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仁
如果有個地方,能夠解決人們所有的煩惱,該有多好?這裡不只賣日常生活用品,還有提供解決憂愁的諮詢。只要在晚上把寫了煩惱的信丟進鐵捲門上的投遞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後面的牛奶箱裡拿到回信解答。
這是電影《解憂雜貨店》的神奇設定,引人入勝,也引人深思:如果生命中真有一間解憂雜貨店,試問你會寫下怎樣的煩惱信?
歧途青年闖入神奇雜貨店
電影主題圍繞在「浪矢雜貨店」和孤兒院「丸光園」,其創辦人浪矢雄治和皆月曉子曾是戀人,分手後走上不同人生,一位選擇傾聽陌生人的煩惱,一位選擇照顧被遺棄的孩童。
三名出身丸光園的青年:敦也、翔太、幸平,在一次行竊逃亡中誤入已荒廢的雜貨店,他們卻意外地發現,這間店在眼前復活了。
牛奶箱裡,一封來自1980年的信悄悄出現。他們回了信,幫助了他人,卻更驚覺,原來那些他們所幫助的人,竟與丸光園有深切關聯,包括那位剛被他們綁住、搜刮財物的女子,她竟是同樣出身丸光園的孤兒,過去曾因自己的回信改變了人生。
劇情編織出一條看不見的命運線,將雜貨店、丸光園、年輕人緊緊串連,穿越2012年與1980年代,正如翔太所說:「浪矢雜貨店和丸光園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線,彷彿被人從天上操控著,我們會闖進這家店也不是偶然。」
翔太和幸平決定回去自首,敦也卻不服氣,走出店外,卻在後面的牛奶箱裡拿到了浪矢老闆給他的回信,那是32年前浪矢老闆臨終前的最後回信。
而浪矢老闆在生命盡頭仍惦記著一位諮詢者「綠河」的死,深感內疚。就在他準備走向死亡時,他回到了雜貨店,見到了年輕時的園長,而鐵捲門的投遞口開始收到來自32年後的感謝信,其中一封來自綠河的女兒的書信,讓他從悔恨中獲得釋放,帶著安慰與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臨終前,他留下最後一個指示,請兒子在自己32年後的忌日,將「浪矢雜貨店只限一晚的復活」的消息公布在網路上。
解憂雜貨店溫柔有力的設定,也深深對應了聖經的應許:「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彼得前書五章7節)
耶穌,就是真正的解憂者
耶穌的信箱不曾關閉,心也從不拒絕。祂接收的不只是文字,還有我們的眼淚、嘆息、怒吼與沉默。祂不嫌棄我們的軟弱,不批評我們的遲疑;祂如同那位雜貨店老闆,安靜地讀每一封心靈來信,並以愛真誠地回應。
敦也曾說:「我們這種人渣有資格給別人提建議嗎?」電影中的三位青年原是社會的邊緣人,卻在為他人解憂的過程中,找回自我價值。他們從「不被需要的人」成為「帶來祝福的人」。如同福音的奇妙之處:神從不尋找完美的器皿,而是樂意使用破碎的人,成為祝福的管道。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
信仰從不迴避痛苦
耶穌自己就是那位背負重擔的神。祂經歷被否認、被遺棄、被殺害,最終在十字架上,回應了人類最深的吶喊:「我被愛嗎?」
耶穌用生命回信:「是的,我愛你。」
我們總以為,必須變得更好,才能來到神面前,但耶穌從不挑服事的人。祂接待夜裡偷來見祂的尼哥底母,也向正午炎陽下孤獨打水的撒瑪利亞婦人敞開心扉。祂的回答,可能不是立即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句經文、一段陪伴、一個機會,邀我們緩緩轉身,看見希望的光。
祂不只解憂,也賜下真正的平安;不是短暫的情緒安撫,而是來自永恆的醫治。
如果你正經歷低谷,不妨也寫一封信,不必筆墨,只需一顆誠實的禱告心。把你的困惑、後悔與掙扎交給耶穌,祂會以適合你的方式來回應。
我們的主耶穌,是那間永遠開著的「解憂雜貨店」。
祂不只聽你說,更陪你走;不只是安慰你,更願意轉化你,使你也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安慰信。