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報導

腦神經科學家接任中醫大校長 江安世教授:AI醫療未來發展快速 更需要信仰力量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江安世校長指出,AI醫療科技發展快速,更需要信仰價值。(圖/李容珍攝影)

【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中研院院士、世界級腦神經科學家江安世,最近接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在清華大學任教33年的他,有朋友問他:為什麼選擇在此時轉換跑道?他的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個實踐夢想的機會。本身是基督徒的他,受訪時表示,神的旨意非常奇妙,遠遠超乎他的想像,也完全不按照他的計畫走,但他相信跟著神的旨意走,是最美好的。

他就任時提到自己的夢想是:台灣能成為一個民主、富足、快樂的淨土;而他個人承擔此榮耀與責任,期望能為台灣的高等教育與科學發展,盡一份有價值的心力。

江安世接任校長分享願景。(翻攝自中國醫藥大學臉書)

受三位「築夢者」影響

回顧33年前自美返台,在清華任教的旅程,他幸運地遇見三位對他影響深遠的「築夢者」。

第一位,是畢生致力於生態保育的李家維教授。從李教授身上,他學到:即便台灣人口不多,依然能以獨特的視野與行動,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第二位,是James Watson。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獎,並在冷泉港實驗室推動科學夢想,把一個僅有40名研究主持人的小單位,建設成分子生物學的發源地與世界級研究重鎮。他曾前往進修,從James Watson身上得到最重要啟示是:人雖少,只要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問題,也能做到世界第一。

第三位,是中醫大的蔡長海董事長。他記得蔡董事長說:「中醫大要支持諾貝爾獎級的科學探索,成為國際一流大學。」這句話觸動了他,也與他的理想高度契合。

水湳校區空拍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從破產邊緣奇蹟成長 排名全台第二

中國醫藥大學從台中市英才路校本部一個小小校區,曾經瀕臨破產邊緣,到如今發展為九大學院和六間附屬醫院,醫療服務延伸到水湳、新竹、北港和台南。最近在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僅次於台灣大學;而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中,排名也是全台第二,這顯示中國醫藥大學在亞洲地區仍具備相當的競爭力。

江校長表示,AI醫療是未來發展趨勢,中國醫藥大學最早開始布局,並且全面推展。過去尖端醫療只限服務有財力的尖端族群,未來AI醫療帶來的便利性,既準確速度又快,也變得便宜,使醫療可以無遠弗屆,即使住在山上,不必到都市,也能享受和都市一樣的醫療服務品質。

持續推動頂尖科研、加速生醫產業轉譯

他對於中國醫藥大學的願景:持續推動頂尖科研、加速生醫產業轉譯和培育次世代領袖人才,期能打造優質環境,協助師生發揮所長,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江安世校長。(圖/李容珍攝影)

他在開學時也勉勵學生,大學,不只是上課、考試、拿學分;它更是一股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他們正站在一個嶄新的時代轉捩點──大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時代。未來會更複雜,挑戰更多,但同時,機會也無比巨大。接下來他們迎來的是一個Problem Solving的時代,真正解決問題的時代。人工智慧將會加速大科學的進展,許多過去無法醫治的疾病,將逐步被治癒;人類的壽命也將大幅延長。他邀請大家:帶著好奇心去學習,帶著責任感去挑戰,帶著夢想去創造。因為他們就是未來的關鍵力量,他們的選擇,將決定未來世界的樣貌。

江校長指出,科學與信仰是相輔相成,信仰要擁抱科技的進步,科學是一個中性的工具,若使用的人用得不好,它就會變成壞的;反之,若用得好,科技就會變成很好的工具。因此,信仰變得更為重要,當科技發展能夠增進大眾生活品質,信仰更應該擁抱,然後進入,甚至主導,將正確的理念帶出來,讓人們善用科技,幫助大家變得更好。否則,沒有信仰的科學,其實是令人擔憂的。

過去以利用果蠅基因遺傳學為工具,研究腦神經網路如何控制動物行為,也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權威的江校長表示,他在清華33年,跟所有的教授一樣,一切從零開始。雖然在美國有許多發展機會,但他選擇回到台灣,並在科研路上面對各種挑戰與艱辛。一路走來,他投入大量時間才逐漸做出成績,也證明台灣同樣具備足夠的機會,可以成就卓越。

信仰對他影響深遠 20年詩班享受學習

信仰在他人生的帶領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新竹勝利堂詩班服事逾20年,也在教會小組中學習到許多:看見組員在挫折中依然不動怒,在成功時又樂於分享,這些都深深啟發了他。此外,他還參與清大西院由一群基督徒教授組成的小組,定期查經,彼此勉勵。

他非常喜歡融入教會詩班的生活,即使沒有學過音樂、唱得也不算好,團員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大家卻能在和諧的氛圍中練唱,彼此支持、包容與欣賞,讓他深感喜樂。每月一次的獻唱,往往剛覺得自己終於調整到位,卻因指揮換新曲目而得從頭再來;這讓他體會到,人生也常如此——好不容易適應了,又必須重新開始。然而,在詩班裡,他感受到神的榮光臨在其中,心中充滿喜樂。即便後來調任台中工作,他仍堅持在主日回到教會參加練唱。

