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綜合報導】自從美國保守派青年領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10日在猶他州校園遇刺身亡後,英、美、澳等國陸續舉辦遊行與守夜祈禱活動。美國各地自12日(週五)晚間起至14日(週日),陸續舉行守夜禱告會;場地從他位於鳳凰城的「美國轉捩點」總部、紐約市的時代廣場、加州比佛利山(Beverly Hills)的街頭、華府甘迺迪中心(Kennedy Center)的寬敞大廳,到麻州普利茅斯(Plymouth)與南卡羅來納州薩默維爾(Summerville)的教會皆有聚會。人們點燃蠟燭,祈禱,互相安慰。在悲痛中表達懷念,同時呼籲社會正視政治暴力的威脅。
大西洋彼岸的英國,柯克遇刺事件也點燃右翼陣營的怒火,引發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右翼集會。極右派活動人士湯米.羅賓遜(Tommy Robinson)號召的「團結王國」(United the Kingdom)遊行,13日在倫敦登場,吸引逾11萬人響應。其中,紀念柯克的群眾在滑鐵盧(Waterloo)遊行後,前往白廳(Whitehall)南端參加「言論自由節」(Free Speech Festival),藉此表達對言論自由的堅持與追思。
英國轉捩點守夜活動 雨中500人聚集
而在前一晚,英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K)在白廳蒙哥馬利雕像前為查理柯克舉辦了守夜活動。儘管下著大雨,仍有大約500人參加了此次集會。
英國轉捩點執行長傑克.羅斯(Jack Ross)告訴群眾:「查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熱情源自於他始終懷抱著幫助他人的使命。」當提到槍手時,羅斯說:「雖然正義無法讓查理復活,但我希望這能減輕他家人的痛苦。我們要求法律對泰勒.羅賓遜予以嚴懲。」
英國轉捩點在一面巨大的英國國旗前向其創辦人查理.柯克致敬,國旗上印有詩篇一二五篇3節:「惡人的杖不常落在義人的分上,免得義人伸手作惡。」
參加守夜活動的英國基督徒比爾說:「我覺得他總是敞開心胸樂於與人討論,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尊重……我們應當感恩回顧查理的一生,他勇敢地把愛國情懷、基督信仰與保守理念推向主流,並深深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
英國基督教之聲(the UK Christian Voice)也邀請人們於9月20日一同到西敏寺簽署關於信仰、自由和政治的《西敏宣言》(the Wesminton Declaration)。
澳洲布里斯班遊行紀念柯克
而在澳洲布里斯班(Brisbane),人們也發現了長長的遊行隊伍,為紀念查理.柯克而走。
美國各地數日來舉行許多紀念柯克的守夜活動。9月12日,數百名哀悼者聚集在愛荷華州西得梅因(West Des Moines)舉行守夜活動。參加者擠滿了停車場,許多人坐在自己帶來的草坪椅上,點燃蠟燭悼念柯克。幾對情侶手牽手,孩子們揮舞著小小的美國國旗。主辦單位搭建了一個舞台,上面掛著國旗、柯克和家人的照片,大螢幕上播放著柯克在播客和TikTok上的談話影片,以及支持者哀悼他去世的紀念影片。
13日下午6時30分,在該州梅森市的中央公園也舉行燭光守夜活動。
全美各地守夜現場 悲痛中井然有序
在加州比佛利山,數百人聚集在比佛利花園公園(Beverly Gardens Park)及著名城市地標前,手持鮮花與美國國旗,有人高喊柯克常用的口號,氣氛沉重卻保持平和。部分經過的駕駛也鳴笛致意。現場多次強調「真理與勇氣」,象徵柯克一生的核心信念。
加州教會牧師帶領唱詩禱告
在加州佛雷斯諾市(Fresno, CA)東北部的新約社區教會(New Covenant Community Church)舉行禱告會,牧師帶領唱詩與禱告,提醒會眾柯克留下的不只是政治理念,更是信仰的見證。有人指出,他雖常被外界誤解,但與人面對面互動時,更能感受到他的熱情與堅定信念。
在麻薩諸塞州劍橋,13日晚間,哈佛法學院保守派學生在懷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的台階上,舉辦守夜活動,共有一百多位師生參加。哈佛法學院三年級學生、活動組織者梅森.R.萊尼 (Mason R. Laney)表示,在哈佛大學向柯克致敬尤為重要,因為他捍衛的保守信仰往往是大學裡的「少數觀點」。他說:「哈佛大學必須記住查理.柯克,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因為他就是這麼做的。」萊尼強調,「如果你不能在不冒生命危險的情況下說出自己的想法,那麼美國就是個非常黑暗的地方。」散場前,主辦單位為柯克默哀一分鐘,並在哈佛校園暮色降臨時點燃蠟燭。
