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宗(聖光神學院研究教授)
經文:腓立比書四章10-14節
壹、經文釋義
保羅在這段經文就轉入一個新的焦點,就是他對腓立比教會過去在金錢上給他的餽贈表示感謝。首先,保羅以「我靠主大大地喜樂」(腓四10)來表示過去收到他們物質供應時的感受。保羅不只因腓立比教會信徒的慷慨而「喜樂」,他的喜樂更是「大大」的。更重要的,他之所以喜樂是由於「靠主喜樂」的緣故。
保羅的致謝
「靠主」原文作「在主裏」,它和之前的用法(參三1;四4)一樣,是說明保羅與主聯結的情況。這就意味著他之所以能夠喜樂,是建立在「在主裏」的屬靈事實,並且他的喜樂是發生在主的作為之範圍內。
接著保羅以「因為你們思念我的心如今又發生」,來進一步說明他喜樂的原因。這裡的「思念」不只是想念的意思,它也是指具體的行動。這行動所指的,就是以巴弗提按照腓立比教會的託付,把教會的餽贈送到他那裡(參四18)。
「你們向來就思念我」這句話顯示,腓立比信徒一直以來非常關心保羅,由過去到現在都未曾停止。保羅指出,腓立比教會信徒思念他的心「如今」(「現在,終於」)又發生。「發生」是表示教會的信徒對保羅的關心,像剛開的花一樣出現,因此他就為此大大喜樂。接著保羅補上「只是沒得機會」一句,來說明腓立比信徒關心保羅的行動,並沒有經常發生的原因。
保羅對生活的知足
當保羅提到他對腓立比教會的餽贈時,他為了不要讓信徒誤會他,以為他的喜樂是由於腓立比教會對他的餽贈;同樣的,他強調在物質上的缺乏,也不會造成心裡的不滿足而失去喜樂。因此,保羅在第十一節就是要澄清他的想法:「我並不是因為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缺乏」這個字有缺乏、貧窮、需要等意思,當保羅在這節提到「缺乏」時,確實是反映他當時的處境。接著保羅就解釋他的喜樂並不是腓立比教會滿足了他個人需要之故:「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知足」一字常被希臘的斯多亞學派使用。他們所認為的「知足」(滿足),就是以目前的處境為樂。不論保羅是否借助希臘哲學的用詞,他的重點很清楚:他已經到了一個地步,就是以他現有的知足。
不管別人是否學會知足,保羅清楚的指出,無論在什麼景況下,他是「學會」了。這裡的「學會」是以整體的角度看事情,表示他將過去所有的學習經驗作一個摘要,並且視為是個整體。這就暗示保羅在「什麼景況」下的學習是經過一段時間,因此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段時間就是在他歸主後,一直到寫這封信時為止。
保羅在第12節先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原文作「我知道成為貧窮,我也知道成為豐富」。這節的「卑賤」是指保羅處在貧窮的經濟狀況之下;相對的,「豐富」則是指物質上的富裕。接著,保羅以下一句來強化他知道如何處卑賤與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
「隨事隨在」這個片語是由兩個介系詞片語組合起來(第一個介系詞片語是「隨事」,第二個是「隨在」;直譯為「在每一件事及在一切事上」(in everything and in all circumstances)。目的是用來強調保羅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他都得到祕訣。
「我都得了秘訣」直譯為「我已經入門」,但是保羅藉用此字是表示,他已經「懂得(知道)」(四12)、「學會」(四11)處卑賤與處豐富。
接著保羅使用四個動詞,來具體地說明「隨事隨在」的情況:「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這四個動詞可以分為兩組,並且形成他所處的環境中的兩個極端。第一組的兩個字(飽足、飢餓)是明確性的意思,而第二組的兩個字(有餘、缺乏)具廣泛性的涵義。
「飽足」是指「有許多,甚至超過所需要(的食物)」;「飢餓」的意思與「飽足」相反,是因食物的缺乏而挨餓;「有餘」是指有剩餘;相對的,「缺乏」是指物質上的短缺。
保羅在第13節立刻指出,他之所以能夠「學會」並且「得了秘訣」,完全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來自於他與基督的關係:「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四13)。了解這句話的關鍵,在於正確地了解「凡事」的意思。「凡事」既不是特指保羅的使徒工作,也非限於上一節保羅所經驗的飽足、飢餓、有餘、缺乏的環境;它應該是指更廣的範圍。簡單的說,就是保羅所面對的一切環境。
保羅接著告訴讀者,他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生活秘訣,就是:「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那這位加給保羅力量的是誰呢?若是根據相關的經文(「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耶穌基督……」,提前一12;「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提後四17)可知,就是指耶穌基督。
「靠著」一字與動詞「加給我力量」一起使用時,就與「在基督裏」的意思接近。若是如此,當保羅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就是指保羅與基督在生命中聯合,從基督得著供應,因此有能力面對並生活在任何的環境。
保羅再次感謝
在保羅指出他知足的秘訣後,第14節的開始,他轉而感謝腓立比的信徒:「你們和我同受苦難,原是美事」。這裡的「同受」一字,有「與某人參與在某事上」或「成為伙伴」的意思。而「患難」這個字,是指保羅現在被監禁的事,以及隨之而有的受苦。保羅指出信徒與他「同受苦難」,並不是指與他一起同坐監,而是藉著以巴弗提帶著金錢的餽贈送到他那裡。
