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隱
文、供圖/小隱
來自各國、各族、各方的萬民
2025年2月中,齊聚臺灣臺北復興堂、來自北中南各教會約三百多人,熱血沸騰地專注聆聽跨文化宣教(以下簡稱跨宣)的故事與教導,並接受培訓。
這是第三屆跨文化宣教大會的現場。跨宣的小小火苗,似乎已在臺灣教會界燃起,並緩緩擴大。
主辦單位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以下簡稱RA)創辦人陳維恩開宗明義表示,當強調跨宣的重要性時,並非表示同文化傳福音不重要。然而如果跨宣不拿出來講,少有教會主動談論這個主題。大會的目的,就是為連結更多臺灣的教會對跨宣的認同與參與,大家有一致的方向,TOGETHER一起走。

沒有一位基督徒會反對馬太福音28章大使命的重要性,然而這裡所指的「萬民」,可能不是指每一個人,而是指全世界所有獨特文化和語言的族群。如啟示錄7章9節的異象所描述:「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陳維恩從跨宣的視角,對「萬民」提出了這個定義。

他指出傳福音和宣教一樣重要,但傳福音未必等同宣教。在同文化裡面,跟身旁尚未信主的人分享福音,本來就是基督徒的本分。如果跟鄰居或家人傳福音就是宣教的話,那麼早期宣教士就沒有理由離開自己的本族本家,來到異地,把福音帶給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如果有教會或基督徒認為,福音在耶路撒冷(自己的所在地)都還沒有傳遍,就先不向猶大全地、撒馬利亞和地極(所在地以外)傳福音,這難道不是一個盲點?

