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7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當文字如洪水氾濫 誰能餵養荒漠時代飢渴的心?第四屆創世紀文學獎揭曉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訊】由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創文)主辦的第四屆創世紀文學獎「文字出航」徵文大賽結果今(27)日揭曉,18 件得獎作品中,有2位參賽者同時得到兩個獎項。散文、聖經故事及短篇小說三個獎項的首獎得主分別來自台灣、北美與中國大陸。另外,本屆得獎名單與第三屆得獎者有4位重疊,與第二屆得獎者3位重疊,可見江山代有才人出。18個獎項裡,來自台灣的作者有4 位。創文學生拿下6個獎項,顯示創文多年來培育文字工人的努力開花結果。

真誠文字才能成為靈魂糧食
以「深耕信仰文化,發掘優秀作品,提升信徒寫作」為宗旨的第四屆「創世紀文學獎」,在歷經四個月公平嚴謹的評審後,從325件中分別選出3首獎、3優秀獎及12佳作共18 件獲獎作品。204位參賽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加、澳洲、英國、德國、泰國、柬埔寨金邊等亞洲地區,證明文學獎口碑已獲得全球華人基督徒肯定。

評審流程中,所有作品皆密封編號、統一格式、不具名,經過初審、複審和決審29 位評審的評定後,每審三輪投票,最後推薦討論得出決選得獎名單。過程公平、嚴謹。本屆徵獎包括「聖經故事」、「散文」以及「短篇小說」獎三個獎項,總獎金額達$21,500美金。

在這個時代,文字如洪水氾濫,但我們真正缺乏的,是沈靜、深刻的屬靈文字,去餵養這片荒漠時代中一顆顆飢渴的心。」創文主任莫非在9月27日(亞洲時間)的線上頒獎典禮上表示,現代科技雖然使文字的產生更快速、便捷,但是往往削弱了人們獨自思考、與靈魂對話的過程。莫非指出這正提醒基督徒文字人,更要守住「真誠 」──「那是屬靈創作最珍貴的核心。因為唯有真誠的文字,才能真正觸及人心,成為靈魂的糧食。

莫非表示,這屆文學獎收到的參賽作品,整體讀下來,題材比往年更多元,也更真實與豐富,「像一片荒原忽然綻放出的繁花。」她說,可以看到基督徒作者更敢放開筆觸,勇於探索不同題材,為信仰文學開發出新的縱深與廣度。

散文作品中有寫抑鬱、病痛,有宣教見證,有人以自然景象比喻內在靈性歷程,也有不少以家庭親情為主的文章,「篇篇讀來都令人眼睛一亮。」

短篇小說特別與現實接近,有女性直面童年被猥褻的創傷;有師母因家暴出走背後的無情吶喊;有爺爺與自閉症孫子的細碎溫情;也有美國當代教會因政治立場分歧而分裂的現實,寫出複雜人性與信仰的交界。

聖經故事的書寫裡有經典的重現與想像──包括亞伯拉罕獻祭以撒、摩西誕生;有邊緣人物的故事──失明者、受害女性(他瑪)、摩西的母親,以及迦拿婚宴上目睹水變酒的小僕人……

書寫創作是翻轉社會的草根運動
香港《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得主、資深文字工作者,連續四屆參與聖經故事評審的程亦君老師代表發言時,以「一個創作者要如何走得更遠」為題,引用香港《時代論壇》鄧紹光先生的文章〈路是人走出來的─省思香港華人教會事工〉表示,「身為華人基督徒,我們能準確、細緻地勾畫這個時代的面貌?深刻地突顯出這個時代的精神嗎?我們能在歷史中,與神同一步調,引領人走上神心意所向之路嗎?

程亦君說寫作是一種「生命的搏鬥」。身為全職傳道人的她,生活被現實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拉扯,但是無論得時與不得時,從年輕到現在64歲,在她人生的每個階段裡,心裡面都有一股寫作的欲望,「那是一種上帝對我的呼召,就像一把燃燒的火焰,使我不得不說、不得不寫!」

她鼓勵基督徒要不斷書寫與爭取持續發表的機會,「因為基督徒寫作者要在世俗的文化中逆勢突圍,一定要靠創作與說故事的力量」;其次,她相信書寫與創作,是一種翻轉社會的草根運動,「而且這種運動是靠著一點一滴的力量,來改變人們的成見。」

聖經故事得獎者,左起為方激、王婕、張佳南、曾一平、莊小霈與劉頌恩。

聖經故事首獎兼具文學與電影感敘事
聖經故事參賽者必須從聖經裡取一人物,以符合聖經真理、兼具文學創作的方式寫故事。六名得獎者來自北美、歐洲、中國及澳洲及台灣。得獎作品為首獎〈祭〉(方激,美國),優勝獎〈所望〉(王婕,德國),佳作獎〈看見〉(張佳南,中國),〈手中的針線〉(曾一平,澳洲雪梨),〈回家〉(莊小霈,台灣),〈以你的名字〉(劉頌恩,台灣)。

此次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首獎的方激來自美東的紐澤西州,他是一名癌症放射治療醫學物理劑量師。具有理工背景,自幼熱愛文學的他,從未受過正式的寫作訓練。2023年夏季,偶然結識創文,點燃心中寫作的熱情,重新思考是否在文學寫作上更多地被神使用。首度參加文學獎徵文,他便以舊約亞伯拉罕獻祭的故事〈祭〉拿下首獎。

