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日前在大學校園演講時,不幸遇刺身亡的「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 TPUSA)共同創辦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給近年來極力推動校園復興運動和興起10萬青年拿細耳人運動的台灣教會,帶來怎樣的啟發與提醒?
台南活水基督教會青年事工領袖、校園烽火行動總召集人陳培恩牧師表示,烽火行動的代禱任務,其中包括「在台灣興起拿細耳人世代,堅定為著真理站立,發出影響力」,和「呼求台灣青年復興,為要啟動屬於青年世代的宣教自發性運動」。
過去他和團隊致力興起青年回應神的呼召,點燃校園復興,帶來青年復興運動,他深信,在這末後的世代,青年是神國度計畫中的重要角色,相信神要在台灣興起青年世代,要過著分別為聖,全然奉獻的生活。
拿細耳年輕世代要更加為主勇敢
對於這次美國保守派青年領袖查理.柯克在校園活動中遇刺不幸身亡的悲劇,陳培恩牧師說,他個人領受的挑戰和激勵是,往後推動校園福音運動,要更加為主勇敢。
陳培恩覺得,柯克最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勇於將信仰帶入政治和社會議題。透過柯克的榜樣,他學到以真理和愛人行動,來表達對信仰與聖經話語的堅持。他也注意到,在柯克遇害前後,都有立場不同的人在網路上攻擊柯克。
陳牧師指出,神的工作具有連貫性和進程。以「校園烽火行動」為例,過去兩年間掀起的校園禱告復興浪潮,其實是眾多青年領袖與學青長期為校園守望禱告所累積的結果。他強調,神在台灣興起的校園復興,以及「10萬拿細耳人」運動,彼此緊密相連;唯有先經歷禁食禱告,才能推動福音運動,進而帶動宣教運動,最終點燃福音與宣教的烽火。
陳牧師指出,美國和台灣社會的信仰氛圍有很大的不同。美國的根基本就建立在「合乎聖經的道德觀」和「基督教世界觀」的基礎上,縱然大家對於時事和公共議題有不同的立場與看法,西方人會更樂意直接「直球對決」來敞開對話,台灣人就比較不喜歡當面起衝突、以和為貴。
陳牧師分享,柯克遇刺之後,一股復興的浪潮正在美國發生。美國牧師指出,全美教會過去這個主日聚會的人數,比平常多一倍。台灣教會的父老領袖周神助牧師,也發出「求主在台灣各級學校展開復興運動」的呼聲與代禱。他相信神也對台灣的校園復興和青年崛起,有祂的心意、進程和帶領,他自己也不斷地禱告求問主「接下來,是什麼?」
有一批青年拿細耳世代要被主興起
陳牧師表示,雖然尚不確知未來的方向,但他清楚領受到是柯克所展現的勇氣,一批勇於為主傳講真理的青年必將興起。台灣是否也會出現像柯克這樣的青年,不僅談信仰,也敢於觸及本於真理的政治和社會議題?然而他心中已有確信:「會有一批青年世代起來,大膽為主做見證,不論身處哪個領域,都將把台灣帶進這樣的命定。」
陳培恩牧師表示,從過去到現在,他與團隊始終以禱告回應各樣的挑戰和屬靈爭戰 。他常提醒大家,台灣的校園復興不在於新的模式,而在於回到歷史一再印證的根基──當神的話語被不斷傳講、祂的能力就會彰顯。這也是柯克生前的榜樣:他從不避諱在對話中直言自己信仰與所信的神。陳牧師強調,台灣校園與青年復興關鍵在於「一群願意為神勇敢的青年被興起」。若缺乏這份勇氣,再多的好行為、見證與愛心,也無法真正湧流出來。
從禱告運動到福音運動
陳培恩牧師表示,他會鼓勵教會幫助青年世代打好靈命的根基,也跟青年持續的互動,不論是在小組還是一對一的互動,放膽去傳講真理。他看到神親自在感動很多青年,教會的牧師、成年人和父母,更多時候要去遮蓋下一代,如果他們有感動要在校園傳福音,或是舉辦福音的行動或外展,都可以鼓勵年輕人為主勇敢,上一代和下一代都要一起為擴張上帝的國度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