的餐桌旁,一起預備、一起分擔、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