最後一句是「原是美事」,它的原文直譯是「你們做得好」;它的意思其實是「謝謝你們這麼做」。雖然保羅沒有使用「謝謝」一詞,但他藉著「原是美事」的婉轉方式,來表達他的感謝之意。
新約相同的用法,可以從幾個地方看到。例如馬可福音七章37節,眾人對耶穌所做的事感到驚訝,說:「他所做的事都好」,其意是「謝謝他所做的一切」。同樣的,在使徒行傳十章33節,在那個地方哥尼流對彼得說「你來了很好」,意為「謝謝你來」。
貳、反思與應用
基督徒知足的人生觀
保羅在第11節指出:「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而這樣的知足功課,並不是一直在跌跌撞撞的狀態下,難以做到;而是「已經學會了」。不但如此,在第12節保羅對他所學會的有詳細的說明,就是:「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
不論是以「飽足」、「飢餓」,還是以「有餘」、「缺乏」的兩極化措詞,保羅表示他曾處在兩種極端的經濟條件中。我們不知道保羅在歸主後什麼時候才「學會」的;但是他和一般人一樣,在經濟上不管是好或是壞的狀況中,一步一步的學習,最終「學會了」。
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追求自己物質生活上的豐富是很自然的。這也相對的,當經濟情況不好時,就會產生憂慮。不信主的人是如此,信主的人也是。耶穌深知人的軟弱,所以他勉勵門徒說:「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太六31)。
人會為吃、喝、穿憂慮,除了對神缺乏信心,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不能在神所量給人的生活中知足。不知足一直是人性上的特色,人心像個無底坑,永遠填不滿,也永遠不滿足。就像俗語所說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最早見於《山海經》的巴蛇食象)。
聖經對人性的不知足也有所著墨,如傳道書就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傳五10);「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傳六7)。
當耶穌在世上,曾在聖殿收取奉獻的銀庫前觀看眾人奉獻的情形。他沒有對「財主」的金錢奉獻有任何的誇讚評論,倒是對一個窮寡婦的「兩個小錢」(相當於當時一個工人一天工資的64分之一)大加稱讚(可十二42;路二十一2)。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可十二43~44);參路二十一3~4)。
在這個地方,除了看到窮寡婦對神的心意外,更看到她滿足於神為她所安排的生活。因此,就沒有以神所賜的太少為由,就不奉獻,或是久久奉獻一次;她乃是「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對比現在許多人,過著物質上遠比這個寡婦還豐富數百倍的生活,卻仍不滿足且充滿抱怨。兩相對照,豈不令人汗顏?
依靠那當依靠的耶穌基督
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指出,他在兩種極端的物質環境下學會了知足的秘訣,這秘訣就是由他與基督所建立的關係中,得到力量以致能勝任一切的環境(四13)。保羅的生命一旦與基督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就使得他從基督那裡得著供應與力量,因此就能面對神所加給他的一切環境,並且知足。
保羅所學到的「秘訣」,並非只有他一人獨有。在教會歷史中,有數不盡的聖徒也學到了。因為他們能夠依靠賜力量的耶穌基督,生命與基督有緊密的連結,使他們能夠勝任各種環境的生活。
許多基督徒在生活上失敗,在行為上不榮耀主,在信仰上逐步退後,往往與不依靠主有關。不依靠主就依靠自己、依靠世界,特別是錢財。但是聖經告訴我們:「……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六17);而錢財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容易失去:「你豈要定睛在虛無的錢財上嗎?因錢財必長翅膀,如鷹向天飛去」(箴二十三5)。箴言的作者甚至指出:「凡貪戀財利的……這貪戀之心乃奪去得財者之命」(箴一19)。這是多麼可怕!這就表示,貪財之心若不去除,必遭殺身之禍。
許多人自詡「人定勝天」,但人無法勝過的,往往遠超能夠勝過的。因為人不能勝過自己;不能勝過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仇恨;不能勝過天災人禍;不能勝過罪;不能勝過撒但;不能勝過死亡;不能勝過許多疾病;不能勝過對世界的貪戀……。
既然如此,除了神與耶穌基督之外,我們還有什麼對象可以依靠的呢?只有靠著主,才能從主得著力量;才能勝過人性對惡的傾斜;才能在神所給的環境中知足。然而依靠主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一個難以捉摸的屬靈術語;而是實際可以經驗的事實,如上文所述,保羅「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其意就與「在基督裏」的觀念一樣。
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與基督之間的關係,如同枝子連結在葡萄樹上,就在這種與主聯合與順服主的關係中,就從基督得著力量,使我們勝過世界的誘惑、人性的貪婪、經濟的憂慮、事奉的艱辛、人際上的衝突等。
「靠著」耶穌,不能使我們的壽命增長,無法使我們減少疾病或是外在的痛苦,更不能除去我們受到的逼迫。但是能夠使我們靠著主喜樂,靠著主凡事都能做(即〔足以勝任一切事〕),並且活出主耶穌要我們活出的樣式。
明確地說,基督徒若是不靠著主,屬靈生活將一貧如洗;但是靠著主,屬靈上則一無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