陳維恩用一個全世界人口的信仰統計圖,說明何謂未得之民,以及對未得之民傳福音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基督徒;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住在基督徒身邊的非基督徒,這群非基督徒有機會和資源聽聞福音,只是選擇拒絕。然而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身邊沒有基督徒的非基督徒,這些人很有可能未曾聽聞福音,因為沒有人向他們傳,也是宣教資源最少的群體。
根據香港差傳事工聯合會最近公布《2025全球差傳數據》,跨文化宣教士總數接近45萬,卻只有3%受差派到33億的未得之民當中,其餘97%都去了已有福音到達之地。此外,各類奉獻總額達1,300億美元,然而只有約3.2%的奉獻用於差傳。保羅對跨宣有明確的教導: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羅馬書 15:20)
成為差遣的教會
二十幾年來,位於新北市的五股禮拜堂非常看重宣教,在19間植堂教會組成的「約書亞團隊」中,已派出26位跨文化宣教士。主任牧師 王天佑在大會最後一場信息中,歸納出為何工人出不去的三個主要原因:
1. 捨不得出去
因著人好逸惡勞的天性,即使是基督徒,甚至是進入宣教禾場的工人,大部分喜歡停留在安全舒適的地方。耶穌在馬太福音第9章說要「打發」工人出去,因為工人不願主動出去。耶穌做了最好的示範:祂走遍各鄉各城,沒有停留在舒適圈;祂憐憫困苦流離的人,看到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王天佑又用使徒行傳裡腓利的例子。當主的使者對他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他就起身前去時,是放下已在撒馬利亞進行得紅紅火火的事工。在曠野的路上遇到了來自衣索匹亞的太監,是在女王甘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的。接下來美好的跨宣故事發生,福音種子也進入非洲。(參考使徒行傳8:26-40)
2. 代價大,投資報酬率低
「一個跨文化宣教士的經費,可以支持三位本地同工。」王天佑不諱言,「栽培跨文化宣教士很昂貴!不但昂貴,而且短期無法看到成效!」若是教會內傳道人短缺,牧者寧願把人力留在教會內。因此過分看重CP值(投資報酬率),可能是攔阻不少教會邁向跨宣的最大因素。
3. 缺乏跨宣的培訓與眼光
「我們當然不會天真地以為跨宣是一項輕易的工作。但連牧師自己都沒有跨文化(宣教)的經驗,要如何帶領教會跨出去?」王天佑說。正因如此,就有了這個大會的出現。培訓的欠缺,將由扮演推動跨宣火車頭的RA來補齊。「以永恆取代短暫」的眼光(參考哥林多後書4:18),則需要牧長們一起看見並推動。
「主任牧師要帶頭宣導,走出去!」現年 63歲的王天佑,家中每一位孩子的名字都有一個「宣」字,作為對宣教的看重與提醒。他開玩笑地說,目前正在努力學習英文,也正在預備把主任牧師的棒子交出去,計畫兩年後退休,將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跨宣的服事。
大會尾聲,他用該教會世豐弟兄的生命見證,鼓勵永恆的投資才是最有智慧的投資。世豐弟兄在生命的末期,帶著全家去日本宣教,
散盡家產購買福音基地,結出美好的果子。教會差遣宣教士與否,關乎人今生的幸福和永恆的結局!這是多麼大的特權與使命啊!
「讓我們成為打發工人出去的教會!沒有藉口、沒有理由!舒適圈不能成為藉口;CP值更不能成為理由,因為這是主耶穌的命令。莊稼已經成熟了,我們能做的就是願意順從!」王天佑的呼籲,震撼整個會場。
「差派就是一生,不是一年、兩年。」王永信牧師也曾說過:「宣教不是『憑感動』;宣教是『還債』,是『責任』!」今天華人基督徒能得到福音的恩典,正是因為兩百多年來西方宣教士的跨文化宣教。如今,應是華人進行跨文化宣教的季節了。
根據「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的統計資料,臺灣教會信徒與宣教士的比例為3,170:1,顯示比例嚴重失衡。願這一次以及未來更多次的跨文化宣教大會,能喚醒眾教會「看重遠方的呼聲,大過本地的需要」。願眾教會都看見,讓萬民都聽見,啟示錄7章9-10節的異象。
————————————————————————————————————————————————————————
關顧宣教士工作坊
成為宣教士的過程是漫長的預備,成為宣教士之後更需要定期、長期關懷。
具體怎麼做?本次大會「關顧宣教士工作坊」,幫助與會者更具體關心支持宣教士。
【預備期】
預備成為宣教士的過程中,已編列各種訓練費用的預算,給予關心與經濟支持。
尚未正式前往工場,常會面臨屬靈爭戰,可固定以禱告支持。
如果知道有好的裝備課程或機構,可推薦給準宣教士,甚至贊助他們參加。
若認識有經驗的宣教士,可幫他們做連結。
【如何更具體關心宣教士】
宣教士為了能在工場留下來,有合法的身分順利取得簽證,或在不同族群文化中生活,常常費盡心力,建立各種關係,努力要為當地人接納。切切為這方面的需要禱告。
宣教士花很多心思和時間撰寫家書/代禱信,務必細細閱讀,行有餘力,給宣教士回饋。彼此互動,讓宣教士知道確實有人關心,有人在為他們禱告。
與宣教士通訊時,必須加倍留神,注意對方身處之地,是否適宜談及宣教工作或採用基督教常用術語。如有需要,請學習並使用約定的代號來表達。
為宣教士預備禮物之前,不妨先了解他們的需求,或向他們索取「願望清單」。禮物以輕巧實用為佳,例如茶葉、家鄉味的零食……等等。
關心宣教士的家人,特別是年邁的雙親。可定期探望或通話,也與宣教士分享家人的近況。
如宣教士被要求返鄉協助家鄉的教會或差會辦公室工作,了解當中的原因,他們仍需要關懷與支持。
——————————————————————————————————————————————————————
〔作者簡介〕小隱,資深採訪記者,曾多次參與短宣,KRC文字營學員。 2018年北美華神畢業,2022年至今,夫婦一同進入跨文化宣教。
本文取自《神國雜誌》 79期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