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近年來,華人教會掀起一股公共神學的熱潮,可能是長年以來不參與、關心公共事務,教會的年輕世代急於參與、關心公共事務而形成一種流行潮流。
然而,基督徒討論公共事務,這並不等同「公共神學」!公共神學畢竟是一種神學,而非只是關於公共事務的主張或立場,乃是對公共事務的主張或立場提出神學觀點。
討論公共事務不等於公共神學
當代神學家莫特曼表達對「神學」的期待說:「神學只有一個主題:上帝。」由於神學的唯一主題乃創造者上帝,根據上帝國的廣闊視野,神學必須對所有公眾開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提出從上帝國視域而來的警告與盼望。
莫特曼又說:「為了上帝的神學,一定是上帝國的神學;既然是上帝國的神學,就必須是公共神學,公共地、批判地、先知地呼喊追求上帝,同時是公共地、批判地、先知地盼望上帝。」據此,公共神學是針對相關的公共事務,出於關切社會群體之公共地、從上帝國價值觀檢驗之批判地、勇於呈現上帝心意之先知地,提出神學建議。
現代世界把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中心」、「上帝統治」改造成「人中心」、「自我管治」理想;與現代世界精神相形之下,做神學的目的在於呈現聖經裡上帝國的特質,上帝主權全然臨到時的光景。這並不是說,地上的上帝子民要被帶到天上,而是上帝彰顯出降卑的愛,親臨大地與祂的子民同在,在地如在天。因此,公共神學是從上帝國出發而形成與這世界對話的神學,而非從這世界的公共議題主張出發而被塑造出來的神學。
如此的公共神學有如在走鋼索,因公共神學必須面對公共敘事提出的問題與挑戰,而以聖經敘事回應,在公共敘事與聖經敘事之間有張力,究竟是從聖經敘事到公共敘事,或者從公共敘事到聖經敘事?
以聖經敘事為主體來詮釋公共神學
晚年的莫特曼在一場演講〈神學的未來〉中,提到德國神學發展歷經教會神學、政治神學、學術神學三個階段:
1.教會神學
以對抗希特勒獨裁的巴特神學為典範,從教會的身分認同發出對現實公共領域的批判,優點在於是非對錯分明,沒有模糊地帶,缺點則在於神學轉向內聚性,結果是:聖經敘事愈來愈遠離公共敘事。
2.政治神學
20世紀60年代走出教會神學而直接面對世界的政治神學,把基督教信息帶入政治、文化運動裡,神學乃漸漸地根據公共事件而形成,缺點是:「把『處境』當作『聖經』,讓這世界為基督教神學設定討論議程。」結果是:公共敘事主導了聖經敘事。
3.學術神學
出現於20世紀末的全球化運動,焦點從教會的神學院轉向社會公共領域的大學,神學追求被社會體制中的大學所認可,然而卻漸漸被大學邊緣化為宗教研究,結果是:公共敘事架空了聖經敘事。
從聖經敘事出發到應用在公共神學敘事,既需要從公共敘事中找到聖經敘事的應用,又要維持以聖經敘事為主體來詮釋公共神學,而非以公共敘事為主體來詮釋聖經,因此推動公共神學有如平衡地走在既入世又不屬於世的鋼索上。「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翰福音十七章14-1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