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人與人互動,要守護彼此關係,重要的是保持「邊界感」。與他人在身體、情感、時間和空間設立界線,建立互相尊重且健康的關係,爸媽與兒女的親子相處,同樣需要建立邊界感,親子都要學習「愛中有自由」。
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教中心院長楊聰財醫師受訪時表示,從心理學和精神醫學角度,「邊界感」是一個人對自我認知(包括:情緒、需求、價值觀和思想)與個人空間的感知和維護能力,無論是成人還是兒少,邊界感都決定如何與他人互動的關係品質,為關係立界線是重要的。
有邊界感的親子關係 對家庭至關重要
楊醫師說,親子之間建立邊界感,絕非代表疏遠、冷漠,而是尊重彼此都是獨立個體。上帝創造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隨著兒女成長的階段和歷程,親子之間的邊界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動態調整,有健康邊界感的親子關係,對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關係品質都至關重要。
對父母而言,清晰的邊界感讓父母明白什麼是自己的教養責任、什麼是孩子從兒少邁向成年獨立,必須要學習和處理的課題,親子互動不會過度干涉,造成情感耗竭。
有健康邊界感的家庭,家庭關係的重心不會完全傾斜到孩子身上,丈夫和妻子、父母與兒女都得以保留個人的私密空間,這對孩子是健康的示範,不但減少因親子界線模糊產生的生活和關係摩擦,孩子能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明白「我是誰」,而非「父母希望我是誰」。
有邊界感的父母,會當孩子在年齡允許範圍內,擁有自己做決定的決策空間,並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培養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凡事都依附賴父母出面解決。
本身是基督徒的楊醫師說,從信仰的角度,邊界感是神所賜的智慧與保護機制,保持身心的健康與平衡,更自由地愛神愛人,並在恩典中實踐合神心意的界線,在邊界感清晰的家庭成長的孩子,可以在不失去自我的情況下,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這對孩子未來與他人建立友誼、戀愛和步入婚姻都至關重要。
邊界感可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父母給兒女邊界感的愛,是健康的愛,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傳達的是「爸媽愛你,同時尊重你是獨立於我之外的個體」,這是爸媽給兒女最棒的禮物,親子之間邊界感是雙向的,是出於愛的。
楊醫師提醒,親子之間都要體諒和接納彼此是有侷限性的,他建議,親子之間要建立具邊界感,又正向的互動關係。父母接納孩子是獨立、不完美的個體;兒女要體諒父母有他們的侷限,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當意識到自己「我越線了」,就要真誠向對方道歉。
楊醫師建議,親子之間在「身體」層面也應建立適當的邊界感。例如,若父母為孩子預備了自己的房間,就應與孩子達成共識,尊重其私密空間:孩子不在時避免隨意闖入;若孩子在房內,則先敲門再進入。這樣的做法,正是出於尊重而建立的健康邊界。
若孩子不願意,就不應違背其意願進行身體接觸。當孩子進入國小中高年級後,父母可以邀請他們一同討論家庭規則,傾聽意見,並按照年齡與需要給予支持。同時,父母也要教導孩子學會尊重並維護父母的界線,讓彼此關係建立在互相尊重之上。
兒女也要尊重父母的界線不越線
楊醫師指出,父母應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對孩子的不合理的求勇敢說「不」。同時,父母也要顧及婚姻與個人生活,讓孩子明白爸媽除了是父母角色,也是彼此的配偶與獨立的個人。當親子之間能在保持獨立的基礎上建立關係,孩子才會在智慧、身量並神和人的關係上全面成長。
楊醫師表示,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通常會有以愛為名的過度控制,忽視孩子的獨立人格發展,並把自我價值觀和期待強壓在孩子的成績與成就上。從信仰的角度,父母要知道,孩子不是爸媽的財產,父母只是管家,父母要引導孩子在滿足被愛、被尊重、被理解的需要後,去探索世界和自己的人生。
例如,父母為孩子安排課餘才藝課程時,要分辨這是孩子自己表現出的興趣和需求,還是父母單方面認為「孩子需要」卻未必有興趣?有邊界感的家庭,會透過親子討論尋求共識;反之,則常以「我都是為你好」為理由,由父母一手決定。
楊醫師說,當父母給孩子選擇權時,也要尊重孩子選擇後的結果。他看過很多以愛之名的控制行為,其實常源於父母自身的焦慮:怕孩子失敗、怕自己在別人眼中不是好父母、怕被外人評判。他建議,這時父母要停下來禱告,問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麼?」然後善加處理自己的焦慮,而非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而孩子在面對父母以愛之名帶來的壓力時,建議可以先傾聽父母的意見,理解他們的出發點,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想法。未必要照單全收,並表達希望父母能支持自己的選擇。
本身是「三寶爸」的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青年部部長潘俊達牧師受訪時表示,他的三個孩子,兩個念國中,一個念小學四年級,都到了已經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年紀。他和太太跟孩子聊到「邊界感」達成的共識是:「親子關係可以很緊密,但仍必須保有界線,這樣才能建立真實而親密的關係」。
親子有界線關係更親密
潘牧師指出,親子之間的邊界感,首先在於父母和孩子都要明白彼此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其中一個原則就是三個孩子一視同仁,例如晚上不允許到爸媽的房間同床而睡。像他的小兒子現在仍想要求同睡,他和太太便明確劃下界線,讓孩子知道:「這是爸媽的房間,也是我們的床。」這樣的關係和身體界線,他們始終堅持不變。
潘牧師和太太在求學階段的成績都很好,但他們不會把「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強」的壓力放在孩子身上,他們會鼓勵和成全孩子去培養自己的興趣。例如他的大兒子喜歡攝影,二兒子喜歡玩疊杯,都是很自發性地去學習,他和太太跟孩子們達成的共識,就是只要不對品格有負面影響,爸媽會支持。
潘牧師說,親子關係的邊界感就是「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親子間任何的尊重和接納,都是從彼此理解而來,這也是天父與祂的獨生愛子耶穌,給天下父母和兒女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