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勞勃瑞福辭世 影壇傳奇留給世人的信仰省思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勞勃.瑞福1975年演出《禿鷹七十二小時》,2014年演出《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他一生嘗試多種角色發揮演技。(圖左及右:imdb.com, 圖中:U.S. Embassy photographer JP Evan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勞勃.瑞福的一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將才幹與資源化為愛與祝福,影響所處的世代,並延續到未來。

【編譯余友梅/報導】美國影壇巨星、奧斯卡得主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9月16日於猶他州山區日舞(Sundance)的住所安然辭世,享耆壽89歲。他在睡夢中平靜離世,身邊有摯愛親人陪伴,為這位橫跨60年的銀幕傳奇劃下最後篇章。瑞福身後留下第二任妻子、兩名女兒與七位孫子女。

1936年8月18日出生於加州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的瑞福,自1960年代起在好萊塢嶄露頭角,以《虎豹小霸王》(1969)、《刺激》(1973)、《往日情懷》(1973)、《遠離非洲》(1985)等作品奠定國際巨星地位;2019年演出《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成為他在銀幕的最後一次亮相。

虎豹小霸王(1969)。(翻攝自imdb.com)

1980年,他執導的《凡夫俗子》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展現其跨足幕後的實力。除演藝成就外,他創辦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stival)與日舞學院(Sundance Institure),推動獨立電影發展,成為無數新銳導演的搖籃。

將聲望化為公共影響力

瑞福畢生熱心於環境保護、原住民權益與社會議題,將聲望化為公共影響力。他的努力跨越影壇,觸及文化與社會層面,也為他贏得奧斯卡榮譽獎、金球獎、甘迺迪中心榮譽(Kennedy Center Honors)等多項殊榮。

與達斯汀霍夫曼演出《大陰謀》(1976),揭發尼克森的水門事件。(翻攝自imdb.com)

他的辭世引發各界追思。與他在1967年合作《裸足佳偶》(Barefoot in the Park),2017年再度同演《心靈的深夜對話》的珍.芳達說:「今天早上看到勞勃去世的消息,我深受打擊,止不住哭泣。他對我意義重大,是個各方面都美好的人。他代表了我們必須繼續奮鬥的美國。」

李奧納多則讚許:「他是一位傑出的演員、積極的行動派,也是環保人士與藝術的守護者。他對地球保護與推動改變的堅定投入,與他的非凡才華相互輝映。他的影響力將跨越世代,長遠流傳……今天我們失去了一位傳奇。」

川普總統也表示:「在那些年頭,他是最棒的。」

長相俊朗的他,經常被安排飾演浪漫男主角(例如 1985 年的《遠離非洲》),但他自己並不總覺得自在,甚至害怕被定型。他曾公開談到過自己的「美貌困境」。CNN報導,他在訪談中曾這樣說:「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別人眼中的樣子,我感到有些被困住,因為我無法跳脫那個『英俊男主角』的框架。這固然讓人受寵若驚,但也讓我覺得受限……因此花了很多年才掙脫出來。」

《刺激》 (1973)。(翻攝自imdb.com)

在疑問與探索間尋找生命意義

在信仰上,瑞福年輕時曾接觸基督科學教(Christian Science)、佛教,而他的第一任妻子則信奉摩門教。但他未曾明確歸屬某一宗教,後來自稱更偏向世俗人文主義(secular humanism)。2007年受訪時,他坦言對死後生命「不確定」。不過,他對自然懷有深切敬畏,視大自然為靈性力量的泉源。
這樣的誠實與猶疑,正反映許多現代人的處境:不排斥信仰,卻在疑問與探索之間徘徊,尋找生命的意義。

瑞福的一生並非只有榮耀,他也深受家庭悲劇之痛。1959年,他的第一個兒子史考特出生僅兩個半月即因嬰兒猝死症離世; 2020年,他的兒子、紀錄片導演詹姆斯又因膽管癌病逝,享年58歲。這些喪子之痛,使他在受訪時坦言曾覺得自己「被上帝背叛」。此外,他與第一任妻子羅拉.范.瓦根寧(Lola Van Wagenen)的婚姻,也在1985年劃下句點。

和布萊德.彼特演出 《間諜遊戲》 (2001)。(翻攝自imdb.com)

然而,這樣的心境在信仰旅程中並不少見。許多人在失落中會對神生出疑問,甚至懷疑祂的良善。詩篇記錄過信徒的呼喊:「我的神啊,你為何丟棄我?」詩篇二十二篇1節)。但同時,痛苦也能成為把軟弱交託給神的契機。正如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所言:「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從基督信仰角度的信仰省思
瑞福的一生與離世,從基督信仰的角度,留給世人以下幾點省思:

1. 信仰中的不確定與掙扎
瑞福對死後生命存有懷疑,提醒我們信仰之旅常伴隨疑惑。但基督信仰強調,疑問並非信仰的對立面,而是誠實尋求的一部分。

2.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永恆
無論成就多麼輝煌,生命終將歸於有限。基督信仰指出,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通往永恆的門。耶穌說:「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十一章25節)這賜下面對死亡的勇氣與盼望。

與尼克諾特演出《別跟山過不去》 (2015)。

3. 人生最渴望的是愛與陪伴
瑞福在摯愛圍繞下安然離世,這幅畫面提醒我們,人在終點最需要的不是名利,而是愛與同在。這與聖經所說「在神所賜的平安中歸主寢息」的概念相呼應。

4. 善盡自然的管家職責
瑞福把自然視為心靈泉源,並身體力行守護土地。基督信仰裡提醒人類:「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世記二章15節)。上帝要要人作祂創造的好管家,守護受造世界,彰顯造物主的榮耀。

5. 苦難能成為靈性成熟的契機
瑞福因家庭悲劇一度覺得被神背叛,然而,聖經告訴我們,「神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三十四篇18節)。當人願意誠實面對這些掙扎,苦難便不只是壓垮人的重擔,也能成為生命更新的途徑。它提醒我們承認自身有限,學習在軟弱中倚靠神,也在傷痛裡學會饒恕、培養耐心,並懷抱超越現世的盼望。

6. 遺產與使命:善用恩賜祝福他人
瑞福不僅以影像作品與社會行動留下深遠影響,更提醒世人,生命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名聲或獎項,而在於如何使用上帝所賜的恩賜去祝福他人。他透過藝術啟發想像力,透過環保與社會參與展現責任感,這些都成為後世的榜樣。基督信仰也強調,「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四章10節)。

瑞福的一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將才幹與資源化為愛與祝福,影響所處的世代,並延續到未來。(資料來源:People, CNN)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