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繼阿爾巴尼亞於9月11日,正式任命一位由AI(人工智慧)驅動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迪耶拉」(Diella),出任公共採購部長,成為全球首例由AI擔任內閣職位的國家;德國亦於9月24日推出文化與媒體部部長的AI虛擬化身「魏莫塔」(Weimatar)。它在影片中表示自己不是深偽技術(Deepfake),而是一種運用AI的政策溝通工具。
阿爾巴尼亞總理艾迪.拉馬(Edi Rama)在介紹迪耶拉「部長」時指出,未來迪耶拉將負責處理國家標案,此舉旨在藉由 AI的透明度與效率,減少貪污並提升政府治理品質。
「迪耶拉」在國會的首次演說中,明確表示自己「沒有國籍、沒有個人野心與利益」,僅以「資料、知識與演算法」為基礎,致力於服務公民。它強調,自己不受偏見、歧視或裙帶關係所影響,能幫助國家杜絕腐敗與黑箱作業。
阿爾巴尼亞長期以來因貪腐與司法改革不足,受到歐盟的持續關切。政府宣稱,AI 部長的角色並非取代人,而是輔助監管體制,帶來更高的效率與透明化。
至於德國聯邦政府推出的第一位AI虛擬部長分身「魏莫塔」,中央社報導,是由歐洲人工智慧公司Synthesia製作的AI虛擬化身,外型與聲音皆模擬德國文化與媒體部部長魏莫(Wolfram Weimer),幾可亂真。
真人版的魏莫部長透過新聞稿表示,AI為文化、創意與溝通帶來龐大契機,但同時也潛藏深偽技術、不透明與假訊息等風險。他強調,他的虛擬分身「魏莫塔」,象徵一種公平的AI,不僅能保護創意,也能強化民主社會的公共討論。
在官方說明中,魏莫塔未來將有兩種用途,對外,它可在社群平台快速、多語言發表政策溝通訊息;對內,它可用於文化與媒體部的培訓影片製作,方便內容更新與傳播,既是政策溝通工具,也能減輕行政實務上的負擔。
在24日發布的首支影片中,魏莫塔先自我介紹,表示自己不是深偽技術,而是一種能說上百種語言的政策工具。隨後它改講中文,指TikTok演算法讓青少年陷入「沉迷漩渦」,傳播危險潮流與扭曲的審美觀。
此外,它也用荷蘭語批評近期比利時音樂節取消以色列藝術家演出事件,認為「反猶主義不應出現在歐洲舞台」。之後,他又以波蘭語談德波友誼與文化交流,最後用法語呼籲支持歐洲公共媒體,以對抗假訊息,守護歐洲文化自主。
《南德日報》(SZ)指出,像「魏莫塔」這樣的AI虛擬化身,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內容失控,而在於「習慣效應」。社會一旦接受它們,並習慣具公信力的政府使用這類虛擬分身,現實與數位空間的界線將變得更模糊。
評論警告,這可能進一步使民主淪為自動化流程,讓本應由議會、公共討論等民主機制共同完成的決策,逐漸交由技術主導,削弱民主本身與人類在當中扮演的角色。
除了阿爾巴尼亞和德國,烏克蘭外交部在2024 年5月,亦曾推出虛擬發言人Victoria Shi(Viktoria Shi),以AI形象向國際傳遞官方立場。
Meet Victoria Shi — a digit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MFA of Ukraine, created using AI to provide timely updates on consular affairs!
MFA of Ukraine(@MFA_Ukraine) May 1, 2024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MFA of Ukraine has presented a digital persona that will officially comment for the media. pic.twitter.com/KTtuCVR1ku
信仰視角的反思
歐洲政府紛紛推出AI代言人處理內政庶務,基督徒應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它們從「科技與治理」角度,能帶來什麼樣的屬靈省思。以下是幾個角度:
1. 權柄與智慧的來源
聖經提醒我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言九章10節)。治理不只是演算法與效率,而需要公義與憐憫。AI 能提供數據,但它能否體現神所要求的公義與仁愛,仍是一大疑問。
2. 人性與尊嚴不可被取代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被造(參創世記一章27節),擁有情感、靈性與道德良知。AI雖然能模仿知識和語言,卻無法經歷悔改、饒恕或盼望。若過度依賴AI,可能使人性被邊緣化,失去責任感。
3. 公義與偏見的挑戰
雖然政府宣稱AI沒有偏見,但任何演算法都依賴人類輸入的數據。若數據本身帶有歧視或扭曲,AI可能在不自覺中延續不公。這提醒我們:真正的公義需要道德判斷與屬靈分辨。
4. 問責與良心的必要
AI 沒有靈魂與良知,因此不具備道德問責。若錯誤或濫用發生,誰應承擔責任?教會與公民社會應持續追問:人不能把良心的角色交給機器。
5. 信仰與科技的張力
科技本身中立,關鍵在於如何使用。正如保羅所言:「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哥林多前書十章23節)。基督徒應審慎分辨,確保科技服事人的尊嚴,而不是取代或控制人。
AI政府閣員或真人的虛擬分身的出現,也提供教會和基督徒未來在AI應用與挑戰上,可著力與反思的方向:
1. 公共政策與倫理參與
教會應積極參與公共討論,提醒社會AI不只是工具,也是倫理與價值的議題。
2. 信徒在AI時代的呼召
在工作逐漸被AI取代的環境裡,基督徒要重新確認價值來自於神,而不是效率或產能。
3. 教會的 AI 使用界線
教會若在牧養或行政中使用AI,需設立清楚的倫理規範與透明度,避免牧者角色被機器取代。
4. 推動教育與裝備
神學院、青年團契可設立課程,幫助基督徒建立正確的「AI神學觀」,從而面對未來挑戰。(資料來源:Christian Post, Politi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