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聰(牧師)
經文:使徒行傳十二章1-5節
你曾否透過禱告經歷上帝的作為,帶來逆轉勝?
初代教會受逼迫,希律王捉拿雅各、彼得下監要斬首示眾,為何最後是雅各被殺、彼得卻獲救?難道教會只為彼得切切禱告,卻沒為雅各禱告嗎?或者上帝偏心,只愛彼得、不愛雅各嗎?到底禱告的真諦是什麼?
初代教會切切為彼得禱告,成就的只為彼得獲救嗎?還是上帝在彼得身上另有旨意呢?
一、為何雅各被殺?
禱告是否成就,如何成就,何時成就,主權在上帝,正如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馬可福音十四章36節,和修版,下同)
禱告的焦點是在上帝怎樣使用我們這卑微的器皿來彰顯祂的榮耀,完成祂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不是照我們所想要的,來滿足我們個人的心意或利益。
雅各、約翰兩兄弟曾向耶穌要求:「在你的榮耀裡,請賜我們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但耶穌卻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他們都說:「我們能!」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可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馬可福音十章37-40節)
耶穌很清楚告訴雅各、約翰,跟隨耶穌是要與祂同喝苦杯,並且跟隨耶穌,渴望從耶穌得到什麼,也不一定能如他們所期待的,因決定權在上帝。結果兩兄弟所喝的杯是什麼?竟然是雅各年輕就被砍頭殉道,約翰年老時被放逐到地中海拔摩島孤獨過一生。筆者相信,這絕對不是雅各、約翰當初所想要的。
為何雅各這麼早就殉道呢?上帝在雅各身上的旨意是什麼?雅各的死帶出怎樣的結果?
雅各是耶穌十二門徒中第一位殉道者,且是聖經唯一記載殉道的門徒。初代教會在耶穌復活後,照耶穌吩咐,在馬可樓同心合意迫切的禱告,深信也必為十二門徒得蒙保守禱告;雖然我們不能明白為何雅各這麼快被殺,但是卻看到雅各被殺後,促使初代教會更加警醒,更加「切切禱告上帝」(使徒行傳十二章5節)。
路加在這裡的用詞與路加福音二十二章44節形容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更加懇切」,汗如大血點滴在地上,是同樣的用詞。顯見初代教會的禱告,和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同樣迫切。很明顯的,上帝在雅各身上的旨意乃是要透過他的殉道,帶出另一波更大的禱告浪潮,以應付初代教會緊接著而來所要面對更大的逼迫。
上帝如此的帶領,在今日世界各地依然可見──堅持信仰價值者受到逼迫,福音正如火如荼展開時,信徒可能被殺殉道。然而正如雅各之死帶來初代教會的禱告、無懼逼迫傳福音,今日付生命代價來跟隨主的信徒,也將帶出信仰的甦醒和教會復興的浪潮。
二、為何彼得獲救?
初代教會為彼得被捕「切切禱告上帝」,面對黑暗的權勢、政治的迫害、刀劍的殺害,門徒手無寸鐵,教會運用的不是武力抗爭,而是同心合意的禱告。
迫切禱告的結果,我們看到彼得從「被囚下監、必死無疑」的情形下神蹟式的獲救。然而我深信,切切禱告上帝所成就的,並不單單只為彼得獲救,否則上帝豈不偏心,只愛彼得而不愛雅各?彼得之所以獲救,顯然,必是上帝在彼得身上還有很重要的目的尚未完成!