在該州普利茅斯(Plymouth),則是教堂擠滿青年與長者。不少人因柯克及其組織對校園的影響而到場。雖然情緒低落,但氣氛肅穆。發言者表示,柯克讓許多年輕人找到參與公共議題的方式,被認為賦予年輕世代「骨氣」(backbone)與「聲音」。即使社會大眾對他評價分歧,仍有人視他為連結信仰、家庭與國家價值的象徵。
華府甘迺迪中心追思禮拜 政府官員到場
在華府甘迺迪中心,數百人參加官方追思禮拜,八十多名國會議員與川普政府官員也到場,安全戒備嚴密。活動主題強調「尊重生命比政治分歧更重要」。發表演說的重要人物包括眾議院議長麥可.強生(Mike Johnson)、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西.加巴德(Tulsi Gabbard)、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羅伯特.F.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
強生議長在演說中表示,柯克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他敦促人們以柯克為榜樣,不僅要學習他恪守的原則,還要學習他與他人溝通的「方式」。他並提到:「緬懷他最好方式就是像查理一樣生活。」
威斯康辛州奧佐基郡(Ozaukee County, WI)地方共和黨員14日舉辦燭光守夜活動,數百名威州東南部居民齊聚格拉夫頓退伍軍人公園(Veterans Park in Grafton)。他們唱詩、祈禱並分享感受,既表達哀痛,也展現延續行動的意願。來自蒂恩斯維爾(Thiensville)的喬安妮.福克(Joanie Forke)說:「知道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願意在這個悲痛的時刻前來表示支持和聲援,真是太好了。」
柯克的家鄉,伊利諾州庫克郡阿靈頓高地(Arlington Heights)14日盛大舉辦祈禱守夜活動,數百位社區居民聚集在一起,公開表達悲痛和反思。許多人高呼「查理,查理,查理!」,其他人則舉著美國國旗和標語,其中一個標語寫著:「我們都是查理!」一位演說者告訴群眾:「查理擁有上帝賦予的恩賜——他展現出積極傾聽、同理心、耐心等技能,而且總是充滿智慧和幽默。」
南卡聚會民眾:爭論應靠言語而非槍枝
在南卡羅來納州薩默維爾(Summerville),數百人聚集在哈欽森廣場(Hutchinson Square)的燭光守夜祈禱會,當地居民與共和黨支持者共同參與。「他是一位信徒,他知道誰是他的救世主,他知道自己相信什麼。他知道福音的真理,並且不懼展現它,無論付出什麼代價,」伯克利郡共和黨成員、空軍退伍軍人道格.梅多斯(Doug Meadows)說道。有人直言:「民主社會的爭論應靠言語,而不是槍枝」。另有參與者稱柯克是「朋友與兄弟」,他的驟逝讓許多人深感失落。
此外,據《今日美國》報導,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和海王星海灘(Neptune Beach)、密西根州東蘭辛(East Lansing)、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等地,也都紛紛舉行悼念柯克的守夜活動。佛州西棕櫚灘青年共和黨俱樂部主席亞歷克斯.法赫米(Alex Fahmy)表示:「我們紀念查理最好的方式,就是將他的使命傳承下去。」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到幾個關鍵趨勢與社會言論焦點:
1. 譴責暴力,呼籲和平
布魯金斯學會報告指出,自2020年以來,美國政治人物遭受的暴力威脅逐年升高,2024年更創歷史新高,柯克的遇害被視為這股危險趨勢的延續。守夜祈禱會上,參與者在哀痛之餘,強烈譴責暴力,呼籲社會在政治爭論中維護公共秩序與人際信任。
2. 跨越分歧的共同哀悼
不少與柯克理念不同的人士也選擇出席追思,他們雖不認同他所有言論,但強調在生命逝去的時刻,公共對話與尊重彼此遠比立場爭執重要。
3. 年輕世代的共鳴與信仰元素
柯克不只影響保守派內部,很多青年因他敢於挑戰爭議話題,而受到鼓舞。守夜祈禱會上,牧師多次引用聖經宣告「邪惡不能得勝」,顯示信仰在保守派社群中具有強大凝聚力,也為參與者帶來安慰與價值認同。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美國Z世代與千禧世代在政治立場高度分裂。柯克長期耕耘大學校園,他的遇害對青年族群震撼尤深,無論支持或反對,他都被視為「勇於辯論」的代表人物。
透過這些遊行和守夜祈禱會,人們追思的不只是柯克個人,更在尋找方法,從傷痛中重建橋梁,讓理性對話與信仰重回到公共生活領域。(資料來源:abc7.com, CBS News, USA Today, abc30.com, Fox News, Premier Christia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