「在一個信奉自己、高舉個人的年代中,我希望從一個父親的角度更深地理解「信心之父」對上帝的全然信靠。而以兒子的第一人稱視角去重述與豐富這個經典的聖經故事,除了有佈局謀篇的考量,我還有一個更深的祈禱──我是否也願意將自己當作活祭,獻在主的壇前?」

聖經故事決審評審劉幸枝老師表示,首獎作品〈祭〉猶如現代化的「讀經寫作」。「透過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豐富的感官細節,以及兼具文學與電影感的敘事手法,它讓熟悉的經文煥發新生,帶給讀者心靈與感官的全新體驗。」

散文獎得獎者左起為黃明瑞、方激、殷麗群、郭翠、李小雪和曾一平。

散文獎評選帶來何種心靈震撼與反思?
散文獎得獎名單為首獎〈海邊的少年〉(黃明瑞,台灣),優勝獎〈夜行荒原〉(方激,美國),佳作獎〈窗前〉(殷麗群,英國),〈溫差〉(郭翠,中國),〈你好,抑鬱君〉(李小雪,中國),〈我在這裡〉(曾一平,澳洲)。

榮獲散文首獎的黃明瑞是來自台灣「臥底地產界的作文老師」。他說當他在人生載浮載沉的時候,「上帝用文字當我的浮木,拯救我、餵養我、造就我一家,願我成為上帝的器皿,為祂得人如得魚,一切榮耀都歸給祂。」

散文決審評審李宜涯老師在推薦評語中指出,此次進入決審的三篇文章都很優秀,但若真要分出首獎、優勝獎和佳作,她會以這篇文章「帶給讀者什麼樣的心靈震撼和反思為主要的評審依據。」

首獎作品〈海邊的少年〉作者從旁觀角度以四層次緩緩帶出少年信仰的天路歷程。評審認為這是一篇質樸卻動人心弦的散文,而且作者充分詮釋文字也能攪動靈魂。

「沒有瑰麗的辭藻,沒有絢爛的技巧,更沒有直白的宣教,但卻能讓人震撼和得到救贖:原來,我不是祭品,我不是被棄的那個。而這也是許多基督徒長久以來埋在心中,卻不敢直言的疑問。」

以散文作品〈夜行荒原〉獲優勝獎的方激,同時在聖經故事獎項中拿下首獎。他說,2023年對他與全家人而言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考驗的一年。藉著不斷地讀經、禱告,也藉著回憶、書寫,他整理了自己紛亂的腳步與繁雜的思緒。這次得獎的散文作品即是二十年前求職的一段特別經歷,讓他重新認真思考上帝多年來奇妙的預備與帶領,讓他在迷茫中辨明方向,也堅定信心。

短篇小說獎得主,左起為王敏、田望山、關守望、鄭委晉、張會利與郭為。

短篇小說流露現實關懷與美學追求
短篇小說獎得主名單為首獎〈消失的薔薇〉(王敏,中國),優勝獎〈雙生浮皮相〉(田望山,美國),佳作〈重慶聖劇〉(關守望,中國),〈如主夜行〉(鄭委晉,台灣),〈噓〉(張會利,中國),〈奶牛福安》(郭為,中國)。

此次以〈消失的薔薇〉獲得首獎的斯朵(本名王敏),是創文學生,她熱愛音樂、寫作和大自然。曾獲全球華人雅歌文藝獎,出版過長篇小說〈白日的光輝,夜晚的燈籠〉。她曾連續參加三屆文學獎,今年是首次獲獎。

〈消失的薔薇〉講述的是一個師母消失出走的故事。小說評審決審施瑋老師表示,作品在表層故事中,呈現的是一樁家庭與教會失蹤事件,而深層語義上,故事揭開了性別壓迫、宗教權力與家庭暴力交織的複雜現實。「小說不僅具有現實關懷的銳度,同時在藝術表現上也展現出沉穩而克制的美學追求,沒有過度煽情,情緒表達相對準確而克制,給讀者留有足夠的共情和想像的發展空間。」

此次文學獎徵文除了方激雙喜臨門之外,來自澳洲雪梨的曾一平也以〈我在這裡〉及〈手中的針線〉獲得散文與聖經故事佳作獎。去年的聖經故事首獎得主張佳南,今年也以作品〈看見〉獲選佳作獎。

創文主任莫非表示,創文舉辦文學獎的意義,除了深耕信仰文化,發掘優秀作品,提升信徒創作外,更盼透過文藝批評推動整個基督教文學的發展。因此每一屆文學獎複審與決審階段中,針對作品內容、主題、風格、意義與作者意圖,所有的討論過程紀要都被記錄下來,而透過文學獎網站、微信、臉書等,與所有寫作者分享。

創文秉持文字異象的初衷,繼續推動全民閱讀及全民書寫,改善教會的文化土壤,為神國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醞釀更成熟的文學創作。莫非邀請對神國文字事工有負擔的海外華人基督徒一同參與,攜手投資天國文字人才。(施玲羽撰稿)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