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曉薇採訪報導】該聯合會是與新山市政廳合作,於7月5日舉辦主題為「尋找與消滅:愛我新山」的醒覺運動。當天超過1000名來自33所新山華文教會以及基督教非營利組織的會友,聚集走上新山的道路撿拾垃圾,為維護這座城市的整潔盡一份綿力。
值得提的是,這也是新山各單位展開各項清潔運動以來,規模最龐大的一次。該醒覺運動參與者分成紅、黃、藍、青4組,分批展開撿拾垃圾任務,全程約2公里。其中,紅組負責黃亞福街、黃組專注在明裡南街一帶、藍組在直律街活動、青組則負責陳旭年文化街周邊。前期的分類次序,讓整體清潔順暢完成。
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約有100名來自新山的市政廳人員,也在當天派遣醫務人員在現場駐守,並協助善後大家撿到的垃圾。
參與人數超出預期
新山華文基督教聯合會副主席兼「愛我新山」醒覺運動工委會主席蘇永良牧師指出,當天參與活動達到了1000人,這已經遠遠超越了設定的500人目標。「我們的初步計劃是,只要有300人報名參與,那麼我們就可以舉辦了。同時也設下了500人參與的目標,但上帝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參與人數已遠遠超過預期。」 他在接受本報的訪問時,這麼指出。
他也提到,兩年前,桃園下一代青年牧者聯盟主席黃祈翰牧師在一場由IAA舉辦的分享會上,講述了桃園市集活動如何為社區帶來愛與祝福,這令他開始萌生仿效其做法的念頭,而這個異象也一直深藏在他心中。「我是在今年向新山華文基督教聯合會的牧者與委員們正式提出了這一議案。感謝神,這項提議獲得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促進教會合一 在社區作鹽作光
蘇永良牧師指出,此次醒覺運動有兩大主旨:
一、希望連接新山各宗派教會與基督教非營利組織,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一與合作。
二、希望在社區中發揮影響力,作鹽作光,讓社會大眾看見基督徒的善行,並將一切榮耀歸給神。
「我在禱告中看見,若要把大家集合起來、特別是跨宗派地聚集又不涉及神學爭議,就需要一個簡單又有行動力的方式。於是我想到,讓大家一起出來撿垃圾,這不只是一個具體的行動,更能帶出教會彼此之間的合一。」 他如此分享。
此次運動也希望透過這類社區關懷,讓政府與大眾看見,基督教團體同樣「愛」新山,並願意以實際行動,為城市貢獻力量。
他點出,聖經提到「左手所做的,不要讓右手知道」,這經文是針對個人的行善。個人的行善可以低調,但群體的善行則可以公開,因為能讓更多人看見神的愛,並將一切榮耀歸給神。
他補充說,每間教會都透過不同事工,在各自的領域中為社會帶來光亮。例如新山有許多基督教非營利組織,如雙福自立發展協會、基督教戒毒所、老人院及心靈輔導機構等,長期默默耕耘,積極投入社區關懷。然而,有時也需要「聚光」——當眾教會一同辦活動時,就會形成一道顯眼的光芒,社會也就更容易看見基督徒的好行為。
首度與新山市政廳合作
蘇永良牧師說,他們會主動與市政廳配合,是因為一位律師弟兄提醒他:若自行舉辦清潔運動,市政廳可能覺得功勞被「搶走」。因此,若能攜手合作,會更順暢推動。
幾個月前,他與「愛我新山」核心委員之一陳國財傳道,一同前往新山市政廳,親自提呈「合作辦活動」的議案。市政廳相關人員也指導他們如何對接部門,洽談合作事宜。從提案到正式合作,歷時約三個月。
出乎意料的是,市政廳並未因「種族」或「宗教」因素刁難,反而態度友善,樂意幫助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新山市議員拿督威拉謝赫納菲克在活動上致詞時,甚至挑戰新山華文基督教聯合會於三個月後再次舉辦相關活動,並承諾若參與人數超過一萬人,市政廳將全力支持。
對此,蘇永良牧師表示,他們計劃於明年舉辦不同類型的社區關懷運動,並邀請印裔、英文及馬來文教會共同參與,擴大教會之間的合作層面。他強調,這次主要是華文教會的回應,未來希望能跨語言、跨文化更廣泛地連結。
鼓勵不同城市的教會共同合作
他說,目前全馬只有森美蘭芙蓉的教會,每年會聯合其他教會、政府單位及非政府組織,推動《愛花城》這項大型社區關懷運動。
因此,他盼望類似的行動能擴展到全國各地,只要教會有感動與意願,就能在所在城市發起關懷行動,一起「愛自己的城市」。
他指出,若各州教會都願意發起「愛自己城市」的運動,將來甚至有機會在全國同步舉辦醒覺運動,並且擴展成國際性行動,由不同國家同時發起社區關懷活動,榮耀基督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