校園建築(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談到自己信主的經歷,江校長說,他的祖父是牧師領養的孤兒,母親是基督徒,父親很晚才受洗。他原本也沒有受洗,出國讀書後,比較常接觸教會,在若歌教會聚會時,他的妻子聽道後,很受感動就先信主。但他一直對信仰保持懷疑,甚至問東問西,不斷對弟兄姊妹提出挑戰。不過當時的弟兄姊妹很熱心地去他們家小組聚會,對他們也很關心。

39歲人生最順利時 作出信主重要決定

直到回台灣任教、在勝利堂聚會後,他親眼看見許多弟兄姊妹的生命奇蹟般改變,包括兩個孩子在教會中成長,這讓他倍感喜樂。他選擇在人生最順利的時刻——39歲、剛升任正教授的那一年信主。回憶當時,他深知那是神的恩典。探索信仰多年,他對自己說,是時候做出決定:要不要成為一名基督徒?於是勇敢踏出信心的一步。雖然許多人是在軟弱或受挫時才信主,但他不是,這也顯明神對每個人的帶領各有不同,而這份差異正是美好的。他也盼望每個人都能得著神的恩典,讓生命更加豐盛。

江校長說,基督徒並不是比別人更順遂,而是明白挫折與挑戰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不會因失意而埋怨。有時研究計畫落空,一些老師會感到沮喪,甚至覺得懷才不遇、沒有被看見,但他的妻子卻常安慰說:「至少可以趁機好好休息。」用這樣的正面心態去看待,反而能帶來喜樂,只是他自己卻從未真正休息過。

校園風景(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江校長表示,他來中國醫大剛好是他研究能量最顛峰的時候。他過去帶過許多學生,不僅在國內外擔任教授,在台灣也有頂尖的研究成果。他原本準備退休後,腳步可以放慢。但是神的安排出乎他意料之外。他進到中國醫藥大學,覺得自己可以貢獻一點心力,他相信是神的心意,期望他的貢獻能夠幫助很多人。

看見AI發展未來醫療有藥可醫許多可能

江校長指出,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貝克(David Baker)、DeepMind 的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與強普(John M. Jumper),以表彰他們在蛋白質設計與結構預測上的重大突破。三人皆以 AI 演算法預測並合成蛋白質,為醫學帶來嶄新契機。他說,許多疾病的根源在於蛋白質的錯誤互動,而這些研究若能完整預測人體所有蛋白質的相互關係,就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疾病可望找到治療方法。近期甚至有新研究發現,一種新蛋白質能讓大腦恢復年輕狀態,推測在未來二、三十年間,人類壽命可能因此大幅延長,甚至加倍。這讓人真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與未來不可預測的改變,而在這樣的時代裡,信仰顯得更加重要。

江校長表示,中國醫藥大學歷任校長,包括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李文華院士,以及剛卸任的洪明奇院士,都是國際頂尖的科學家。他曾坦言:「他們不是難以超越,而是以台灣的條件來說,根本不可能被超越。」但他強調,自己並不需要去超越這些前輩;站在基督徒的立場,他更看重的是如何在他們奠定的良好基礎上,使學校發展得更好。

創研大樓。(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他很感恩學校董事會的核心力量堅強而且合一。但他也坦言,學校並非事事完美,因此他懷抱心志,帶領學校持續追求更完善與良善。他期盼在這過程中,大家能同心合一,讓學校與醫院的力量能推動社會進步、彼此祝福。雖然仍有許多事要做,他也不確定自己能完成多少,但深信只要付出一點一滴,都具有深遠意義。

從醫院到學校共有三個AI研發團隊

江校長指出,中國醫藥大學在 AI 醫療研究領域走在台灣前端,目前校內新成立的 AI 團隊與附屬醫院共組成三個研究團隊。他解釋,AI 的發展歷程從文字到影像,未來將結合醫療影像與文字分析。換言之,醫療診斷的核心就是「文字與影像」的判斷,而 AI 將能同時整合兩者,帶來更快速、更精準的診斷,並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案。這樣的時代已不再遙遠。

他指出,在科技快速進步、轉變的年代,AI帶來人心與生活極大的變化,有能力的基督徒應該要更多發揮影響力,使用這些新科技來創造更美好的人類生活,並且影響更多的人,特別是科技人。在這個關鍵時刻,需要把這樣的工具運用在良善的事情上。這不是「要不要選擇」的問題。若不做,自然就會朝著混亂與危險的方向發展。

他很感謝主,雖然工作挑戰很大,但他樂在其中。雖然辛苦,但因為他沒有去追求別人怎麼看他,而是專注在基督的心意。他只要求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至於最後能到哪裡,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也希望大家能為他禱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