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7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代理教師崗位堅持17年 特教老師黃敏郎:教育是一種奉獻、呼召和使命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陳秀雯 追蹤
代理老師黃敏郎(右後一)。(受訪者提供)

【特約記者陳秀雯/採訪報導】面對投資失敗、人生低谷,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踏上了另一條看似平凡卻深具意義的道路。育有五個孩子的父親——黃敏郎,已經在代理教師的崗位上堅持了17年。在教育現場,他用信仰支撐專業,以熱忱回應呼召,證明了即便沒有正式教師證照,也能成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陪伴者。

回顧人生的重大轉折,黃敏郎坦言,自己曾投入投資領域,卻因失利面臨巨大的經濟與生涯挑戰。在最徬徨的時刻,教會的一位姊妹鼓勵他嘗試參加特教班代理教師的招考。

從投資失利到踏入教育的轉折

「當時我並沒有想過自己會走上教育這條路,但因著這個契機,我開始接觸到特教班的孩子,也逐漸看見這份工作的價值」,黃敏郎說。對他而言,這既是新的挑戰,也是神的安排。

身為代理教師,黃敏郎深知「沒有正式教師證」意味著待遇上的不公平。雖然他投入教育工作長達17年,薪水卻始終與剛入行的新人相同。

「就算拿到教師證,薪水對代理老師來說並不會有顯著增加。」他坦言,這樣的制度讓許多代理老師缺乏保障,但自己仍選擇留下。

對他而言,教學的核心不是頭銜或待遇,而是內心的使命感。他認為專業能力可以透過進修培養,但教學熱忱卻必須源於內心。「如果你真的有熱忱,就會用行動去實踐,不管有沒有教師證,學生都能感受得到。」

不斷進修:讓教育專業與熱情並行

儘管沒有正式教師資格,黃敏郎始終沒有停止學習。他積極參加教育局與學校開設的研習課程,增進特教相關的專業知能。

「這些研習雖然不能轉換成教師證,但能提升我在特教教學上的能力。」此外,他也透過閱讀與自我進修,補充教育理論與實務方法。

在他看來,教育是一場長跑,不是一次性的成就,而是長時間的陪伴與累積,還要以生命影響生命。他深信,專業與熱忱缺一不可,唯有兩者並行,才能真正影響孩子。

教育現場的挑戰:老師該怎麼辦?

在教學現場,黃敏郎不僅要面對特殊狀況的學生,也要面對家長的各種期待與質疑。尤其是特教班的家長,經常充滿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陪伴孩子。

「有些家長會問:孩子的狀況這麼特別,老師你能幫什麼?我自己又該怎麼辦?」黃敏郎坦言,這樣的問題很常出現。

他的做法不是急著給答案,而是先傾聽,再分享經驗,並與家長共同尋找可能的方式。「教育不是單靠學校,也不是父母單打獨鬥,而是要老師和家長攜手。只有彼此支持,孩子才可能走得更穩。」

然而,並非每一次溝通都能順利。有時遇到與家長意見不同,他仍會耐心說明;常常碰上家長用非常不理性的方式表達,甚至誤解老師的用心。面對這些情況,他一方面會放在禱告中,另一方面也懂得據理力爭,卻依舊保持基督徒該有的溫和與堅定。

信仰帶來力量:教育是一種奉獻

「適時讓家長知道,老師不是可以被隨便欺負的。」他笑著說。多年下來,他不再把這些衝突視為苦事,而是看作信仰磨練的機會。因著信仰,他學會在衝突中保持冷靜,並以溫柔堅毅的態度持續守護教育現場。

作為基督徒,黃敏郎將教育視為一種「信仰的延伸」。「上帝讓我走進這個職場,不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更是要在這些孩子的生命中成為祝福。」他說,特教班的孩子需要更多耐心與理解,而這份愛正是信仰所帶來的力量。

他相信,每一次課堂上的陪伴,都是回應神的呼召;每一段與孩子的互動,還老師本身的言行舉止,都是在實踐「愛人如己」的教導。

家庭支撐:五個孩子的父親的教育心法

除了在學校教書,黃敏郎還是五個孩子的父親。面對龐大的家庭責任,他沒有選擇放棄,反而把教育理念帶回家中。

「家裡的五個孩子,其實是我最重要的學生。」他笑著說。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讓他更能體會父母的心情,也更懂得如何與家長合作,共同支持孩子。

堅持與呼召:一位代理教師的生命見證

對他而言,家庭不只是壓力,更是力量的來源。孩子們的存在,提醒他教育工作的價值遠超過金錢與名利。

17年的時間,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一段漫長的等待;但對黃敏郎而言,這卻是一段不斷被塑造、被磨練的旅程。如今回首,那場人生低谷反而成了祝福,讓他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

黃敏郎的故事,讓人看見教育並不只是專業的展現,更是一種奉獻與呼召。即使身為代理教師,缺乏正式編制與升遷保障,他仍選擇用信仰與熱忱,守護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成長。

「我相信,神放我在這裡,一定有祂的美意」,他語帶堅定地說。

在台灣的教育現場,代理教師常被視為制度中的「邊緣角色」。然而,像黃敏郎這樣的老師,卻用真實的生命故事證明:教育的價值從來不在於身分的名分,而在於是否願意用心去愛、去陪伴。他的堅持,不僅是一份職業選擇,更是一份信仰的回應。

相關新聞:教師荒危機下,教會如何成為教育的支援力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