從使徒行傳可以清楚看到,彼得乃是開啟外邦宣教的關鍵人物,上帝讓他獲救,更重要的目的是要給予更大的托付,也就是使用他在初代教會屬靈領袖的身分,成為猶太教會和外邦教會的橋梁。上帝要彼得這位初代教會重量級人物對外邦的宣教背書,讓保羅能順利成為外邦宣教的使徒。
我們看使徒行傳第八章,初代教會腓利在逼迫中首次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撒瑪利亞,神蹟奇事跟隨印證所傳的道,城裡有很多人信主(使徒行傳八章1-7節);但是卻等彼得、約翰來到,為他們禱告後,撒瑪利亞城信主的人們才領受聖靈(14-17節)。
筆者認為這件事的意義,乃是在形塑彼得在初代教會屬靈領袖的身份,福音從「同文化的宣教(耶路撒冷、猶太地)」到「近文化的宣教(撒瑪利亞)」,以致「跨文化的宣教(外邦、地極)」,需由彼得給予認證,才能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認可與接納,這也是在建立教會的權柄與秩序。
神帶領彼得成為屬靈領袖
接著,我們再看使徒行傳第九章,掃羅從逼迫教會,到被揀選成為外邦人的使徒後,上帝也一直在鋪陳彼得為外邦宣教的認證與背書。
使徒行傳第九章:掃羅在大馬色途中被光照,被揀選為外邦宣教的使徒。
使徒行傳第十章:彼得在約帕看見異象,聖靈催逼他到外邦人哥尼流家傳福音,哥尼流一家人信主受洗。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彼得向耶路撒冷教會詳細報告外邦人哥尼流被聖靈充滿、受洗歸主的經過。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彼得被囚在監獄,教會切切禱告,彼得奇蹟似的獲救。
顯然,使徒行傳十到十一章,彼得帶領外邦人信主和被囚獲救,乃是在為保羅外邦宣教作超前佈署。
使徒行傳第十三、十四章,聖靈吩咐安提阿教會差派保羅、巴拿巴至外邦宣教,保羅開始第一次的宣教旅程。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的耶路撒冷會議,為外邦人信主是否需按摩西的律法受割禮,引發激烈的爭辯,最後因彼得已有帶領外邦人信主的經歷,他站起來說:「諸位弟兄,你們知道上帝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讓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他們和我們之間並沒有什麼分別。現在你們為什麼試探上帝,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於是眾人就都安靜,默然無聲,不再爭辯。
因著彼得親身帶領外邦人信主的經歷,為保羅外邦的宣教做了最有力的背書,化解了耶路撒冷會議激烈的爭辯,及時制止了耶路撒冷教會與外邦教會的衝突,以及有可能導致的分裂。
初代教會切切禱告所成就的,顯然不是只為彼得獲救,乃是上帝要使用彼得來成就保羅外邦使徒的計畫。
三、禱告的真諦
禱告的真諦乃是明白上帝的旨意是什麼,讓上帝的目地成就在我們身上,若是這樣,那麼結果無論是生、是死,得醫治、不醫治,成就不成就,我相信上帝永遠是美善的,都有祂的美意,我們都要順服。
來自台灣的陳維恩牧師一家人,和美國、德國三個宣教師家庭,前往南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一個僅有3000人、未曾有福音進入的小島傳福音。他們利用三年時間學當地語言,然後為他們造文字,翻譯聖經,建立教會。然而,三年後學完語言,正要開始展開福音工作,陳師母卻發現患了癌症,不得不回台手術治療。
福音是如何在這小島傳開來的呢?是在陳師母發現罹患乳癌三期,回台灣進行切除手術,作完化療後又回到小島。小島的婦人說:「我們不知道你們要和我們說什麼,但是你們要講的一定很重要,因為你得了這個病,你還是回來了。」小島的婦人很好奇師母術後的景況,師母甚至掀開衣服攤給他們看。
陳維恩牧師說:「托住我們的,不是是否得醫治,而是上帝在我們身上的目的是什麼。」陳師母患病和手術的經歷,竟成就了南太平洋未得之民小島的宣教。陳牧師一家人在當地宣教十年建立教會、設立長老,而後回台,在台中繼續設立培訓宣教師的機構。
2018年底,我和師母兩人同時罹患肺腺癌,蒙主憐憫,早期發現,手術後都不需做後續的治療。但兩年後,2020年12月我和師母前往醫院探訪會友,在醫院門口被摩托車撞倒,我脊椎爆裂性骨折,師母則顱內出血,血塊擴大,加上呼吸衰竭,送進加護病房,昏迷指數六,醫院立即發出病危通知。
事後有教會姐妹告訴我,在我們發生車禍的前一天,她在禱告中看見異象,她看到我在台上講道,有一條大蟒蛇在我們新建教堂門口極力要闖進來,但門口卻有一排全副武裝的兵丁守護,不讓牠進來,屋頂還有一群天使圍繞禱告。而在車禍當晚,另有一姐妹夢見耶穌抱著師母,另用肩膀撐著我。這兩個異象和異夢提醒我們,我們的遭遇雖有黑暗權勢的攻擊,更有上帝的保護。結果在各地弟兄姐妹迫切代禱下,師母第二天就神蹟式的甦醒過來,八天後我們出院回到教會參加聖誕讚美禮拜,分享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從肺腺癌蒙醫治到車禍蒙保守,深深體會上帝的憐閔與恩典,以及代禱的力量。也更深感受上帝存留我們的生命,必有祂的心意,願我們的餘生仍能繼續為主所用,成就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