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1 基督教論壇報 / 台灣教會

桃青盟原漢牧者化身鏟子超人 投入災區清淤志工祝福災民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桃青盟原漢牧者前進災區,化身「鏟子超人」清淤志工。(圖/潘俊達牧師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是什麼樣的動力,可以在教師節連假期間,讓進出台鐵光復車站的乘客,在928教師節和929收假日,分別創下單日4.1萬人次和4.45萬人次的歷史新高,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鏟子超人」。

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青年部部長潘俊達牧師,在9月28至29日兩天,透過桃青盟的牧者群組,號召青年牧者一起化身「鏟子超人」,進到花蓮光復洪災災區,協助災民進行家戶及環境的清淤工作。一行人包括漢族的潘俊達牧師、泰雅族的蘇雅各牧師、排灣族的楊耀榮(卡特)牧師和阿美族的蘇慧賢牧師,以及潘俊達牧師就讀國中的大兒子。令人感動的是,當這群來自桃園的原漢牧師在受災戶家中揮汗賣力清淤時,有很多路過的「鏟子超人」,也主動加入,他們當中很多都不是基督徒,但願意貢獻一己之力,用行動活出愛。

大型機具清運災區廢棄物。(圖/醫福會提供)

桃園原漢牧者主日服事完就前往災區

召聚這次「桃園青年牧者花蓮光復災區鏟子超人清淤關懷行動」的潘俊達牧師,9月30日早上在北返的火車上受訪時表示,教師節當天是主日,他們四名參與災區清淤行動的牧師,早上都在各自的教會有主日服事,他和蘇慧賢牧師下午還有考牧的服事;他們兩人跟先出發的蘇雅各牧師和楊耀榮牧師在災區會合時已接近午夜12點,但他們隔天一早就馬不停蹄地投入清淤工作。

潘牧師觀察,連假期間每班往返光復的火車都擠滿了來自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志工,都是自發性地到需要的受災戶家中協助清淤和環境清潔,每位受災戶的家門口,幾乎都貼著「我需要志工」的牌子,清淤和環境清理的需求非常大。由於清淤工作是需要耗費大量勞力的重度體力活,接下來的日子,不分平假日需要更多台灣教會的青年組隊投入,回應龐大的災後清消與復原需要。

潘牧師說,災後這幾天從受災戶住家到商家,清運出來的廢棄物堆積如山,志工可以協助居家的污泥處理,但受災的面積實在是太大,需要更多大型機具和志工投入清理,估計災區要恢復原貌,至少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他呼籲大家可以為這段期間的清理恢復禱告,保守人力、物力的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率。

至於接下來要投入災區「鏟子超人」志工的弟兄姊妹,出發前要有什麼準備?潘牧師建議,除了一定要穿防穿刺的加厚雨鞋外,也要配帶防割傷的手套,並且戴上帽子來保護頭部和遮陽避雨。由於空氣中滿是粉塵和淤泥乾固後的異味,建議志工們可以戴上護目鏡和口罩;不一定要自己帶鏟子,因為當地團體會發放提供建議志工們自行攜帶飲用水、多條擦汗的毛巾和充飢的飯糰,來補充體力。此外,一定要跟結伴同行,大家可以彼此照顧。

進入災區是震撼教育 看到滿滿的愛

潘牧師坦言,災區滿目瘡痍的環境給他和大兒子都上了一堂震撼教育。他看到災區超過一半的志工,都是年輕人,他們來自台灣各地齊聚花蓮光復。從台鐵花蓮站到光復站,需要一小時左右的車程,車廂內非常擁擠,但全車沒有人發怨言,還彼此禮讓,那種熱情和熱忱,讓他看到了台灣人生命力。潘牧師說,光復洪災區是大型災難現場,現場瀰漫著濃厚的異味,他們進行清淤服事的第一個受災戶,是蘇慧賢牧師所牧養信徒的家人,有七、八位原本不認識的年輕人,路過看到就主動加入幫忙,清淤的效率大幅提升。這些年輕人中還有其他教會的年輕執事,在一天的時間裡,就協助兩戶受災戶完成清淤,這就是回應社會的需要,最具體的關懷行動。

排灣族的楊耀榮(卡特)牧師受訪時則分享,當他到達光復災區時,觸目所及讓他心中一股悲愴油然而生。他心想:「主啊,這裡真的是台灣嗎?」但看到數以萬計的鏟子超人投入清淤工作,讓他不由得轉念感謝上帝:「主啊,你沒有忘記你所愛的台灣。」

未信主年輕人也來幫助

楊耀榮牧師說,災民幾乎都是高齡長者,甚至是獨居長者,衝進他們家中的大量淤泥,已經超過他們能力和體力能清掃的範圍;感謝主,除了年輕的國軍弟兄外,來自各地的年輕志工,就是一鏟子一鏟子幫他們清淤,這份願做的心,相信神必記念。像他就看到很多拿著鏟子穿著雨鞋的年輕人,主動問災民:「需要幫忙嗎?」

楊牧師說,這次受災的光復鄉,除了高齡長者,很多居民都是阿美族原住民,他們大都是信基督教和天主教,這次他們協助清掃的受災戶,就是教會信徒故鄉家人的老宅,他們四位青年牧者,雖屬不同族群,但在基督裡都是一家人。

像他接觸到的受災戶的家裡,除了滿是泥濘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家具和物品都已經損壞,沒有一樣東西是完好的。他表示,洪災區的淤泥就算是身強力壯的年輕原住民,用鏟子清理起來都十分費力,把汙泥從地上鏟到桶子裡,要倒出來時,因為淤泥都會黏在桶子上,要挖起來需要大費周章,兩三坪的地方,15個年輕人輪番上陣都要清2-3個小時。

他們協助清掃的第二間受災戶,整個門原先都被汙泥封死了,根本就進不去,好不容易清理過後可以打開門,受災戶的阿姨就放聲大哭,感謝他們來協助她恢復家園。

楊耀榮牧師感謝主,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災區的清淤需求還非常大,需要更多教會年輕人願意為愛鄰舍前往災區,前仆後繼扮演「鏟子超人」,願主興起、成就。

相關新聞:無名「鏟子超人」湧入花蓮 ─愛,不只是口號,而是行動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