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7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教師荒下的教育焦慮 基督徒家長的見證與呼籲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陳秀雯 追蹤

【特約記者陳秀雯/採訪報導】台灣教育現場正面臨嚴重的「教師荒」危機。根據教育部統計,除薪資缺乏吸引力、親師衝突頻繁與勞動條件不佳,使教師這份曾經的「鐵飯碗」逐漸失去光環。六年來,臨時工教師暴增六成。根據113學年度數據,全國有42所國中小,學生上課的節數中,超過四成五由非正式老師授課。更出現跨科教學的現象:國文、地理老師跨科教歷史,自然老師支援童軍。孩子們被迫在不穩定的教學環境下學習,國民教育的根基岌岌可危。

在這樣的背景下,身為兩個孩子的基督徒家長,同時也是前補習班專業英語教師的程郁琳,分享了她的教育經驗與信仰反思。

程郁琳表示,其實早在多年前,她便意識到公立教育的不足。以英語科為例,教育部規定的課程程度遠落後於坊間雙語幼兒園或補習班,這也是許多父母熱衷補習的原因之一。

公立教育的不足:師資落差與家長無奈

她親身觀察到,兩個相差七歲的孩子在學校接受的英語教育差距很大。大兒子曾遇到一位有留美背景、教學活潑的合格教師,兩年持續指導,不僅提升了學習意願,也讓成績穩定進步。相對之下,小女兒卻幾乎每學期都在換英語老師,許多時候是由代理教師代課,課堂內容斷斷續續,甚至課本常跳著上,讓孩子與家長都無所適從。

「有時候老師因為生涯規劃中途請長假,教學進度根本跟不上。」她回憶,最後只能靠自己,放學後陪伴孩子在家學習,至少要求孩子能完成作業,減少考試焦慮。這句話道出了不少家長「自求多福」的心境。

安親班與共學團:家長的另類解方

由於自身工作繁忙,程郁琳後來選擇將小女兒的課業交給安親班。她形容安親班的「一條龍服務」雖然花費不小,卻能在課前預習、作業輔導、考試準備等面向上提供穩定支援。

「學校老師怎麼教,我們無法控制,但安親班老師至少能補強」,她坦言。不過,身為母親,她仍堅持利用晚上簽聯絡簿的時間,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這種親子互動是任何補習班都無法取代的,也是父母的責任。」

另一方面,她也看見「共學團體」逐漸興起,也有同樣是教會弟兄姊妹組成的團體,成為不少家庭的替代方案。許多家長藉由社群媒體組織共學社團,彼此分享專長,甚至實踐「易子而教」。尤其在108課綱素養導向的壓力下,許多考題超出課本範圍,學校老師教學品質和能力也未必能有幫助,共學成為父母因應的方法之一。

信仰的角色:教育從聖經開始

程郁琳不僅是家長,也是一位基督徒。她指出,自中古世紀以來,歐美教育的最低底線就是「能讀聖經」。在教會中,牧師鼓勵孩子從識字開始,每日按進度讀一章聖經。

「這不僅是靈命培養,也大大提升了孩子的閱讀能力。」她觀察,孩子們在聖經閱讀中訓練理解與表達,進而奠定學習基礎。到了國中,她更建議孩子開始閱讀英文聖經。

「大兒子後來考上英語系,學西洋文學時常需要讀舊約聖經。因為之前有扎實的聖經閱讀經驗,反而比同學更能掌握內容。」這份長期累積的素養,讓她看見信仰在教育上的助益。

面對教育環境的混亂與不確定性,程郁琳強調:「掌握孩子教育的,應該是父母。」她認為,基督徒父母更需要把孩子的學習交託給上帝,以禱告守護他們的成長。

教育交託給上帝  家長禱告守護

「即使某學期遇到不適應的老師,孩子成績下滑,我們也不會過度擔心。」她語氣篤定。對她而言,人生很長,孩子遇到的挫折只是其中一小段,並不代表未來就被決定。

事實上,她的兩個孩子在學校學習未必順遂,但最終成績表現都算穩健,大兒子更考上國立大學。她深信,這背後不是靠補習與制度,而是多年的禱告,上帝在關鍵時刻為孩子開路。

教育,不只是課本與分數

台灣教育現場的「教師荒」問題,暴露出體制內的種種缺陷。對許多家長而言,這是一場無法迴避的挑戰。然而,程郁琳的經歷提醒了社會:教育並不只仰賴學校與老師,更需要家長承擔責任。

透過安親班、共學團等外部資源,結合信仰中的禱告與聖經教育,她找到了一條不同於傳統的道路。她的故事也回應了一個更深的提問:當體制失靈時,父母該如何守護孩子的學習?

在信仰與實踐之間,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教育,不只是課本與分數,而是一段交託與陪伴的旅程。

相關新聞:教師荒危機下,教會如何成為教育的支援力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