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1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從災難中記取教訓 在創傷中活出信仰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主筆】花蓮的馬太鞍溪堰塞湖在9月23日下午突然潰決,造成下游光復鄉嚴重洪災及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引起全國深深的關注。這場災難不僅是一次自然災害,更是一場人類社會在面對風險、責任與防災之間的深刻考驗。我們為受難者及其家屬獻上禱告與慰問,更要在悲痛中記取教訓,反省改正;政府也要透明公開的調查災因,釐清責任,落實災民的補償與重建的正義。

災難發生後,教會與許多民間團體積極參與災後的清理、物資援助與心理重建關懷,這是憐憫與公義並行的展現 (彌迦書六章8節),也是我們社會最值得珍惜的溫暖場景。

再思防災規劃和執行不足處
臺灣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島嶼,我們應持續從每一次的災害中累積寶貴的經驗。這次的堰塞湖潰決事件確實暴露出許多的缺失,反映我們在防災規劃和執行上的不足之處。首先是預警與應變機制的不良,堰塞湖於今年7月下旬形成後,雖有安裝水位計與監測系統,但資訊傳遞與決策速度緩慢,風險評估保守偏低,不足以應對颱風豪雨的急遽變化,導致災害發生時完全措手不及。

再者是垂直與橫向的溝通存在嚴重的斷層,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資訊共享、責任分工與應變協調之間嚴重分歧,地方民眾對潰堤風險的認知有限,雖然部分居民曾被預防性撤離,但撤離規模與時機與實際狀況落差極鉅,擴大了災情的慘重。

第三是整體環境治理的斷裂,山區開發、河川整治與水土保持之間一直未能有效的整合,長期的過度開發與水土保持疏忽,破壞土地倫理,導致災害鏈不斷的延伸,不但重創自然環境與國家建設,也禍及許多無辜的民眾。

這些缺失不只是技術或行政的問題,更是人們對「看守受造界」職責的深層疏忽(創世記二章15節),顯示我們若不在「可控的時間」及時採取有效的行動,最終將被迫在「不可控的災難」中付出龐大的代價。

這場災難也提醒我們,人類過度自信於科技而輕忽自然規律,定會承受可怕的後果。我們要從「人定勝天」的驕傲中悔改,承認大自然無法輕忽的力量與人類的有限。路加福音十三章4~5節提到西羅亞樓倒塌事件,主耶穌強調「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此次災難促使我們要深刻檢討發展主義的迷思。

災害治理的法制化與補破網
痛定思痛後,我們需要有具體的行動,努力補救並防範未然。最迫切的是政府要強化災害治理的法制化,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地質勘測、水文監測,特別是針對山區堰塞湖等高風險區域,建立更精準的預警系統,同時立即修訂災害應變計畫,加強跨部門協調、溝通與資訊共享,提升地方政府與社區的防災意識與能力。

務要定期舉行防災與避難演練,教育民眾災害知識與自救互救技能,建立多重且可靠的預警通報系統,確保訊息能迅速傳達至每一位居民。運用物聯網技術推動「社區韌性網絡」,結合教會、民間團體、學校與居民參與地方防災教育與環境監測,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最根本的是制定更嚴謹的土地使用規範,推動永續的水土保持計畫,避免過度開發破壞自然平衡,鼓勵研發各種生態工法,讓我們的建設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教會透過連結社區參與重建
每次的災害都提醒我們生命的脆弱與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重要性,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就是愛鄰舍如同自己,特別是關懷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5-40節)。教會在平時就應該與社區建立信任與連結,當災害發生後,除了開放教堂空間作為避難所以外,教會的關懷行動還可以包含培訓創傷輔導志工,幫助災民心靈重建;設立「好撒瑪利亞人基金」提供無息貸款,經濟上支持災民;組成基督徒專業聯盟參與政府的政策,積極參與災後重建工作。當教會起身實踐「信、望、愛」的教導與提升「災難警覺」,方能真正活出「道成肉身」的信仰,在破碎與撕裂的社會中編織修復的恩典之網。

願我們在這場災難中,不只是為受難者、決策者禱告,祈求上帝賜下智慧與憐憫,更要銘記教訓,以勇氣與盼望活出信仰,成為臺灣土地上的守望者與修復者。

相關新聞:無名「鏟子超人」湧入花蓮 ─愛,不只是口號,而是行動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