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主耶穌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馬太福音九章37-38節)許多基督徒對這段話朗朗上口,但卻從未認真地想過,這會不會是對我自己的呼召呢?或者對我兒女的呼召呢?
在教會裡,我們看到許多父母,為自己兒女在世上的成就欣喜萬分、感謝讚美上帝,但卻從未想過,上帝是否為了他們兒女的成就也同樣歡喜呢?或者,上帝寧可見到他們兒女投入上帝國服事,才會心滿意足呢?
教會是否在意培育優秀人才?
事實上,我們很少看見教會認真地培育上帝國的工人,大部分都順從家長們追隨世界價值觀的決定而已。許多華人教會在尋找牧者,而且期盼找到優秀牧者,卻從未想過,自己的教會究竟培養過多少牧者?教會裡優秀的人才是否有被鼓勵、引導成為上帝國工人?加爾文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懷著世界價值觀的基督徒家長。
加爾文出身在一個極其平凡的家族,父親終於擺脫祖傳的船伕、造桶行業,藉由教育提昇地位,擔任天主教會的教會法庭書記。父親把年幼的加爾文寄養在貴族家庭,又把年少的他送到巴黎讀大學,期盼他成為神職人員,重點並非服事上帝,而是藉此出人頭地、進入上流社會。
加爾文寫作詩篇註釋時,讀到大衛是上帝所揀選的人,上帝把他從羊圈裡高升為國王,深深覺得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經歷到被上帝奧秘的護佑改變,蒙召成為服事上帝者,使他從世俗生活中被提升為福音使者。加爾文就像詩篇作者的形容,從地的深處、可怕的深坑、骯髒的泥巴裡被拉拔出來,他也被上帝從從嬰孩時期起就熟悉那重重禮儀、禁忌迷信、世俗價值的教會中拉拔出來。
後來,加爾文的父親改變主意,本來培養他進入神職的計畫,突然改成要他去讀法律,因為發現這一條路更能保證功成名就,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轉折;後來他卻愈來愈認真讀聖經,而轉向學習聖經原文,進入生命中的第二次轉折,逐漸地成為一生服事上帝的人。
從追求成功到被呼召服事神
加爾文有如一匹馬,被他父親牽引而朝向世界的方向,但從未發覺自己背上有一位騎士,而且嘴裡也含著馬韁;直到騎士突然拉起馬來,轉向一段全新的路程,加爾文這才明白過來,這是他一生要走的道路,自己的生命全在於那位騎士手中。
加爾文從來沒有用誇大的言辭描述自己被上帝呼召的事。這意想不到的轉變只是一個開始,他並沒有立刻全面了解信仰的意涵,也沒有即時切斷一切父親從自己幼年時建立的教會關係;不同的是,他的意念已經臣服於神聖權威,如同野牛開始溫馴地認識主人,綿羊醒過來聽主人聲音,加爾文覺醒自己要被改變成為可造之才。
今日教會若要培育年輕世代成為上帝國工人,面對來自社會的強勢世界價值觀,以及年輕世代沉浸其中的流行文化,請問最大的困難與挑戰究竟是什麼?應當如何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