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芒
每學期結束後,教務處都會寄給老師們該堂課學生寫的教學反應問卷,通常我都知道結果,「非常好」的等級占了多數,偶爾有「很好」的等級。這些問卷的題目包括老師備課內容是否充分,評量方法是否恰當,與學生互動是否良好等。
除了學生給老師的評分,有些學生也會寫幾句心得,例如老師很溫暖、作業分量剛剛好、讓我不怕讀神學了。有次得到「你是難得的好老師」這句回應,令我啼笑皆非。好老師很少了嗎?
剛好有位上遠距課的學生跟我抱怨,她的另一門線上課只得到65分,不知道自己的報告哪裡寫不好,寫信問老師也沒有回音。我教的是神學院,以前也曾在大學兼任,面對的是將來要成為傳道人的基督徒學生,因此在教師節整理出一點心得感想。
老師是栽培者且要引發學習
栽培就是花精神、花時間、花金錢細心照顧。養花種樹都要修剪,不是任其自由發展。老師的目標是栽培學生學習並成長;若不理會學生的發問,似乎與栽培相悖。
學習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改變。改變會痛苦,成長要付代價。學生在學習時,需要改變思想、態度、作息等。有人很快適應,有人適應不良,遇到瓶頸,需要越過。如果學生對科目有興趣,對老師能接受,不論學什麼都會事半功倍。
《學習者七大定律》的作者魏金生博士說,老師是否成功由學生決定。我認為學生是否有學習興趣,是老師的責任。我每週給的小考經常讓學生得高分,因為只考非常基本的內容,是上週才講過、必須要會的東西。例如神學生不能不背熟聖經目錄的中英文全名與簡稱,舊約首卷不是「創世紀」,而是「創世記」;LA不是洛杉磯,而是耶利米哀歌的英文簡稱。
考高分會讓學生有繼續學下去的力量。但是期末的報告就要讓學生呈現出一整個學期的努力與實力,扣分處最好能當面與學生溝通,或寫在考卷上,讓學生能知道改進,而非被扣得一頭霧水。
老師的眼光影響學生未來
學習始於感覺層次,如果學生對老師有負面感覺,會因排斥你,而排斥你所說的。老師必定能感受學生是接納你,或充滿敵意的。我們用心對待重要的對象,不論是學生或孩子,可以自問我們是否能教彈琴不因學生彈錯動怒,教數學不取笑學生太笨,聽學生或孩子談話不插嘴說教。
身教重於言教,你是哪種老師,比你說什麼重要。
有人因父親說自己將來不會有出息,而一生受損;有人因老師的一句話:「我相信你會成為最偉大的教師之一。」而真的如此。求神幫助我能用祂的眼光看每個人,看出有潛力的牧者、學者、宣教士或好父母。求神使我們對學生有正確的期望,在上帝帶領的正路上,活出主的樣式。
耶穌是最好的老師,祂了解門徒與我們,認識每個人的特質,祂以身做則,以愛吸引,有計畫帶領人,不放棄任何人。
教學有創意並為學生禱告
我常提醒自己除了帶聖經去教室,還要帶一樣東西。一盆花、一支蠟燭、排好的圖表、編排好的歌、有趣的影片、演三分鐘短劇等等;因為創意使人容易記住,記住才算學會。而怎樣算學得好?也許就是熟練才算學好了。要熟練就需要不斷復習,正如彈琴要每天重覆練,好的教材與講章都要時間慢火燉熬才有味道。若是能幫助學生把課堂所學應用到生活中,他們才更想學習。
因此,除了老師要有創意的教學,為學生禱告更是重要。有人說,教得最好的老師是教得最少的老師,替孩子做太多的父母不是成功的父母。祈求主使學生自動自發,讓他們因你做的一點點而躍躍欲試。
教育是「吸引」,吸引出人的學習力、思考力、創造力、實踐力;藉學生的讀、寫、聽、說、發表,讓學生可以被上帝使用。最安逸的教學就是一人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打瞌睡。
馬丁路德用問答方式教導牧者與家長,何謂基督教的基本功課;我們做神學院老師的,也可以用問答與討論,將複雜的神學問題變得容易讓人吸收。
最後,鼓勵學生有好態度與所做的努力,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再忽視學生的需要,會造成憤怒、聽不進、無法教導及學習。老師不要怕說「不知道」,可以帶學生去圖書館一起找答案,或請學生來家裡喝咖啡聊聊,經常為學生禱告,應該就可以成為難得的好老師、使人綻放異彩的栽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